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用诗歌书写美丽江苏新画卷——“小康中国·美好江苏”全国诗歌征集首场采风活动在江苏举行

用诗歌书写美丽江苏新画卷——“小康中国·美好江苏”全国诗歌征集首场采风活动在江苏举行
2020年09月21日 17:21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9月21日电(记者朱筱)诗歌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奋斗史和心灵史。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9月19日至20日,“小康中国·美好江苏”全国诗歌征集首场采风创作活动在江苏宿迁举行,全国多位诗人通过实地调研采风,以细腻的笔触记录江苏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为决胜全面小康贡献诗歌力量。

   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协《诗刊》社、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省发改委、江苏省扶贫办、扬子晚报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位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齐聚一堂,共话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江苏故事。

   江苏省委原副书记、省纪委原书记冯敏刚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宿迁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在江苏13个地级市中经济基础虽相对薄弱,但近年来城市面貌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愿诗人们以人民为中心,抒写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见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书写全面小康的历史篇章。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53岁的朱乔是宿迁市泗洪县陈圩乡大王庄人。去年夏天,在苏北农房改善项目的推进下,他和村民们搬进大王庄新建的集中安置小区,住房由原来的80多平方米的瓦房,变成了上下两层楼的新房。“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后,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原来种菜,现在改在小院种花,这种细小的变化正是诗歌创作的源泉。”福建省作协副主席汤养宗说。

   “诗歌的创作过程相对较快,受众面广,可对同一个主题展开多维度创作。”著名诗人、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朝润在参观了宿迁市泗阳县卢集镇桃果公园后,即兴创作了一首《诗访桃源》,内容从蟠桃盛会到万株桃树的秋收盛景,从各式各样的桃果到以“果”为本的产业之链,描绘出一幅产业兴农的小康画卷。

   在为期两天的采风活动中,诗人们参观了宿迁市洪泽湖湿地保护区、成子湖旅游度假区等文旅融合项目,探访了老区人民、湖区渔民居住的农房改善小区,也了解了小龙虾、菊花、月季等特色富民产业,对江苏的脱贫攻坚成效感到欣喜,更对新农村、新农人的新风貌感到欣慰。

   水清岸绿的池塘、粉墙黛瓦的农宅、平坦整洁的道路……走进泗阳县爱园镇松张口新型社区,入眼便是一幅秀丽的江南水乡风光。据了解,该社区为省级农房改造示范项目,规划建设住房337套,房型以100平方米为主、120平方米为辅,并计划将周边的桃果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旨在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农村。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北乔对松张口新型社区赞赏有加,认为这种“回家是城市,出门是农村”的居住模式既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也是当地政府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开展脱贫攻坚、反哺当地农民生活的生动体现。“诗人实地采风,进行诗歌创作,不仅可书写当地百姓生活,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重新打量、提炼当地文化,提升群众自豪感和自信心。”北乔说。

   “脱贫攻坚既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重要的文学创作题材,不仅仅是经济上摆脱贫困,也是广大乡村的社会变革、精神洗礼,是诗歌文学创作的沃土和宝库。”江苏省扶贫办副主任卓炜介绍,“十三五”以来,江苏大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经不懈努力,到2019年底,全省99.9%共254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过18万元,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诗歌被称作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一批批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永恒的生命力。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汪兴国表示,今年适逢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这一历史时刻书写、放歌、立传,是新时代文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江苏脱贫江苏省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