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心不隔离|撩起珠帘儿看见“他”

心不隔离|撩起珠帘儿看见“他”
2020年02月26日 22:01 新浪网 作者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用阅读积蓄力量,以文字期待新生和希望,把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发起了“心不隔离,你在读什么书”主题征文活动,致敬一往无前的你。来,让我们感受你的心声。

  撩起珠帘儿看见“他”

  “我想,再过若干年,当我撩起时光的珠帘儿回顾2020,必将看到:‘冠毒’倒下,美好永存。”

  居家“抗疫”期间,捧读林海音的《隔着珠帘儿看见她》,记述了一首民间歌谣:

  沙土地儿,跑白马,

  一跑跑到丈人家。

  大舅儿往里让,

  小舅儿往里拉,

  隔着珠帘儿看见她!

  银盘大脸黑头发,

  月白缎子棉袄银疙瘩。

  这首民歌以比兴开头,轻松直白,只一句“隔着珠帘儿看见她”,写活了那人那心。因流传地区不同,也有的地方把这一句唱成“撩起珠帘看见她”,一个“撩”字谐音双关、心手结合,更加妙趣横生。

  读到这些的时候,武汉“冠状病毒”肆虐,全国防控形势紧张,不由得想起17年前的“非典病毒”,仿佛撩起时间的珠帘儿,我又看见了“他”。

  “他”是当年的很多人,也包括我。我那时候在报社做记者,每天都带着厚厚的纱布口罩,四处采访,因对病毒的无知而无畏。非典自2002年底出现,到我们这边开始全面防控的时候已经是2003年的4、5月份了,中午气温很高,厚纱布口罩常常被汗水浸透,难以忍受,却无可奈何。那时候最恨的就是“病毒”,希望永远不要再看到“它”。

  非典疫情在小城逐渐造成恐慌,谣言四起,五花八门。说板蓝根、醋、大蒜甚至红豆、绿豆都有抗病毒之特效,说马上要全国蔓延、抓紧囤积粮油米面,连食盐也被疯抢一空。我连夜写了篇评论发在头版,批驳谣言惑众者、批判居心不良者,题目忘记了,只记得一句话“造谣者居心不良、抢购者愚昧盲从”。

  我清晰记得,当年有一户人家以平日数倍价格抢购了数百斤食盐放在家中,还四处炫耀,心里似乎踏实地很。疫情过后,食盐价格触底,商场超市充足,“他”成为小城人人皆知的笑话。

  时过境迁,17年前的那一幕如今竟再次上演,透过时光的珠帘儿,依然可见那么些人盲从,依然痛恨那么些人谣言惑众。

  当年防控最紧张的时候正值大蒜收获季节,很多在外务工的劳力不能赶回来,小城的各机关单位和镇村组织了很多帮扶队,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收蒜。一天上午,我随一家单位帮扶队到邳南的一户人家帮忙,十多名帮扶队员平日里做机关搞业务,对收蒜一无所知,但人人热情爆棚、个个情真意切。户主是一个中年妇女,她担心大家把蒜铲坏了帮倒忙,就一个一个手把手教,怎么挖怎么放。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我咋着。很快大家就上了手,一口气干到下午,终于圆满结束。户主让孩子送来煎饼、辣椒炒鸡蛋,但队员们没有一个人伸手,喝了点水就收拾收拾准备回去。户主看着队员们手里的血泡,急得掉了眼泪,一个劲地说谢谢。她让我们吃饭时的诚恳,看我们不吃时的着急,想表达感谢却词不达意的窘迫,我直到现在都不能忘记。

  当时媒体还报道过我们临县的一个民工,他从外地打工归来坐车回家,离家50多里时,突感身体不适,有些咳嗽发热,怕传染别人便主动下车步行。“自己会不会是非典?会不会给家人和乡亲带来感染?”想到这里,几十里路走下来已口渴难忍的他,硬是没有进村回家,而是站在村口大声喊他的妻子,隔着老远,他让妻子送一杯水放在村口的大石头上,嘱咐妻子离远点。他喝了水,说:“我可能得了非典,这就上医院去,你们多保重。”然后在亲人的守望中独自远去。时任徐州市主要领导曾撰文称赞他为“有情有义的徐州人”。

  撩起时光的珠帘儿,还记得那时候名字响彻全国的那个他:钟南山。

  当时从电视上看到他,就给人一种安全感。

  如今,隔着电视荧屏,我又一次看到了他,和这么多像他一样的中国脊梁。

  我想,再过若干年,当我撩起时光的珠帘儿回顾2020,必将看到:

  “冠毒”倒下,美好永存。

  作者:庄黎明

  编辑:曾繁华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新冠肺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