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头一遭,50岁“鱼王”过生日

头一遭,50岁“鱼王”过生日
2020年10月03日 10:38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乡亲们为“状元鱼王”挂牌授匾表示祝贺

   今年50岁的鱼王

 汪文琴将草料蛋糕投入泉水鱼池中

  从来只闻给人过生日,不想近日在“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休宁县板桥乡梓坞村,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状元鱼王”50岁生日会。主角是条远近闻名、已50岁高龄的草鱼,体长近1.4米,重约40公斤,俨然是同类鱼中的“巨无霸”。因为鱼主人的孙子曾是当地高考状元,所以这条鱼被人们称为“状元鱼王”。

  1968年的一个春天,休宁县溪口镇20多岁的汪宏珠嫁给板桥乡梓坞村老实本分的汪长生。结婚那年,小夫妻在刚修的新房右边请人挖了口鱼塘。当地挖这种泉水鱼塘的风俗可追溯到400年前,说是既可蓄水防火,又可将剩余饭菜喂养泉水鱼,逢年过节还能让餐桌上多道美味。汪家这鱼池挖得深,水面离地面两米,四周用工整青石垒砌成岸坝,铺设阶梯一级级延伸到水边。水池面积十多平方米,栽在岸坝旁的几株徽杉和葡萄藤架枝叶自然成荫,使深池巧避阳光直射,更显清幽。石潭巧借地势落差引溪涧泉水注入,再从岸坝上一个刻意留下的孔洞流出,流动的池水终年保持着一米高的水位。

  1969年,汪宏珠长子汪新发出生。次年,女儿汪文琴出生。汪宏珠为庆贺女儿出生,托亲戚从山外带了两条半斤重的草鱼苗放进池中。一直养了6年多,她才又放进第二批鱼苗。时光流逝,最先放养的两条草鱼不仅成了女儿童年时的玩伴与宠物,也见证了汪家发展历程的点点滴滴。但最先饲养的其中一条大草鱼在一次夏季山洪暴发时,受到惊吓跃出水面,摔落在石板路上,头部受伤而死,伤心的汪宏珠用一方红布包裹好它埋在后山上,从此对落单的那条大草鱼更是宠爱有加、精心呵护。

  草鱼长寿,不单因为栖息的水体是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高海拔纯净山泉水,所食也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鱼王和十多条小伙伴们一天要吃掉两篮茅草。汪宏珠和老伴汪长生每天都要挎上竹篮上山,割下一尺多长的青茅草供鱼儿享用,风雨无阻。为保证鱼儿营养,老人还给它们吃点杂粮:苦马菜、玉米叶、水草等自然野生植物,都是草鱼最爱。

  他们还给鱼王保健治病。鱼儿常患热季皮肤病,按传统做法,以前是用没入水中半截、装有生石灰的蛇皮袋消毒,但对水源有污染且消毒效果不佳。后来汪宏珠从婺源一位老中医处得到一个神奇民间“偏方”:每隔四五天便从山上采摘几根带着枝杈的松枝放入塘底,说是能给鱼池消毒。原来,松枝浸泡水中不久,就可浸出松脂油,对水体的确有一定消毒作用,还可让鱼儿在枝杈缝隙间游蹭驱痒,蹭掉积垢等有害生物,减少皮肤病发生几率。

  如今这夫妻俩年事已高,每天傍晚劳累之余,最惬意的事就是走到塘口陪鱼王说话。冷水鱼王不冷血,见到主人来,它定会通人性般领着一帮小伙伴们在老人面前嬉水套近乎,大嘴巴不时露出水面“吧嗒”作响,似是与老夫妻打招呼、唠家常。只见池潭中,这个黑黝黝的大块头领着一帮后辈,气定神闲地轻摆尾巴自在游弋。鱼王活力不减,老两口的心也就跟着年轻起来,做农活、打理家务都觉动力无穷。

  汪宏珠老人一生育有2男1女。大儿子汪新发是个木匠,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大学毕业留在县城工作,小儿子是2011年休宁县理科高考状元,被东南大学录取,现在广州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二女儿汪文琴育有一子,考上安徽警察学院后,一毕业便正式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三儿子汪新民在休宁县海阳镇派出所当指导员,也育有一子,现在合肥学院就读。老人一直把家中人才辈出、和睦安康看成是鱼王恩庇所得。

  梓坞村鱼王的故事广为流传,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一睹鱼王真容。十多年前,曾有个游客出价一万元,缠着老夫妻两天,硬要买走鱼王。可老人不为所动,最后好一通数落才“撵”走游客。也有乡亲们建议老人向游客每人索要10元观赏合影费,这样肯定赚发了。这也被汪宏珠否决了:“鱼王现在就是我的亲孙子,它不但能听懂我的话,更是我家镇宅之宝,谁见过拿孙子当摇钱树使的主吗?!”

  有状元鱼王为例,目前山泉流水养鱼已在休宁县17个边远乡镇推广开,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已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由于泉水鱼养殖密度极低,且生长缓慢,一年生长不足半斤,如今市场价格在春节期间已高达160元每公斤。休宁县水产站站长林衍峰称,草鱼是中国四大淡水鱼之一,常见的草鱼寿命多为七八年,但在汪长生家的鱼池中,却有成群的鱼年龄都在20岁、30岁以上,实属罕见。

  今年8月11日,76岁的汪长生家里热闹非凡、高朋满座,当天是女儿汪文琴50周岁的生日。家人不仅为汪文琴送上祝福,也特意为与她同岁的“状元鱼王”准备了五种草料磨粉后特制的蛋糕。该乡泉水鱼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王腊中特地在鱼王栖息的池塘亭子上授牌挂匾,并为汪家送上感谢金:感谢老夫妻为弘扬传播泉水鱼文化所做的贡献。板桥乡政府一度担忧,年近八旬的汪长生老人手脚不再利索,鱼王未来的命运堪忧。对此,80岁的汪宏珠说:“我们将来不能动了,还有儿子、孙子接班,一定让它们世代在梓坞村颐养天年!”

  文/图 张应松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