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运河之都”现样板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赋能淮安发展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运河之都”现样板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赋能淮安发展
2019年08月22日 14:12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在古代,大运河是国家的经济保障带,也是从古代漕运发展到现代航运的内河运输带。如今,在新时代,大运河作为一条“文化玉带”串联起沿岸无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新的能量。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运河之都”现样板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赋能淮安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不断加强和改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按照“文史一脉相承、生态一道整治、产业一线链接”的思路,实施了洪泽湖大堤等多个遗产保护工程、白马湖等多个生态修复项目、里运河文化长廊等多个项目建设,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淮安大运河文化周等系列活动,使古老的大运河淮安段逐步“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探索了淮安模式,贡献了淮安力量。

  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说,“包容天下,崛起江淮”新时代淮安精神与大运河开放包容的天然属性高度融合,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按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的“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要求,统筹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彰显“运河之都”文化特质,展现千年运河魅力。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运河之都”现样板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赋能淮安发展

  遗产璀璨,一河尽显淮安文化之美

  大运河贯穿南北,流淌千年,用水的灵秀滋养着两岸的人们,也孕育了沿线特有的传统技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因运河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数不胜数。

  6月初,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主场活动在淮安成功举办,来自京、津、冀、鲁、豫、苏、皖、浙8省(直辖市)160余项非遗项目云集在此,集中展现了大运河流域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水平,为观众献上一道文化盛宴。

  红窑云锦、博里刺绣、淮安蛋雕、瓷刻、撕纸画、淮阴布艺、金湖剪纸、糖画、十八翻、泥塑、博里农民画……众多淮安本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聚现场,将古老的非遗文化鲜活地传播给更多的年轻受众。

  除了展厅里琳琅满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外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也相当丰富,拥有多项“运河之最”,有世界上最大的河坝、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中国大运河最古老的航道、中国大运河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闸、中国大运河最具科技含量的枢纽工程……还有相当丰富的大运河遗产,拥有清口水利枢纽、总督漕运公署遗址2处世界文化遗产区,1段遗产河道、5处遗产点,遗产区和缓冲区的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七分之一。

  淮安的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数量多、颜值高、气质好,在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淮安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保护历史文脉、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淮安市全力呵护好珍贵历史记忆,深入挖掘大运河淮安段特色文化,多方式传承、多角度展示,实现“一条河尽显淮安文化之美”。同时,积极组织“清口枢纽·科技之光”大运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主题论坛,为全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智力支持,还创新开展了“淮安·中国大运河文化周”系列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运河故事,留住运河记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运河之都”现样板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赋能淮安发展

  绿色清亲,一河呈现淮安生态之美

  盛夏的白马湖,五彩斑斓,鸟鸣蝉唱,游人纷至沓来,丝毫看不出几年前那番围网密布、船难行、水难闻、人难住窘况存在的痕迹。

  2010年,淮安秉承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湖泊的理念,开启一场以生态修复为主体、保护开发为主题的“兴水之战”,所有渔民全部上岸实行社会保障,所有湖岸湖口全部清淤一次。2013年,白马湖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成立,加强白马湖保护与开发统一规划和管理。2015年,国家、省政府批准白马湖生态保护功能片区开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白马湖充分挖掘存量用地潜力,释放建设用地空间,按照“四园两区”的旅游格局,陆续构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农业公园、水上中央公园、水利风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努力打造国家公园试点。

  经过数年保护、修复与开发,白马湖水质显著提升,水环境日渐趋好,水体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年排放量均大幅下降,由劣五类总体稳定维持在Ⅲ类水标准,核心区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今年初,白马湖湿地公园已完成园内南入口景观绿化工程、草泽河生态修复工程等21个项目建设,累计投入5.8亿元。

  白马湖绿色家底越来越厚,被国家财政部、环保部列为全国15个生态良好重点支持保护湖泊之一,并创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和省级水利风景区,不仅给淮安人带来生态福利,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过境通道,也让江苏乃至华东、华北这一湖清泉带来的利好。

  白马湖的变化,是淮安市水生态变化的一个缩影。

  文化是运河的灵魂,生态延续着运河的生命。近年来,淮安将“清净运河水”“做美河两岸”作为运河生态廊道建设的首要任务,继续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河长、湖长、断面长“三长一体”管护机制,统筹做好运河沿线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景观建设各项工作,扎实开展运河沿线“263”专项行动,整体性改善和提升大运河生态环境,充分展现运河船舶穿梭之美、活水清水灵动之美、流域田园风光之美,将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成“绿水青山”的生态廊道、绿色发展的典型示范。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运河之都”现样板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赋能淮安发展

  景观闪耀,一河扮靓淮安旅游之美

  淮安因“运河”而生、因“漕运”而兴,曾控扼着淮河、大运河等多条重要水道,是南北水运的枢纽,东西交通的桥梁,漕运枢纽、盐运要冲,素有“七省咽喉”“天下粮仓”之称。

  千年古城历经沧桑巨变,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大运河淮安段是大运河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变迁最复杂的河段,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水利、生态、旅游和经济功能。

  近年来,淮安市围绕“理水、营城、聚人、兴文”的设计理念,重点打造了以清江浦景区、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和河下萧湖景区为主体的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深度挖掘漕运文化、古城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通过硬件打造、旅游休闲、文化展示等多种方式再现“运河之都”的繁华盛景,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已初步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将“运河之都”的城市品牌叫响全国。

  淮安在漕运总督部院遗址建成了全国唯一展示漕运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通过180度巨幅投影、4D影院、互动多媒体装置、场景幻影成像等高科技数字设备和大量史料、文物、图版等,再现昔日漕运的繁华和特殊的历史地位,为游客呈现一场文化盛宴,2011年被评为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

  板闸是明代早期修建在运河淮安段的著名“四闸”之一,对研究中国明清水利史、运河史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国家文物局专家认为板闸遗址是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运河沿线一处最重要的新发现。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现板闸遗址后,淮安市委市政府立即下令进行保护,收回开发地块,把板闸与古河道、古堤坝、古建筑遗址等系统发掘保护起来。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淮安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

  为恢复历史文化遗存原貌,淮安不遗余力修复文物遗址,投资约1500万元对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斗姥宫、清江浦楼进行布展提升。如今,清江浦景区极具运河文化特征和地方文化气息,“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石碑昭示着昔日的繁荣,清江大闸、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斗姥宫、御码头、国师塔等运河文化遗存给“运河之都”平添了庄重和传奇色彩,清江浦记忆馆、戏曲馆、名人馆、清江浦楼彰显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无穷魅力,年接待游客达到100万人次;河下古镇景区结合河下古镇、萧湖、吴承恩故居、状元府第等遗存,通过对城河街、文博城、萧湖、盐文化养生主题园的打造,凸显运河古镇的浓郁风情……

  大运河流淌着民族的文化记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闪耀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下一步,淮安市将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项目传承、运河生态修复、水资源调配、产业融合发展等系列工作,与大运河沿线兄弟市一道加强协作联络,加强设施对接,加强资源整合,努力链接点、线、面,加快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为传承中华文脉交出时代答卷,让奔腾不息的大运河在高质量发展中谱写崭新篇章。(李梦琪 侍瀇兴/文 王昊/图)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运河白马湖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