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丹阳历史】江苏省四大铜钟之一丹阳普宁寺唐钟

【丹阳历史】江苏省四大铜钟之一丹阳普宁寺唐钟
2020年09月18日 13:50 新浪网 作者 乐活in丹阳

  普宁寺,丹阳古代著名寺庙之一。遗址位于新民西路原丹阳丝织厂,现省丹中校园东南。东晋咸康五年(339年),内史王珣施舍住宅建造了这座寺院。王珣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工书法,传世书迹有行书《伯远帖》。董其昌评其书法:“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普宁寺初名“显扬寺”,邑人俗称“大寺”。唐时,因避中宗李显讳, 改名昭阳寺。天宝中,有盲僧罗睺和沙门伯济协力修缮寺庙。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帝赵恒赐额“普宁”,从此改称普宁寺。

  

  宋政和年间,普宁寺僧人慈济和师兄弟神济以擅长医术名扬天下,寺中建有药院,为民间施医施药,深受老百姓好评。宋高宗南渡时,曾住宿在普宁寺的医药院,更使普宁寺的药院名声大噪,普宁寺从此也步入辉煌时期,成为丹阳城内的第一大寺。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南侵,寺舍毁坏严重。旧寺有16院,至嘉定时仅存其半,名为释迦、三圣、华严、尊圣、大圣、地藏、药院、炽盛。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僧福山重新建造寺庙,历时10年,寺庙粲然一新。咸淳十年(1274年)遭雷电袭击,两殿被毁。元大德年间重建大殿。泰定时增建法堂、方丈楼。元末,寺庙大部毁于兵燹,只存释迦、大圣、三圣3院。嘉靖三十二年,邑人朱日华重建钟楼。

  洪武十五年农历五月,丹阳县成立僧会司,设僧会司于城内普宁寺,统管全县佛教寺庙及其宗教活动。清雍正年间,复建后寺中有楼屋数百间之多。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普宁寺又毁于兵火,仅存大殿、两廊、山门等。同治、光绪年间几经修缮,修复房屋80余间。另有僧迦塔、中和铜钟和栖鹤亭,以及戏楼等。民国时期,后楼改为县立师范学生宿舍,其附属平房被县保安队占为营房,东厢房曾为教育局局址,大殿及西厢房常作过境驻军营舍。民国38年(1949年)春,国民党政府陆军五十四军某部驻扎寺内,引起火灾,焚毁大殿。建国后,在其旧址建丹阳县丝织厂。

  

  元代诗人萨都剌有《丹阳普宁寺席上》诗云:红白桃花开满枝,满城微雨牡丹时。因过古寺逢僧话,莫遣扁舟解缆迟。客裏逢春多病酒,江南到处半题诗。山川总是曽逰处,一曲琵琶写别离。

  普宁寺内,有铸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的唐钟高悬。钟体铭文称:“铜钟重五千五百斤,信女王十四娘捐款铸造”。1984年实测其重量为3012.50公斤。普宁寺的唐钟采取传统的戴帽泥范法铸造,用四圈泥范套合戴帽,一次浇铸成功,表面光滑严密,内壁几乎没有缺陷。

  钟高2.19米,外径1、41米,厚、11米,圆形,连唇六曲,口沿较宽,钟体呈黝绿色,有凸出弦纹和纵向线条,腰箍上下各四,钟钮为背向连体双龙,形象生动。专家们认定丹阳中和钟是国内现存十二口大型唐朝梵钟中铸造水平最高者。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丹阳女子王十四娘,除了钟体上留下的几行简单的文字外,有关她的生平记载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但仅凭她捐款铸造这样一座铜钟的壮举,就可以想见她在当时的丹阳城内,是怎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历史上普宁寺多次焚毁,铜钟一次次铿然坠地,但却完好无损。民国初,铜钟移放丹阳公园内,底下用6只小石狮烘托,并建亭保护。1972年移至文化馆内。1984年又移至丹阳人民公园内,并建木结构6角亭,加栅保护。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朝张继诗句千年流传,但当年寒山寺的梵钟早已不见踪影。而丹阳普宁寺的中和钟,历经一千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顽强地从历史的深处,从唐朝破败的寺庙中向我们蹒跚走来,再现着它昔日的风采,回荡着盛唐的余韵。

  ▌来源:镜化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