新浪新闻客户端

要我脱贫?我要脱贫!——汝城县文明瑶族乡大源瑶族村的脱贫故事

要我脱贫?我要脱贫!——汝城县文明瑶族乡大源瑶族村的脱贫故事
2020年11月19日 23:12 新浪网 作者 郴州新闻网官方微博

   

  25个村民小组,零星地分散在山谷中,在冬天的暖阳下显得宁静安详。11月11日,记者走进汝城县文明瑶族乡大源瑶族村,看到了丰收的黄姜和辣椒、整洁的村貌、质朴的笑容,浓烈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位于深山中的大源瑶族村

  2017年,市政府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这里,发现大源村虽然不是贫困村,但是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零乱,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三年过去了,2020年全村118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大源村的黄姜、辣椒远近闻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把思想打通,让村民主动干

  村民罗周亮在给金银花修剪枝叶

  冷眼相对、不信任、不支持……这是2017年扶贫工作队刚进村时,村民给出的态度。

  “占我的地就是不行!不给个说法,我就去告状。”2017年,扶贫工作队开展道路拓宽工作,村民徐分启第一个提出反对。

  “村民们认为我们是假扶贫,不是真正为村里办实事。”扶贫工作队队长何恒平道出了徐分启反对的原因。

  “做了他的思想工作,但怎么解释就是不满意。”何恒平说,不仅如此,他的抵触心理还带动了其他村民。

  何恒平明白,必须改变村民的思想,尤其是要改变村里党员干部的思想。他决定带他们走出大源村,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在工作队的推动下,村里通过主题党日活动,近的到紧邻的沙洲村、远的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等地,学习当地扶贫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

  通过看、听、学,村民眼界开阔了。回村后第二天,徐分启找到何恒平:“对不起,我错了,今后一定全力支持扶贫队的工作。”

  为了进一步让群众了解扶贫工作,工作队想方设法把政策宣讲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九九重阳节等节日活动,向村民们宣讲扶贫政策、慰问贫困户,进一步提升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村民在采挖生姜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村里热火朝天干起来了,一些内生动力严重缺乏的村民也被带动起来了。罗茂胜,因残致贫,常年靠低保过日子,对未来生活规划基本没有什么想法。

  经常走访帮扶罗茂胜的扶贫队员熊流武说,以前他家里都是脏兮兮的,每天就是喝酒睡觉,也不愿意做事。在外面见识了一番后,罗茂胜想赚钱的积极性高了,也把家里卫生搞得干干净净。

  谈话间,刚做完农活的罗茂胜背着锄头,汗流浃背地走到家门口。“现在政策好、帮扶力度大,乡亲们都在努力赚钱,我当然也要勤快点。”罗茂胜算了算一年收入,差不多有一万多元了。

  把道路修通,让基础好起来

  通组公路

  要想富,先修路。

  交通不便直接制约了大源村经济发展。做了8年蔬菜生意的村支书徐文兰深有体会。

  “村里的路一直以来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就进也进不去,出也出不来。”徐文兰说,2006年,由于路不通,装满蔬菜的运输车辆出不去,他直接损失了2万多元。“这些菜丢到垃圾场,每一包还要交2元。”徐文兰叹了一口气。

  “修路是大源村的头等大事。但是怎么修,我们考虑了很久。”何恒平说,必须让群众深度参与,才能既修好路,也融洽干群关系。反复征求意见后,工作队决定,不搞大包大揽,村里出材料,各村组提供劳力,定好施工标准,村民自己干!

  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村民得知扶贫队的倡议,各村组都积极行动起来。桐子垅二组组长罗周亮说:“这路不是为别人修,而是为自己修。这么好的机会,肯定干呀!”

  在他的带领下,桐子垅二组400米的通组公路,组里7个劳力齐心协力,5天就修好了。

  “现在的农产品不用再挑一个多小时下山了,可以直接开车运出山了。”罗周亮喜上眉梢。

  如今,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弯弯曲曲地一直延伸到各家各户,好像一条条白色的飘带缠绕在绿水青山之中,成为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近年来,工作队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据统计,2017年至2019年底已实施安全饮水改造、文化广场、综合服务平台等18个项目,涉及资金1700多万元。

  路通了,心齐了。何恒平意味深长地说:“扶贫工作队只能帮扶一时,不能帮扶一辈子。因此,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做主人,他们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把路子搞通,让产业实起来

村民在采摘辣椒

  大源村生态良好,但是产业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2018年,为了大力发展大源村的种植产业,扶贫工作队开展了培育典型计划,号召一批在外务工的年轻知识分子回家创业。

  第一个响应的就是徐良锋。今年35岁的徐良锋在外经商多年,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他心系家乡,一直想回家发展。

  “虽然路通了,但乡亲们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还是不高,抛荒相当严重。”徐良锋说,想把锥栗带到家乡来发展。

  徐良锋向扶贫工作队告知自己的想法后,扶贫工作队积极支持土地流转,修建机耕道,并组织技术培训,免费发放种苗。2018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徐良锋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00亩荒地,开始种植锥栗。

  经过两年细心的栽培,徐良锋的锥栗已经开始结果。“家乡的气候好、光照充足,种出来的产品非常好。”徐良锋说,明年锥栗就能上市了。

  “现在锥栗基地吸纳了20到30户贫困户,他们在平时发展自己产业的同时,还可以到基地务工,增加收入。”徐良锋介绍。

  在工作队的积极推动下,黄姜、辣椒、金银花等产业陆续发展起来。

村民徐小兵在为自家的花草浇水

  徐小兵16岁就外出打工,没有文化,也没技术,因此也没赚到什么钱。徐小兵看到家乡的变化后,果断决定回家发展。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徐小兵种植了9亩辣椒和金银花。“今年,收成还不错,计划再扩20亩。”徐小兵笑着说,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盖个新房子。

  通过“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大源村形成了“人人要发展,人人有产业”的浓厚氛围,村民的笑容多起来了。据估算,今年大源村发展黄姜、朝天椒、大辣椒、金银花、锥栗等种植产业,可为村民带来700多万元收入。

  “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更是贫困群众的‘家务事’。只有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摒弃‘等人送小康’的心态,让他们形成靠自己的勤劳实现脱贫致富的正确观念,才能确保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下一个群众。”何恒平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扶贫瑶族脱贫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