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固土保大塬 治水护大河

庆阳:固土保大塬 治水护大河
2020年09月20日 08:34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原标题:固土保大塬 治水护大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述之庆阳篇

 庆阳市雨洪集蓄固沟保塬工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早在唐代,诗人刘禹锡就这样描写了黄河一路裹挟泥沙奔涌向前的场景。

      黄河泥沙与庆阳有着莫大的关联。庆阳有28条较大河流属于黄河的二、三级支流,大量的泥沙在雨水冲刷下,被这些河流携入黄河。

      庆阳水土流失监测资料显示,庆阳年入黄河泥沙1.684亿吨,占黄河流域入黄泥沙量的十分之一,占甘肃省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水土流失不仅影响着黄河清流,而且黄土大塬被冲刷得支离破碎,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从零散小治到流域治理、从治沟治坡到综合整治、从世行项目到固沟保塬……庆阳一直在努力固土保塬、守护大河清流,全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9年,庆阳市编制了《黄河流域庆阳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2020-2030年)》,并谋划了绿色长廊等12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目前8个项目已被纳入省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四五”规划,部分项目正在争取纳入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四五”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一

      金秋九月,漫步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腹地的南小河沟,树木葳蕤,山清水秀,满沟的绿色愉悦着眼睛,新鲜的空气陶醉着心神,大自然的馈赠让人流连忘返。

      谁能想到,70年前,这里黄土裸露,鲜有绿色,小沟壑纵横,浊泥沙肆虐。因为常年雨水的冲刷,30多平方公里的南小河沟给平展展的董志塬增添了一条“伤痕”。

      1950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把南小河沟确定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试点。次年,中共中央原西北局同意并派人建立陇东水土保持工作站。

      1952年,该站在南小河沟流域下游修建土坝,该坝建成后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还淤地100亩。“此坝被誉为陇东第一土坝,开创了陇东地区土坝固土保水的先河,之后南小河沟建成土坝10座,并在庆阳地区水保治理中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局长脱忠平说。

      为准确地试验观测,陇东水保站在南小河沟不同地段设立了3个水文站,在流域内不同坡度、坡向,不同植被、不同条件的地方布设了76个径流场和11个雨量站,监测研究径流泥沙来源规律。

      “经过试验观测,得出了‘高塬沟壑区67.4%的径流来自塬面、86.3%的泥沙来自沟谷,塬水下沟后所增加的侵蚀量占流域总侵蚀量的77.9%’的科学结论,由此当时提出了‘保塬固沟’的治理方针和塬、坡、沟‘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脱忠平说。

      1953年,陇东水保站引进27个苹果品种和8个梨品种、3个桃品种,在南小河沟流域建成了陇东第一座山地果园。之后,南小河沟的苹果得到了迅速推广,累计推广4700多处、48万亩,为带动庆阳地区苹果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陇东水保站还在南小河沟引进多种林草品种进行培育,现有乔灌树种140余种、草种30多种。如今,南小河沟沟内治理程度达到88%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84%,平均径流拦蓄效益达到55.6%,拦泥效益达到97.2%,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样板”,还被写入高中地理教科书。

      南小河沟流域治理经验,在庆阳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至2019年底,庆阳市共建成各类淤地坝862座,这些淤地坝已累计拦截泥沙近1.5亿吨;“十四五”期间,该市计划新建淤地坝84座、除险加固100座,力争年新增拦沙7500万吨。同时,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措施也全面推开,治理保护工作迈入新阶段。

      二

      “庆阳少雨。盼雨,却又怕雨。”庆阳市水保局局长刘勇说,庆阳市是我国黄土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地形复杂、土壤疏松、植被稀疏,降水少却集中,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总面积逾2.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6%。

      不仅大块塬面被蚕食、大量泥沙涌入黄河,而且水土流失致使土壤肥力下降,群众生产不便、效益不高,很多耕地变成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据测算,每亩耕地流失氮素5至15斤、磷酸9至15斤、氧化钾120至200斤。

      为了固土、保水、留肥,减轻黄河“负担”,提升土地效益,坡改梯工程上马。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起,庆阳市开始陆续修筑梯田,先后新修梯田700多万亩,受益人口200多万人,人均梯田达到3亩以上。

      环县曲子镇刘阳洼村就是修筑梯田的典型代表。

      1994年,马莲河流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在庆阳实施,刘阳洼村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孙建成了解到情况后,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为刘阳洼村争取到了小流域治理项目。

      当时的世行贷款项目不提前划拨资金,前期启动资金由项目区自筹解决。为了筹集启动资金,孙建成带头卖掉家里的粮食,并挨家挨户动员群众筹资,使得项目很快启动实施。

      “当时我们村调动了380个壮劳力,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同时全村总动员,男人修田种树,女人抬水送饭,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日夜泡在工地上,全村每户投劳150人次以上。”年过七旬的孙建成回忆。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刘阳洼村修完了两道弯、三架山和五面坡,把全村能修的地全部修成了梯田,新增造林、梯田、果园、种草面积5000多亩,该村也因此获得“环县梯田建设第一村”称号。

      而今,刘阳洼村山上种的杨树、杏树、刺槐、松树已经成林,全村梯田化率达到85%,土地利用率提高到88%,人均5亩平地5亩草地,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群众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庆阳市筹资9亿多元,新修梯田102万亩,其中2020年投资规模比2019年增加了76%。环县还自筹资金3900万元,整合扶贫资金1亿元,发动群众自筹1.7亿元,新修梯田26万亩,解决了1.9万户贫困群众的吃饭和发展难题。

      三

      庆阳市境内1万亩以上的大塬有37个,总面积9500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九成以上,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高达6599万吨。庆阳市水保局副局长卢东平介绍,37个塬面上距沟头、沟边50米以内的学校27所,学生1万余人,涉及农户5300多户3.7万多人。同时,该区域是庆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生活着全市约2/3的人口,历届庆阳党委、政府对此治理保护的脚步从未停歇。

      78岁的方玉松是庆阳水保系统的老兵,曾获得“全国水保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老人回忆,庆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以简单的栽树、打坝治理为主,上世纪70年代后期转为小流域治理为主,上世纪90年代马莲河世行贷款项目实施后逐步开始综合治理,近年“固沟保塬”工程启动后庆阳的治理工作转向标本兼治。

      2018年,水利部批复了由庆阳市率先发起的《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2016-2025年)》。在庆阳市的积极争取下,该市项目资金逐年增加,“十三五”末较“十三五”初增加了近3倍,项目覆盖范围已扩大到全市8县区。

      卢东平告诉记者,在编制2020年至2030年庆阳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时,该市把“固沟保塬”综合治理项目纳入其中,同时规划了马莲河及葫芦河绿色长廊建设、北部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百万亩水保生态林建设等11个项目,旨在让治理工作更有效果、更有质量。

      同时,庆阳市启动了“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已绿化万亩以上流域105处135万亩,千亩以上流域741处240万亩,骨干沟系531条、沙化土地169万亩。2017年,该市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黄河大保护战略,随着一大批“海绵体”落地,庆阳主城区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将达到90%以上。

      据初步测算,近年庆阳每年减少入黄泥沙6900万吨,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93年马莲河世行贷款项目实施时的11.3%提高到现在的25.8%,南部降雨量多年保持在600毫米以上,全市粮食总产量每年稳定在140万吨以上,治理工作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初显。

      刘勇表示,庆阳市将坚持山水林田坝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计划1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00平方公里,到“十四五”末,全市实现梯田化达标;“十五五”末,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5%以上,水保生态建设真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责任编辑: 王小华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庆阳庆阳市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