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援甘干部从南梁精神中汲取力量 携手老区群众奔小康

天津援甘干部从南梁精神中汲取力量 携手老区群众奔小康
2020年07月07日 11:43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从甘肃省华池县县城出发,翻过一座山,沿新南二级公路行驶20分钟就到了南梁革命纪念馆。

  纪念馆坐落在陕甘两省交界一带的南梁镇,馆内一面墙上,“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该馆陈列展览科科长王雅丽坚信,这阐述南梁精神的十六字,不仅是革命战争年代克敌制胜的法宝,也如同新时代永不熄灭的窑洞之火,闪耀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一面墙讲述南梁红色历史

  时光回溯至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南梁为中心,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这块根据地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也成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王雅丽从2008年起在县旅游局任南梁历史讲解员,2014年南梁革命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后,她便来到纪念馆工作,对老区历史和馆史熟稔于心。

  纪念馆于1986年修建,后经1991年、2004年、2009年、2014年四次维修和改扩建。2014年正式面向公众开放的纪念馆新馆,占地面积16.4亩,展馆面积7276.17平方米,展陈面积6426平方米,由综合展厅和专题展厅组成。

  每当游客经过综合展厅的二楼,总会在一面阐述南梁精神的石墙前驻足。

  “陕甘边共产党人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党政军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清正廉洁;苏维埃政府‘十大政策’深得民心,根据地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这种一心为民、面向群众的工作路线是南梁精神的根基。”石墙上的红字讲述历史,指引当下。

  80多年过去,如今,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形成的南梁精神已植入老区每一寸土地,也沁入每一位天津援甘干部的心,促使一批又一批奔赴老区的帮扶干部紧紧依靠群众、面向群众,与当地人民携手“战贫”,共同奔向全面小康。

  华池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梁峁相间,沟壑纵横。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华池多年与贫困斗争,是六盘山片区国扶贫困县,也是国家最早确认的甘肃省18个干旱困难县之一。

  “这个地方的楼,最多只有六层;山路难走,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在农村,出行工具主要是摩托车和三轮车。”2007年大学毕业后,山东妹子王雅丽“嫁给爱情”,追随爱人在华池安了家。她清楚记得刚来时当地的模样。

  那些年,华池穷,南梁也不例外。“黄土高原风沙大,环境比较差,居住条件也不好,镇政府周边的一百多户居民住的都是窑洞或平房。”

  13年后,老区面貌已发生巨变:县城高层楼房多起来,马路拓宽了,周围植被茂盛,一片郁郁葱葱。南梁镇的乡亲们也搬离了“穷窝窝”,住进了两层小楼……

  天津援甘干部、华池县副县长刘建波介绍,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天津市北辰区与庆阳市华池县同写“战贫”新篇章,帮扶干部从南梁精神中汲取养分,化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动力,紧紧依靠群众、面向群众开展工作,帮助华池县于2019年脱贫摘帽。

  一条路见证津甘携手“战贫”

  家在华池县城,工作在南梁镇。每周,王雅丽都会在一条总长50公里的路上驱车往返。寒去暑来,6个春秋,她见证了路旁的一个个变化。

  “从家中出发前往纪念馆,途中一半是山路。我发现山上的植被覆盖面积越来越大。过了山路,驶至新南路,进入华池县山庄乡,路旁出现大规模的蘑菇种植区。”王雅丽很好奇,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些变化都和天津有关。

  这是一条见证老区群众脱贫的路──

  生态林名叫华池县柔远镇北辰区扶贫生态林,该项目是天津市北辰区对口帮扶生态林示范基地之一,2019年至2020年,北辰区共计投入资金1086.95万元,栽植林木19637亩,惠及5村409户,其中182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一心为民、面向群众”是南梁精神的根基,面向群众就要听民声、察实情、解民忧。

  在工作中,帮扶干部了解到,当地百姓在家门口找营生的愿望强烈,于是生态林项目建设坚持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贫困户增收”的“3+”措施进行,让贫困户通过“四赚”稳定增加收入──退耕还林补助收入“稳赚”,家门口务工收入“好赚”,出售苗木“净赚”,生态护林员收入“多赚”。其中仅“好赚”一项就惠及377户贫困家庭。通过在家门口务工,贫困户实现劳务增收172.57万元。

  家门口的“饭碗”不止一个。

  山庄乡位于子午岭林区边缘,自然条件适合菌类生产。2018年以来,北辰区提供对口帮扶资金125.3万元,支持当地建设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带动86户贫困户参与效益分红和生产经营。通过在园区务工、自建自种香菇等方式,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

  坐落在山庄乡的还有津华绿源高原香菇扶贫示范基地。2020年,基地由天津市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建办,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生产运营,惠及全乡234户贫困户。

  这也是一条见证当地教育新发展的路──

  从纪念馆出发,返家途中,王雅丽最先经过的一所学校是列宁学校。学校前身系1934年创建的陕甘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学校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近几年,学校发展很快,生源较多,出现教室紧张的情况。北辰区看到问题所在,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不光是财政资金,而且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捐助,支持学校改扩建。”刘建波介绍,预计项目建设完成后,可解决周边三个乡镇的适龄儿童入学问题。

  50公里路讲不尽“携手”故事,道不尽两地情。

  几年来,北辰区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028亿元,重点实施88个项目,目前已完成73个项目,15个项目正在实施中。建合作社、修卫生院、造林绿化……“脱贫摘帽”不是“完成时”,帮扶事项接续办,一件接着一件干,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征程上,冲锋号一次次嘹亮吹响。刘建波说:“来到华池后,我深刻感受到这里红色底蕴深厚,老区人民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作为天津援甘干部,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为老区群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一份天津力量。”(刘雅丽 张立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天津贫困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