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旅融合的云南探索

文旅融合的云南探索
2020年07月06日 11:21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文旅融合的云南探索

  创意,为市场回暖赋能

文旅融合的云南探索云南民族村目瑙纵歌迎游客 让人心仪的建水紫陶 小朋友参观讲武文创

  在文旅消费扩容提质的新趋势之下,越来越多的普通文旅人用信心、用创意、用勤奋为市场回暖赋能。也许,他们只是平凡岗位上的平常人,但只要业内每个人都为行业复苏贡献力量,云南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景可期。

  勐海县曼陀罗艺术馆主理人李晋元

  让傣纸“香”起来

  曼召村是一个几乎家家都从事傣纸生产的小村。每年,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看造纸工艺,买傣纸工艺品。2017年,李晋元和几位喜欢艺术的兄弟在这里建了一个小院作为工作室,也成为游客们吃饭、住宿的地方。

  慢慢地,李晋元发现游客来曼召,不仅想停留于简单的观光,更渴望深层次的体验。于是,2019年他在小院旁边修建了“曼陀罗艺术馆”,展示自己做的傣纸模型、傣纸灯笼、傣纸绘画,也办一些小型的展览和沙龙。

  现在,李晋元正计划在曼召建一个民宿,这样村民们都可以参与其中。今年是不容易的一年,他希望曼召的傣纸越来越“香”,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师宗县五龙乡服务中心讲解员刘玉惠

  做好壮乡“小话筒”

  刘玉惠学舞蹈出身,从事讲解员这份职业已经两年了。

  随着五龙乡打造壮乡水生态小镇的名声响起来,壮族民俗传习馆的讲解工作也跟着忙了起来。每次接待游客,她发现大家对壮锦制作、壮族美食尤为好奇,因此专门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功课。除了熟读书面上的资料,平常刘玉惠会去关注壮族妇女制作花米饭的细节、从事壮锦的人家每个月可以接多少文创产品订单等。

  民俗传习馆也算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而优秀的讲解员可以视作一个地方的“小话筒”。在不寻常的2020年,刘玉惠希望自己当好“小话筒”,为云南文旅市场回暖做出自己的努力。

  昆明市新潮文化经营公司执行董事杨明

  把滇剧“种”在游客心中

  从去年开始,杨明他们就在打磨庭院滇韵实验剧《钱南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这部剧在龙泉古镇闻一多公园与观众见面,效果喜人。

  《钱南园》节选了20年前诞生的滇剧《瘦马御史》的经典片段精心改编。比起其他大型演出,庭院剧更像是生活化的剧场,是“主客共享”的精神享受。透过滇剧,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知目的地和景区。

  文旅融合不单是形式上的融合,更应该是融入到“在地性”的场景体验中,既要“送文化”给游客,也要“种文化”到游客心里。这是2020年杨明努力奋斗的目标。

  省非遗保护中心传承培训部主任邹萍

  多一些与非遗“面对面”机会

  邹萍坦言,从这几年的观察来看,虽然在很多大型展会上云南非遗元素比比皆是,但公众能深度了解非遗的机会并不多。从非遗传承和传播的角度看,要让非遗“活起来”才能保持生命力。所以在非遗的推广中,应该充分注意与旅游的融合。

  省非遗保护中心就在构想是否可以打造一些非遗体验线路。在传统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之外,加入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的环节与活动,让非遗的深度体验成为旅游中的最大亮点,这也是给世界打开了解云南的新窗口。

  省京剧院艺术创作中心工作人员袁菲

  用京剧把旅游目的地“唱响”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民族和歌舞元素进行戏剧化创作。”袁菲说,最近对藏族史诗《格萨尔王》进行了一番了解,认为可以将它的一些元素融入京剧的编排和演出,做一次云南戏剧民族化的尝试。如果编排得精彩,还可以申请国家艺术基金,争取得到更大力度的支持。

  去各地演出时,袁菲和同事们会以京剧的形式向各界推介云南的藏区旅游目的地。她说,由于京剧的受众中,年轻人偏少,融入更多的新元素其实对京剧来说也是一种突破和创新,能吸引一些新生代的关注。

  云南民族村文化总监叶铸

  把文旅融合做得更透

  文化能使旅游的内容更丰富,通过发展旅游活动则有利于对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云南民族村特别注重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为游客呈现完整、真实、精彩的云南民族文化。

  云南民族村的泼水节、火把节、目瑙纵歌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品牌。正是由于坚持文旅融合,云南民族村建成开放近30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另外,近年来许多专门为年轻游客设计的活动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叶铸说,他们会坚持把文旅融合做下去,并且做得更透彻。自从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改革以来,“明显感觉到政府部门对我们的扶持、支持更多了,帮助我们发展的好主意更多了。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融合发展压力大,但危中寻机,我们要主动作为。”

  丽江市博物院讲解员洪蕾

  随“需”应变勇创新

  去年以来,丽江市博物院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假日,以及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院都会结合纳西族文化等丽江当地文化策划一系列体验式活动,不仅外地游客喜欢,丽江本地人也喜欢。让洪蕾印象很深的是,不少人愿意排一个小时的队,在活动现场领一幅新春门帖。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前段时间到丽江市博物院参观的人少了,“我们推出了‘云看展’活动,让大家在网上也能看展。这是我们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创新的一个例子。接下来,我们会不断创新,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洪蕾说。

  西双版纳州美术馆副馆长周睿

  让美术馆成为“打卡点”

  社会大众对艺术欣赏、美术教育的关注和需求广泛提高,大众呼唤“美术馆时代”的到来。到美术馆参观、学习,将成为社会新风尚。

  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美术馆积极打造展览和公共教育品牌,如“西双版纳国际美术展”“无墙的美术馆——美术文化墙”等项目,着力给公众带来美的熏陶、文化的滋养和思想的启迪,普及审美教育,不断践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理念。

  作为美术馆人,周睿希望不断拓展和创新展陈,开启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让美术馆成为日益活跃的社会美育“打卡点”。

  云南昌泰建水紫陶公司负责人李立华

  愿游客能收获心仪紫陶

  “我们2016年建成了紫陶文化产业园,2018年5月园区内的紫陶主题酒店开业。到园区的游客可以体验陶艺制作,参观陶文化展览展示,还可以享用紫陶汽锅宴。”李立华介绍,“去年以来,我们酒店的入住率不断上升,也带动了紫陶产品的销售。”

  千年的城、千年的陶,建水紫陶文化和建水古城文化密不可分。接下来,李立华打算和建水文庙、朱家花园等景区联动,加大对建水紫陶文化的推广力度,让建水紫陶文化的内涵更丰富。另外,要让产品更能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我们推出了紫陶马克杯、紫陶旅行套件、定制紫陶等新产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让不能到建水实地选购的消费者也能买到心仪的紫陶产品。”

  讲武文创营销总监寸靓

  与文创相伴幸福感爆棚

  从去年开始介入讲武堂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后,寸靓和团队进入了不停“开脑洞”的状态。“与文创相伴的每一天都幸福感爆棚。特别是讲武堂联合翠湖升级为4A级景区后,更多的点子化为游客喜欢的产品。”寸靓说,以讲武堂这一IP拓展出的产品和线路,也勾勒出了文创人“1+N”的成就感。最近,团队正在筹备“讲武食堂”、夜间红色旅游演出、环游翠湖·讲武堂黄包车等活动与项目。

  寸靓说:“在云南文旅融合的大海中,我们愿做生命力饱满的‘水滴’,渐进地、跨界地讲好目的地故事。”

  昆明蜂鸟运动公司总经理彭燕

  开发深度旅游产品

  彭燕认为,云南旅游资源富集,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应该着力开发深度、科学、合理的旅游产品。

  以蜂鸟主要打造的产品为例,高黎贡山有杜鹃花基因库之称,而在徒步线路中还可以融合爱国主义教育;除了观赏溪流瀑布外,徒步白马雪山时我们还会请专家向团友介绍当地动植物和风土人情;滇越铁路徒步线路中有很多“打卡地”,团员们可以探究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从云南到海外留学以及西方文化与云南地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总之,旅游企业应该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才能让游客不虚此行。

  云南省花灯剧院副院长刘宁

  了解云南从一场花灯开始

  云南省花灯剧院从建团起的每一部剧目都是民族文化体裁,融合了各地民族元素。歌舞剧《走婚》讲的是摩梭人的故事。这部剧在北京演出后反响很好,在很多人心里埋下了“以后一定要去云南旅游”的种子。

  花灯艺术在推广旅游目的地时有独特优势,刘宁认为,在创作时要深入各地寻找灵感。从这个角度看,旅游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传播也需要旅游的平台。希望未来进行更多在旅游目的地的驻场演出,用走心的表演推介大美云南。

  云南迈卡体育产业公司董事长巢俊

  在“文化+跨境”上再出花样

  河口瑶族自治县是一个蕴藏历史韵味,又散发着勃勃生机的地方。在这里,滇越铁路跨江而过,河口海关、河口邮政大楼等旧址聚集,越南风味餐厅、咖啡店错落有致……中西文化、民族文化、米轨文化的交融,为旅游企业开发文旅融合产品提供了更多选择。

  此前,巢俊团队已尝试以滇越铁路为主题,举办马拉松比赛、设置主题景区等,都取得较好反响。随着游客深度游、体验游的需求不断上升,“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希望融入更多河口特有的文化元素,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

  世界恐龙谷旅游区营销总监潘雄

  思路活起来化石“活”起来

  近年来,恐龙谷旅游区以化石为元素,通过文旅融合丰富产品。特别是去年以来,“博物馆奇妙夜”、恐龙大电影、泥塑制作等活动特别受到亲子家庭等消费群体的欢迎。这些活动中融合了趣味游戏、科普知识宣传以及手工制作等内容,让不会动的化石“活”了起来,游客也对恐龙谷越来越喜爱。

  潘雄说:“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推进和升级康养理疗、越野、徒步等以亲近自然为主题的新项目,满足游客对休闲度假的需求。”

  玉秀餐饮文化公司负责人陆瑾

  米线料理乐趣多

  在云南,过桥米线不仅是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尝试将普洱茶、染饭花、傣味等多种元素融入到过桥米线料理中来,在保留地道过桥米线风味的同时,还为食客带来更丰富的体验。”陆瑾说。

  吃,作为旅游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地域文化留在游客心里的一种方式。云南的时令美食、饮食文化对游客有强大吸引力。陆瑾介绍,下一步计划开设过桥米线料理制作体验中心,让游客体验从采摘食材到制作料理的过程,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融入其中。

  香格里拉市结达木景区总监付杰

  在全域旅游黄金期“拼一把”

  结达木景区有着高山草甸、高原湿地、高山峡谷等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还有藏族农牧文化、建筑文化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在云南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文旅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结达木景区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付杰介绍:“未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拓展非遗文化产业基地、藏文化研究中心、香格里拉结达木音乐节等文化项目。同时,以体育旅游和房车露营为亮点,推广自驾车露营、越野车运动、航空运动等新玩法。”(记者 王欢 李恒强 刘子语 舒文 陈飞 杨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