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看到吴庄收费站的“悲壮”场面,我决定去结婚生子,了却父母心愿

看到吴庄收费站的“悲壮”场面,我决定去结婚生子,了却父母心愿
2025年02月09日 16:30 新浪网 作者 李弯湾

  这几天,返工潮。

  我刷到一个点赞150多万的视频,内容是夜里吴庄收费站的航拍。

  截几张图大家感受一下。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第一反应是:

  震撼!

  第二反应是:

  心酸……

  16万评论里,每个人都在诉说着各种各样令人心疼、心酸的故事。

  有人说,“第一眼看到哇塞,好壮观啊,第二眼再看想哭”。

  

  有人说,“看着心里有点难受,我老公今天凌晨两点半出发了,为了们娘仨奔波去了。”

  

  还有人说,“前天晚上刚送老公出门挣钱,去年也是下雨,今年还是下着小雨,淋着雨,嘴上哼着轻快的歌,其实心里很难受。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异地的生活,结束一个人带孩子的日子……”

  

  “小学一走就是一天,初中一走就是一周,高中一走就是一个月,大学一走就是半年,打工一走就是一年,人生一走就是一辈子,到底什么样的终点,才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回家前喜悦,回家后无聊,离家的时候不舍,离家后的想念……此刻,车头是生活,车尾是故乡。”

  

  最让人眼泪止不住的,是一个小朋友,在爸爸的车上写的5个字:

  “爸爸不要走~”

  ……

  

  

  都说天底下一切的爱,都比不过父母对孩子的爱。

  但是,对于那些出远门打工、一年回家一次的人来说,他们一辈子,能跟自己孩子相处的时间,细细算起来,可能连5年都没有。

  年轻时,他们出门打工,孩子一两岁就丢给爷爷奶奶带;等他们年老了,打工打不动了,回到老家,孩子可能又开始重复他们的路,开始出远门打工……

  我那天还算了一下,我自己作为一个“打二代”,我爸妈在我上初一的时候就从贵州去浙江打工,那年我12岁,我爸38岁、我妈39岁。

  我今年33,无妻无家、无儿无女,我爸妈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我大哥11岁、二哥9岁、我7岁。

  一对33岁左右的年轻夫妻,在那个挣钱极其艰难的年代,他们是怎么让三个孩子都安心生活、上学的,我想都不敢想。

  我们读小学,他们在家务农、打点零工还能维持生计,但我们上初中了,花费更大了,他们实在是没办法,只得卖牛卖马,凑足路费去打工。

  从我读初一到大学毕业,正好十年。

  十年间,我和我父母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可能连20天都没有。

  有时候他们回家过年,初二就走了;有时候因为觉得路费太贵,直接不回来过年;有时候因为过年期间加班工资高,也没回来。

  以前,作为小孩子的我,是无法理解父母要离开孩子去打工到底有多痛苦,毕竟“儿想娘扁担长,娘想儿想断肠”。

  直到看到吴庄收费站着震撼一幕,一切的心酸与苦楚就具象化了。

  回顾这五六年以来,我爸妈一直叫我结婚,虽然他们催婚没有像有些父母那样毫不留情,但他们的担心、焦虑也并不比别的父母少。

  而不懂事的我,只是觉得他们烦——我自己要不要结婚,是我自己的事,你们作为父母的,管那么多干嘛。

  那时候,我特别迷恋“父母无恩论”,觉得父母把我生下来、把我养长大,那全都是他们的意愿,我是自由的、是独立的个体,父母无权干涉我的任何选择。

  但此时此刻,我觉得以前的那些想法,真的是丧良心。

  可能有钱人家的父母,他们把孩子养长大,确实是不需要花太多心血,但像我父母这样,能够出门打工十年、每天上班十四五个小时、挣的每一分钱都留给我们上学,让这个赤贫的家里,三个孩子都能读完大学。

  如果这都不是恩情,那什么才是?

  他们对我没有任何要求、没有任何期待,仅仅是想让我结个婚而已,我为什么非要为难他们呢?

  想要他们改变,接受儿女有独立人格、结不结婚都随儿女的想法,实在是太苛刻了,毕竟他们连学都没上过几天,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开明的思想呢?

  我也只是读了个大学而已,人家胡适都已经读到博士、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风云人物,他妈妈让他回来跟江冬秀结婚,他都没有违抗。

  人有独立人格、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胡适难道不懂吗?

  鲁迅不喜欢包办婚姻,崇尚自由恋爱,但为了不让母亲为难,他一辈子虽然没有跟朱安同房,但也没有休了朱安。

  鲁迅这么伟大、知识涵养这么丰富的人,都能为了父母妥协,而我什么名堂都没有混出来,怎么就非要让父母难堪呢?

  天下的儿女啊,我不知道多少人的情况跟我一样,但我相信,你们的父母,可能跟我父母是一样的:一辈子,心血都浇注在了你身上。他们不够开明,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仅仅是希望你结个婚而已。

  一个人救你命一次、在你身上付出几十上百万,他求你办一件事,只要不是极其过分,我相信你都不会拒绝。

  怎么到父母这儿就不行了呢?

  父母对你的恩情,会比救你一命、为你花几十百把万更少?

  我不是要劝你们,我只是劝我自己:

  父母的认知就那样了,想要改变他们毫无可能,但他们一辈子,可能真正在乎的,也就是我是否结婚生子这一件事而已,如果连他们最在乎的事我都不放在心上,还谈什么别的报恩、孝顺呢?

  作者|李弯湾

  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贵州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