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体育)着眼长远 秀外慧中——北京冬奥工程烙印“美丽中国”底色

(体育)着眼长远 秀外慧中——北京冬奥工程烙印“美丽中国”底色
2020年09月01日 17:07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题:着眼长远 秀外慧中 ——北京冬奥工程烙印“美丽中国”底色新华社记者张骁 姬烨 汪涌作为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全过程践行议程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如何落实“绿色办奥”理念,产生“环境正影响”?彰显中国力量、中国速度的冬奥工程背后,坚持可持续性应用的新设计、新技术,将擘画怎样的未来生活?在火热推进的北京冬奥工程建设工作中,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小标题)着眼长远 守护小海陀青山绿水体育运动的开展,冬季运动场馆的规划选址、建设和运行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也受到环境制约。北京冬奥会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将坚持“生态优先”视为工程建设的“铁律”。延庆赛区建于小海陀山崇山峻岭、茂密树林间。为保护赛区自然资源、减轻施工带来的生态干扰,2016年起,赛区建设者在动“第一锹土”之前,便与林业专家先期开展了极具前瞻性的工作: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在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工作组总监梁德栋看来,调查就是“摸家底”的过程,正是基于近一年的调查,专家们摸清了赛区山地条件和动植物生长情况,为赛区建设划出“生态底线”,也为赛区制定“工程避让、工程减缓、工程补偿”大原则。施工若对林区造成较大伤害,工程会最大限度进行避让;无法避让的,则要尽最大努力移栽树木、减少砍伐,这需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梁德栋介绍,延庆赛区移栽树木时,专家因地制宜研究出“反季节移植”技术,即在不适合移植的夏季,提前采取断根缩坨、修剪整形的措施,待树木二次萌芽后再进行移植,大大提高树木成活率。记者从延庆赛区建设单位获悉,截至今年7月底,赛区共迁地移植乔木2万多株,建成迁地保护基地近300亩,成活率约91%;近地移植灌草1万余株,由专业园林单位精心养护;科技课题繁育的脱皮榆、紫椴、刺五加、五味子、水榆花楸等小苗已回归赛区2100株。伴随树木移植的还有一项重要内容:表土剥离。表土中有机质含量高,含有丰富的本地生物群和种子资源。然而,优质表土十分珍贵,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需要100年到400年时间。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介绍,由于赛区修建道路、雪道、建筑时会造成表土流失,同时为防止赛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引入外来物种,建设者在挖掘土方前率先开展本地表土剥离和收集工作。赛区建设高峰期时,山体上码放的一袋袋表土就像白色的“羊群”。现在,赛区共计剥离的8.1万立方米表土已全部伴随生态修复工作推进而回用。留住小海陀山一方青山绿水,让世界级运动场馆融合于山林环境之中,这种人工与自然的微妙对话,就是落实“绿色办奥”理念的直观例证。(小标题)秀外慧中 擘画绿色未来生活图景北京冬奥场馆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其场馆本身也是“绿色建筑”,即在全生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空间的高质量建筑。作为中国建筑行业专业体系之一,“绿色建筑”与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渊源颇深。早在2004年2月,作为科技奥运十大项目之一的《绿色建筑标准及评价体系研究》成为中国绿色建筑行业第一套标准,率先应用于北京奥运会建设项目。在2008奥运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三方机构绿色建筑三星评价标识认证制度,截至2019年底,我国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近2万个,建筑面积大约14亿平方米,绿色建筑体系和建设水平大步提高。北京冬奥组委向国际奥委会承诺,北京冬奥会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既有场馆努力达到绿色建筑二星标准。在国家游泳中心,“双奥场馆”带头传承绿色奥运精神。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介绍,为降低场馆顶部温度减少能耗,已对场馆外部两层膜结构内的空腔进行自然通风改造;增加能源综合管控系统,实现场馆运行能耗和碳排放智能化管控。改造中形成的冰壶比赛场地声学专项研究、设备设施“群智能”系统等创新,将为其他既有场馆提供经验。如何继续利用重大赛事筹办契机,更好促进区域振兴和行业发展,成为北京冬奥工程建设者完成场馆建设任务时同步思考的课题。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表示,如今的北京冬奥工程建设者更具有国际视野、高点站位,一系列具有创新引领意义的新标准、新技术已率先在冬奥工程应用。现在的北京冬奥村,正以代表国际一流水平的“健康建筑”理念打造。北京冬奥村北投集团建设负责人屈晨介绍,北京冬奥村达到“健康建筑”金级认证,建筑按照空气、水、营养、光等十大体系112项标准设计。空气方面,北京冬奥村安装高效新风系统,严格控制建材等物料中对人体有影响的挥发性有机物,让好空气减轻居住者的精神压力。用水方面,北京冬奥村装有入户前置高效过滤器,每户住宅均设置直饮系统,水质定期检测的结果可推送到物业管理App中供住户知悉……中建科技集团绿建院经营总监薛世伟介绍,健康建筑不仅塑造未来生活方式,更促进居住者心理、生理和社会健康。(小标题)大国担当 低碳冬奥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是各国共同的责任。以北京冬奥会为窗口,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展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北京冬奥会大力促进低碳能源利用。目前,横跨京张两地的世界首个±500千伏四端环形结构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已经建成投用。工程可满足6800至7590兆瓦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外送和消纳需求,能保障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国网北京电力公司冬奥办主任杨志东介绍,张北柔直电网工程每年将向北京地区输送约141亿千瓦时清洁能源,相当于节约标煤4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促进首都节能减排、雾霾治理取得新成效。通过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冬奥会正着力构建低碳交通体系,鼓励观众赛时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赛区间优先选择铁路出行。北京市、张家口市正倡导“3510”低碳出行方式,即3公里步行、5公里骑车、10公里公交、远距离绿色驾驶的绿色出行理念。按计划,北京中心城区和延庆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75%以上,张家口达到6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冬奥会在三大赛区还因地制宜建设超低能耗低碳示范工程。在延庆赛区,超低能耗示范工程位于延庆冬奥村D6居住组团。国家高山滑雪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世革介绍,组团超低能耗体现在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四方面。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建筑与日光的相互作用,针对建筑外墙、外窗、幕墙及屋面的气密性和防热桥进行优化;考虑到延庆冬奥村供暖需求超过制冷需求,采用风力电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方式。另外,建筑物部分外墙和挡墙采用“石笼墙”设计,施工中开挖出的石材经简单加工后二次利用,实现了取之自然、融于自然的效果,同时降低了工程成本。与此同时,北京冬奥会提高场馆制冰造雪效率,合理控制造雪量、按照最大节能原则设计制冷系统,充分利用冰场余热,在国家速滑馆、首体园区、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等开展二氧化碳制冷示范应用,从生产源头减少碳排放;探索碳排放补偿机制,落实申办报告中“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全部实现中和”这一庄严承诺。烙印“美丽中国”底色,北京将联手张家口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