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传统媒体负责得奖,自媒体负责流量,新媒体时代你看懂了么?

传统媒体负责得奖,自媒体负责流量,新媒体时代你看懂了么?
2019年11月08日 23:00 新浪网 作者 千庭家服

  昨天笔者有幸参加了某内容分发平台主办的年度科技领域优质文章颁奖大会,本以为会遇到许多像笔者一样的自媒体领域创作者,没想到却误入了一个传统媒体的熟人圈。

  最终入围的37篇作品,分属17家媒体,有5家媒体的提名作品达到或超过了4篇。而几乎所有入围作品的出品方,都是耳熟能详的传统媒体,如财经、人物、第一财经、中国企业家等,或是由资深传统媒体人创办的重点面向互联网进行内容分发的新兴媒体,如界面新闻、CQ报道、36氪、AI财经社等。

  补充一句,36氪首席执行官,前《第一财经周刊》联合创始人冯大刚持股18.5%,作为个人大股东,远超无传统媒体背景的创始人刘成城6.5%的持股比例。

  

传统媒体负责得奖,自媒体负责流量,新媒体时代你看懂了么?

  笔者虽有超过15年的科技领域工作经验,但涉足科技自媒体领域仅一年时间,这样的学习机会自然不会放过,于是忙不迭地依次打开了所有37篇入选文章,并一一拜读。客观来说,每篇文章确实内容丰满,而主观来看,有多大收获,根据不同读者的知识储备、行业经验和亲身体会,应该有所不同。不过,笔者习惯性地做了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希望能解读出一些东西来:

  第一:37篇获奖作品,总字数超过33万字,平均每篇作品9000余字,最多的一篇超过18000字,最少的一篇也超过3000字且配图丰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文章字数过万。想想笔者自己的每篇文章,基本没有超过3000字的,不得不承认,至少在字数上确实是差距很明显。

  第二:除了8篇文章未发表在公开平台上,看不到评论外,在其余29篇带评论的文章中,有10篇文章的评论数少于15个,8篇文章的评论数介于15个到100个之间,11篇文章的评论数多于100个。评论最少的一篇文章,阅读量只有800多,而仅有数千或数万阅读量的文章,差不多占了一半。当然,这些文章肯定还会有其它的分发渠道,但至少在某一个内容平台上,这些文章的分发规模,还是能让笔者看到些希望的,毕竟一年来,笔者也有过几篇10万+的文章。

  第三:37篇文章中,主要参与者有106人,平均每篇文章的参与者近3人,这还不包括如视觉、统筹、运营、校对等辅助角色,但包括为文章提供了大量独家配图的摄影记者或插图作者。其中有一半左右的文章为两人完成,即一名采访/撰文和一名编辑;另外的近一半文章,由3人及以上完成,最多的一篇文章由8人完成。可以说,相比那些在短视频领域新出现的MCN(可以理解为能够进行专业化内容制作和多渠道内容分发的媒体机构),传统新闻资讯类媒体人团队转型图文内容领域的MCN,真是太容易了,至少从人员配置上来看。

  

传统媒体负责得奖,自媒体负责流量,新媒体时代你看懂了么?

  不过,坦白地说,虽然这次颁奖大会,把奖项都给了这些传统媒体人,但不等于传统媒体人,已经被证实很好地完成了面向新媒体时代的转型了。在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以读者兴趣为基础的内容分发平台上,这些传统媒体人精心创作的内容,未必一定能够获得流量的青睐。

  但这绝不是一件应该讽刺的事,也不应该盲目地将原因归咎于快餐式的内容消费、低俗化的眼球经济甚至是故弄玄虚的标题党。其背后的逻辑在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对内容的产出、知识的吸收、社会的影响包括不同读者群体的个性化阅读诉求,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传统媒体人,是否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并进行改变?而不仅仅是只实现了内容分发渠道的互联网化,就认为自己已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了。

  

传统媒体负责得奖,自媒体负责流量,新媒体时代你看懂了么?

  笔者简单总结了一下,新媒体时代,在图文内容方面,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大致有如下几点变化:

  第一:有新的群体参与内容创作

  传统媒体时代,几乎只有专业的新闻记者才会进行内容创作;博客时代,少量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名人和学者开始参与内容创作;而目前的自媒体时代,任何有经验、有思想、有观点的人,都有可能参与内容创作,并且只要文章有价值,收获10万+并不困难。而有新的群体参与内容创作,其背后的驱动力在于,读者们有了更为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包括行业内人士需要了解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而渴求转型的行业外人士则需要更多深入浅出的科普,这两类内容,都需要有较为深厚的从业经验的人才能讲得明白,至于是不是大V,其实并不重要。

  第二:用新的流程组织内容创作

  传统媒体人进行内容创作,通常来说需要先选题,再采访或调研,再撰稿,最后编辑和校对,这样一套流程已经非常熟练了。但新媒体时代,刨去通过洗稿进行所谓创作的滥竽充数之流,那些有极深行业背景的自媒体作者,都是基于自身经历来进行内容创作的,这就几乎省去了选题和采访等多个耗时的环节,而能够直接进行撰稿发文,所以成文时间非常短,但内容质量却并不低。

  第三:以新的视角进行内容创作

  传统媒体人,大多会秉承中立视角,或者选择站在普通民众的角度来解读问题,这也似乎更加他们符合“为人民发声”的使命感。但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对于某些有较强专业壁垒的领域,受限于专业知识与经验积累,他们也很难选择其它的视角来进行评论和分析。而新媒体时代,从科技行业走出来的自媒体作者,却可以给读者带来不同的视角,这是传统媒体人所不具备的。在这次大会现场,前腾讯副总裁吴军老师推荐在座的媒体人学一些专业知识,但在笔者看来,吴军老师隐含的意思是,传统媒体人的科技知识不足,但是否能够通过上几次课、读几本书,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是很难说的,没有十几年以上的科技领域工作经验,传统媒体人始终只能是独到见解的二传手,抑或只能在电商、游戏、网红、共享、众包、P2P、创投等自己看得懂的科技圈的外围领域给出一些的观点。

  第四:有新的模式进行内容分发

  这个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基于人工智能和用户兴趣的内容分发,相比公众号基于订阅的内容分发,前者在某种程度来说更公平也更合理。内容有没有可读性才是关键,是哪位大咖或哪个媒体发的并不关键。

  第五:用新的形式表达深度内容

  绝句短,词牌次之,骈文最长,但用来表达深度观点时,很难说孰优孰劣,未必长就一定好,短就一定弱。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阅读时间,并不意味着深度内容没有市场了。这就像吴军老师在大会上提到的,他会在碎片时间进行写作一样。可能传统媒体人很难理解,碎片时间如何写成长篇大论?但问题是,大论一定需要长篇么?所以,新媒体时代,为了迎合读者碎片化的阅读时间,传统媒体人,应该更善于用尽量简短的语言,来表达深度内容。不知道明年获奖作品的平均字数,是否能够比9000少一些呢?

  第六:以新的方式带来社会影响

  昨天的大会上,有些传统媒体人,谈到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够有一篇文章,给这个社会带来一些改变,笔者联想到了早年南方周末的许多精彩报道,如孙志刚事件等。但16年过去了,一方面,信息爆炸是现在这个时代的特征,而另一方面,随着中产阶级规模的扩大、整体素质的加强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靠一篇文章就迅速实现对全社会的教育,几乎已不再可能发生了。而相应的,通过不断地进行观点输出,对读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并持续为社会发展带来正能量的影响,这才是新媒体时代的常态化特征。不要想着让读者一顿饭吃到饱,少食多餐更健康。

  欢迎朋友们关注、评论、转发。如商业用途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著作权人:keji5u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