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疫情报道,避免5大“新闻伦理失范”现象

疫情报道,避免5大“新闻伦理失范”现象
2020年03月19日 13:20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战“疫”一线的媒体记者们不怕艰辛,不惧危险,报道

  新闻伦理失范的5大表现形式

  1.带偏节奏

  为了上热搜、吸引粉丝关注,部分网络媒体的报道掺杂着主观情绪和片面的信息,很容易对大众造成误导,影响舆论。这也就是网民们通常所说的“带节奏”。

  2.缺失人文关怀

  前段时间,甘肃女护士含泪被剃光头的图片和视频引发网民争议。“剃光头”“孕期、哺乳期争着去前线”“生理期坚持不下去休息”等报道非但没有激发网民的共鸣,反而引发网民的质疑,甚至反感,大家认为这样的报道是作秀和形式主义。

疫情报道,避免5大“新闻伦理失范”现象

  3.挑战常识

  近日,一篇名为《孩子出生不到20天,他却主动申请投入抗疫一线……》的报道中提及“出生不到20天的孩子说话”,引发网友误解。虽然随后媒体向公众致歉,说明是由于编辑因工作仓促出错,在整合材料时将其中两个事件混淆,造成了文中“出生不到20天的双胞胎儿子说话”的错误,但网民并不买账,而是给予“拜托媒体长点心”“开局一张图,结局全靠编”等诸多调侃。

  另有媒体报道,“某护士周某离开2014年就卧床在家的植物人丈夫,奔赴一线,而丈夫则好像知道妻子在做着一件伟大的事情,只要一有人提起她,就会露出笑容。”这也被网民诟病“请照顾一下人民群众的智商”。类似“低级红”事件,一次便可酿成舆论风暴,“编审环节不严谨”这样的理由显然不能服众,媒体的公信力也无疑将会受损。

  4.过度渲染

  钟南山院士团队在武汉负责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张挪富2月11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前期确实有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但感染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目前从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防护措施来看,严格按照要求操作,感染的风险已经非常小了。他希望舆论不要过度放大这个问题,否则会对前来支援的医务人员身心都造成不良影响。

  从张院长的这番话我们不难看出,媒体存在对某些新闻事件的过度渲染报道现象。而对同类事件的过度渲染,不仅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恐慌,加剧社会的不安全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连锁反应,使这类新闻事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媒体的过度渲染不仅会造成公众的认知偏差,还会给相关部门带来舆论压力。

  5.过度相信“权威机构”

疫情报道,避免5大“新闻伦理失范”现象

  新媒体快速发展带来的3大挑战

  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过程被赋予了即时性和交互性,传统媒体的生产和传播不断受到冲击,对新闻伦理也形成新的挑战。

  流量和眼球经济使新闻生产的标准和底线受到冲击

  流量至上、眼球经济、平台效应……是否有足够多的流量,成为数字媒体经济是否成功、能否变现的关键。追逐流量无可厚非,过分地追逐爆款,重营销轻内容,导致低俗内容泛滥,粗制滥造横行。更有甚者,为吸引眼球不择手段,越过法律和道德的边界,扰乱了市场环境。

  新闻内容制作求快使新闻质量把关门槛变低

  自媒体平台使“全民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现实,其内容包罗万象,质量参差不齐。传统媒体传播中的把关人角色不断被弱化,新的把关主体大量出现。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接受过专业教育的“把关人”,缺乏新媒体环境下所需要的更高的媒介素养,也难以对生产的内容进行比较正确、准确的把握。

  新技术手段引发人们对个人隐私、内容版权、网络安全等问题的极大担忧

疫情报道,避免5大“新闻伦理失范”现象

  新闻伦理失范乱象怎么治?

  治理网络伦理失范乱象,还需多管齐下、多方努力。

  生产者:把好编辑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疫情新冠肺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