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二十八章 天性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二十八章 天性
2022年10月27日 09:46 新浪网 作者 红林主人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二十八章 天性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老子的慈爱观,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韩非子将这里的“慈”解释为战争前夕君主对士吏的爱惜,士吏对城防器械的爱惜,韩非子认为“慈于士吏和器械”是胜敌城固的根本原因。慈,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是和善仁爱,二是慈爱,我们无法理解老子心中的“慈”准确的意思,有一点可以明确不限于现代人理解的慈爱与和善,笔者认为老子心中的“慈”应该有更为深远的意思,就是天地无私厚德载物。如果,将“慈”理解为现代意义的慈爱,就不会有“胜固”之说,因为慈不带兵,何以胜敌守固。

  天地无私厚德载物,这是天地的慈爱,孕育万物且助其圆满。万物圆满是遵于自然法则的结果,将此结论推到人类社会,君慈士吏,实质就是依法治军,士吏自觉守军规,自然战力倍增,战则胜成必然结果。士吏慈器械,实质就是依规检修爱惜器械,器械常保正常,城坚固也成必然结果。自然法则是天地给万物的最大慈爱,就像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养育我们长大成人。老子的慈爱论是将天地厚德转化为人类社会的遵道守德,韩非子的解释是将老子的慈爱论放到了具体的事物上,如母爱、自爱、君爱,并告诫世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爱而起,因爱成果。

  现代人对经典的理解都是基于以人为中心,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以人为中心作为思考问题的基础,自私的种子就种在了人们的心中,经典绝不是教人自私,而是教人博爱。博爱的实质是遵道守德,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就是依法治国,所以依法治国就是君主的博爱。

  为什么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认知世界,掌握事理?为什么不能生下来就明白事理?也许这就是人类因自主意识脱离自然而形成的人类社会的后果,人类社会不是自然界本有的,我们学习大多数自然界本有的知识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需要。但,人类有一点与其它动物是不一样的,就是基因中对自然的适应能力。也许,人类已经全部掌握了自然规律,只是被我们的机体困住了。机体的特质又让我们很容易产生欲望,而欲望最终让我们失去心志,也失去了本有的本性。

  韩非子说“夫能自全也而尽随于万物之理者,必且有天生。” 意思是能保全自己而完全遵循事物法则的人,一定会有天性。韩非子说了一句实话,真能保全自身而又完全遵循事物法则的人必有天性,普通人是做到不的。纵观人类历史,能够达到这两点的人几乎没有,我们所知的圣贤中也没有,反而是倍受苦难,难得全身。

  韩非子对天性的认识是“生心也,故天下之道尽之生也。”意思是天性也就是遵循自然法则的思想,所以天下之道都要通过这种思想反映出来。好了,韩非子一句话总结了天下圣贤所有学说的中心思想就是“遵循自然法则”,而圣贤们的各种学说与思想都是“天下之道尽之生”天下的各种道理都是“遵循自然法则”的反映。

  【夫能自全也而尽随于万物之理者,必且有天生。天生也者,生心也,故天下之道尽之生也。】

  天地间的自然法则,万物自然而然地遵循,才有了生生不息、生机勃勃的景象。人类社会的法律规矩,世人如果自然而然地遵循,自然会美满幸福。圣贤的希望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自全而尽随物理”,生活幸福美满。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