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金寨:“迁”变万“话”道“香”村

金寨:“迁”变万“话”道“香”村
2020年05月28日 15:41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金寨县天堂寨镇渔潭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崇山峻岭、绿植成荫,素有“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的美誉。但当地陡峭的地形,崎岖的山路,落后的生产,成为束缚一代又一代渔潭人发展的“羁绊”。

      2016年,为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让贫困群众走出大山挪出穷窝,金寨县率先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试点。

      如今的渔潭村,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依山而建,一张张笑脸随处可见,山绿了、水清了、灯亮了、路通了、人笑了,“迁”变给这里带来了新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生活。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香”村。

      搬得出:建设美丽新家园

      汪庆德是村委会退居二线的老主任,讲到前些年的住房,深有感触:“那几年,我们村干部就担心下雨下雪,一遇到下大雨下大雪,就要转移群众,山上住得房子太破了,经不大风大雨。”

      新屋组组长徐修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从大山深处走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他说:“过去小孩上学早上4点钟就要起床,搞迟了就赶不上去县城的班车了。”电管站的老职工徐祖浩仍记忆犹新,“没有搬迁那些年,我一个月要到渔潭村好几趟,今天这里电线断了,明天那里设备烧了,到了过年用电高峰时,家家户户连电视都放不了。”

      “为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我们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分工定责,逐户宣传政策,现地测量评估,为每个贫困家庭算好经济账、搬迁账,按照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政策,每户每人补贴2万元,加上宅基地腾退补偿,很多困难群众基本没花钱就住进了新房子。”村党支部书记黄桂先说。

      大山深处的63户人家积极响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率先“搬新家、挪旧窝”,“一中三副”安置规划点顺风而起,道路桥梁、农田水利、文化广场、卫生室、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双基”建设应运而生,公交到了村,网络入了户,游客进了家。

      稳得住:打造宜居新环境

      现如今,路灯装好了,村民们远离了黑灯瞎火;道路修通了,村民们告别了翻山越岭;通信到户了,村民们摆脱了信息闭塞。

      阳下的村民文化广场,多了几分激情,村民跳上广场舞,徐玲是他们的领舞,说到山村的变化,她总是停不下来,“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文化广场、观光吊桥、休闲长廊,我们村应有尽有,家家户户水、电、通讯、网络什么都通了,我之前特别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我觉得渔潭山好、水好,人好,哪里都好!”

      自与2016年六安市文旅局结对帮扶以来,渔潭村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文章”,紧盯乡村旅游发展,抓住区位、资源、人才、政策等优势,协调文化旅游发展资金近400万元,完成乡村旅游“八个一”项目、村级综合文化“七个一”工程等建设配套。

      能致富:创造美好新生活

      过去,守着贫瘠的土地,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现如今,住房饮水有保障、上学就医有着落,产业发展有贷款,务工就业有奖补。扶贫先扶志再扶智,用思想感化激发新动力,用就业培训提升新技能,用大户带动牵引新发展。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根据产业发展计划和农户发展需求,基层干部们走进田间地头,走到农户家中,与农户一起算算产业按期投入账和长远收益账,逐户统计产业发展计划,摸排发展需求,现场指导他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好产业,想方设法扩大种养业规模,多渠道增收致富,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村会议室灯火通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正在集体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计划安排,六安市文旅局驻渔潭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袁涛说:“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看房子有没有建起来,贫困户有没有搬进去,更要看搬迁群众的是不是真满意,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袁涛接着说:“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下篇文章’,因户制宜,因人施策,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克服当前疫情影响,加大‘两业’扶持力度,切实解决搬迁贫困群众长远发展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胡小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