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课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练习

【微课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练习
2020年10月30日 22:31 新浪网 作者 梅语文

  梅语文教育/阅读/朗诵/写作

  大家好!我是梅老师。为了帮助孩子们学好统编语文新教材,梅语文继续推出全新栏目——“统编教材同步课文微课堂(上)”(包括知识要点、课文朗读、图文解读、视频教学同步练习)。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课文朗读

  课文朗读视频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我会写:

  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

  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

  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

  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

  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 )

  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 )

  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

  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

  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

  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

  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

  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

  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

  我会认:

  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

  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

  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

  多音字:

  抹mǒ(涂抹)mā(抹布)

  磨mó(磨难)mò(磨盘)

  问题归纳:

  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

  《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3.《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4.《望洞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的?

  《望洞庭》作者站在远处看到了: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岛,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

  5.《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望天门山》时,前两句语气豪迈,体现楚江之浩荡,天门山之壮美;后两句语气稍柔和,尾句“日边来”语速放慢,读出引人遐思的意味。《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秀丽,朗读时声音要柔美,感情要饱满,读出对西湖的热爱。朗读《望洞庭》时,语调要上扬,读出对洞庭湖月夜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熟读每首诗,理解诗的意思,然后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想象画面,一句一句地背诵,最后背诵整首诗。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2)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 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课文资料:

  1、本课由3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天门山是山岳型自然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城区南郊8千米,海拔1518.6米,是张家界的文化圣地,被尊为“张家界之魂”、“湘西第一神山”。

  3、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课外拓展:

  带有比喻词的词语:

  水平如镜  光阴似箭  门庭若市  挥汗如雨  红叶似火  胆小如鼠  骨瘦如柴  守口如瓶  巧舌如簧  碧空如洗  星月如钩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介绍:

  李白:(701 ~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李白与杜甫又合称“大李杜”。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等。

  主题: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译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大意是: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其中”回”是”回旋,回转”的意思,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此”是指天门山。诗歌后两句的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帆,富有情趣。 

  注解:

  【中断】从中间被断开。

  【开】冲开,劈开,断开

  【至此回】指江水流到这里回旋澎湃。

  【相对出】相互对峙。出,出现。 

  【孤帆】孤独的一叶小舟。

  鉴赏:

  全诗在”望” 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

  诗的前两句:前两句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诗的后两句:点出了诗人望天门山的地点,诗人并非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孤帆是动的,因此诗人的视角也一直在变。“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作者站在船上看到了碧绿的江水、青色的大山、红色的太阳。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主要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主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译文:

  前两句: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晴方好”写出了晴天时西湖的明朗之美,与下面的“雨亦奇”对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空蒙”“奇”写出了雨天西湖的迷蒙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反映出作者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后两句:想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总是很合适。

  (“淡妆浓抹”四个字两个状态,表现了西湖无论怎么看都是美。)

  注解:

  【饮】饮酒。饮湖上的意思是在湖上饮酒。

  【潋滟】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正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亦】也。

  【欲】如果。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鉴赏:

  前两句诗写景,大意是: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这两句诗写出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潋滟”“空蒙”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诗人对西湖不同美景的赞叹。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在作者的眼里,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神韵独特。”欲”是”如果”的意思。”总相宜”既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望洞庭》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主题: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译文:

  前两句诗的大意是: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 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两相和” 形象地描绘出水光与秋月交相辉映,一派和谐、宁静的画面。“镜未磨” 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把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美。)

  后两句诗的大意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美。)

  注解: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磨成。这里是说水面无风,波平如镜。

  【遥望】远远地望。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鉴赏: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诗的前两句:第一句中的“和”字用的非常巧妙,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诗的后两句:最后一句是比喻句,作者把洞庭湖比作银盘,把君山岛比作青螺。

  作者从“望”字入手,近望到“水月交融”、“湖平如镜”;远望到“洞庭山水”、“犹如青螺”。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生字讲解

  

  

  课文解读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唐  李白  诗仙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2.断  开  流  回  出 来  天门山

  3.中断 开  流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三、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第三课时

  一、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1.湖面的波光。  指湖光和秋月。  和谐,优美。  指湖面。  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诗句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2.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的意思: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把洞庭湖面比作铜镜。  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

  同步练习2

  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 时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  ”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重点诗句品析

  1.根据诗意写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  苏轼   雨天  喜爱和赞美  

  李白“诗仙”

  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1)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四、《望洞庭》改写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诗人刘禹锡乘着马车去来到了洞庭湖边。

  刘禹锡静静地站在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月光洒在洞庭湖湖面上,那皎洁的月光和洞庭湖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色。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诗人远远望去,在皓月银辉下,湖中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白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刘禹锡被眼前这美景陶醉了,于是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图文音视频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综合整理和编辑:梅语文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望天门山望洞庭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