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脱贫攻坚因地制宜 孝感各地特色产业如火如荼

脱贫攻坚因地制宜 孝感各地特色产业如火如荼
2020年11月26日 14:54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11月26日电(肖进安、刘晓丽)湖北省孝感市属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国家级贫困县2个,插花贫困县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50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36个。目前,孝感市50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孝昌、大悟两个国家级贫困县顺利“摘帽”。

  近日,新华网采访团队在孝感孝昌、大悟、孝南、安陆、应城等地调研时,发现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各种特色产业如火如荼,为农民脱贫增收趟出了一条条丰收路、致富路。

孝昌梦里花园花木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基地。新华网发

  放大传统优势 打造绿色致富带

  走进孝昌县周巷镇,不少家庭门前绿意盎然,部分农户门前园林置景小院堪比迷你公园。

  周巷镇有种植苗木的传统,是孝昌县苗木大镇。近年来,孝昌县把发展苗木花卉、果茶等特色产业作为扶贫产业重点支持。2017年,周巷镇南北全循环全长50公里、宽6米的“十里苗木长廊”修通,周巷镇苗木产业快速发展。

  2017年,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下,返乡创业的“90后”青年沈腾牵头成立了苗木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孝昌梦里花园花木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目前,联合社有企业理事单位78家,涉及10个乡镇,苗木种植面积5.8万亩, 2019年产值达1.65亿元,收益达2100万元。

  沈腾介绍,联合社由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户组成,“联合社的作用是让苗木产业逐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过精心养护和造型,一棵精品枸骨可卖8000元至20000元。”

  联合社通过苗木产业基地建设、园林工程,土地流转、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户1340户,链接贫困户714户。其中,采取“联合社+企业+种植户”的模式带动94户,以土地流转方式链接130户贫困户,以就业链接带动贫困户482户,以创业带动就业帮扶贫困户8户。

湖北林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园区。新华网李征峥 摄

  离梦里花园花木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不远,有一处占地350亩的盆景苗木园。园内有榆树、枸骨、刺冬青、朴树等13种乡土树种2.3万株,还有两棵千年老茶树。新华网采访团队在园内发现,有不少工人在园内施工,修剪苗木。

  此处盆景苗木园由周巷镇苗木龙头企业湖北林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公司负责人李雄文介绍,孝昌县有很多珍贵树种,以前都贱卖了。周巷镇有一批乡土园艺人才,盆景苗木园建起来后,可以发挥乡土树种优势,依托十里苗木长廊等交通大循环,整合资源,抱团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兴农。

  李雄文说,按照农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公司将重点打造精品园艺观赏园、小木屋农家小院、盆景展示交流园、生态垂钓园等4个园区。计划今年年底前建成占地面积1200亩的彩绿结合、错落有致、生态休闲的农旅康养观光园。

大悟县东新乡万亩油茶基地。新华网李征峥 摄

  背靠大山找出路 油茶开出致富花

  十月底,大悟县东新乡万亩油茶基地油茶花盛放,如雪繁花遍布山间。

  大悟县地处鄂东北边陲,是大别山区的贫困山区县。东新乡境内东、北部峰峦叠峰,南部丘陵起伏,间有平贩,属半山半丘陵地区。由于人口多、耕地少,乡内万岭村等村子无村级产业,多为重点贫困村。

  如何把山地资源利用起来?2012年,引进湖北悟达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后,东新乡组织万岭、万寨、彭河、青莲和秋寨五村布局了油茶基地。经过几年的发展,当年几乎荒芜的山场上,如今油茶树规模已达到1.2万亩,已进入丰产期。

  据了解,基地每年为462户农户发放土地租金75万余元,基地还将争取到的1250万元项目资金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扶贫。基地成立以来,常年有300多名农民在基地务工,其中贫困人口200多人,年务工收入240多万元,户均可增收8000元。

  当地基层干部介绍,基地不仅让农户打工挣钱,还会给村民培训,教村民种油茶树。每年基地都会定期请林科院和林业局、科协技术人员来基地进行科普培训,让附近的村民人人懂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村民也可以自己种茶、种果,靠技术吃饭。

安陆市孛畈镇食用菌种植基地。新华网刘晓丽 摄

  抱团“取暖” 穷山村兴起食用菌产业

  52岁的胡礼德是安陆市孛畈镇三里社区的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他2015年开始返乡种植食用菌,5年时间,从最初4个大棚发展到8个棚,4万多棒。胡礼德的大棚里经常请贫困户务工,最多的时候20多人,每人每日劳务费70到100元。

  “我们种的香菇一般都运到武汉销售,相比在武汉周边种植,在村里种人工成本低,而且大棚、菌棒、生产设备都是村里现成的,现在冻库也有了,外销没问题。”胡礼德说。

  近年来,安陆市把特色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鼓励贫困村至少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并按照每个贫困村不低于50万元、深度贫困村不低于100万元的标准对村级产业发展进行资金支持。

  上世纪90年代,孛畈镇就有人种植食用菌。如今,培植菌种与出菇等核心技术已非常成熟。2018年,孛畈镇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奖补办法,村民发展食用菌(香菇、平菇、木耳及其他菌类)3000筒(袋、棒)以上,奖补0.2元/筒(袋、棒),奖补总额每年每户不超过8000元。对于发动农户新增种植食用菌的村集体,每新增1筒(袋、棒)按照0.1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奖补金额上不封顶。

  有了政策支持,孛畈镇将月岭村、陈河村、三里社区等3个重点贫困村联合起来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由村集体搭建大棚、购置食用菌袋自动化生产线以及高温高压灭菌锅等生产设备。目前,月岭村、三里社区各建设了一条自动化生产线,食用菌生产基地年产食用菌达120万袋。

  抱团发展让村集体和村民有了看得见的实惠。通过菌棒加工,三个村村集体每年保底可分红5万元,根据当年的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分红金额还能追加。村里的食用菌大棚免费提供给贫困户经营种植,贫困户可在盈利后再支付生产成本,减少了贫困户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

  据了解,3个村的食用菌项目带动了数十户贫困户参与种植食用菌,20个贫困户进园区务工,户均每年可增收8000元以上。

大悟县宣化店镇张墩村的香菇种植基地。新华网刘晓丽 摄

  大悟县宣化店镇张墩村也将食用菌种植作为村级扶贫产业培植。近年来,村里流转土地13亩,搭建香菇小棚100个,钢构大棚7个,引进香菇80000棒,引进烘烤机10台,还建了200平米冷冻仓储基地。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张墩村已于2018年脱贫出列,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1880元。

  张墩村支部书记刘奎介绍,“除种植食用菌,村里还将香稻种植作为重点扶贫产业,目前已种植香稻50亩,年产香稻2万公斤。”

春华养生豆皮晒场。新华网李征峥 摄

  逆行创业 返乡大学生让家乡味道传播远方

  加工车间里磨浆、烙面皮、切丝有条不紊,200余平米的晒场铺满了轻薄通透的豆皮,晒场边分装、称重、装箱各道工序有条不紊……这是位于应城市三合镇三结村春华养生豆皮有限公司的日常生产场景。

  应城豆皮迄今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应城居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全国人大代表程梦醒是一名90后,2014年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创业,希望将家乡的豆皮做出品牌,走出湖北。

  程梦醒说,小时候,三结村家家户户都会做豆皮,她毕业回乡时,发现正宗传统的豆皮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危机。所以,她决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不让有悠久历史的家乡味道逐渐消失。

  春华豆皮的生产线,既有传统的手工生产线,也有通过机器加工的半自动化生产。村里的村民和贫困户每天有10多人在工厂里上班。

  为支持返乡大学生创业,应城市近年为程梦醒提供各类支持资金共100多万元,同时,将春华豆皮列为扶贫产品进行销售支持。今年,春华豆皮的产量由以前的25万斤增加到了60万斤。最近,春华豆皮有了分厂,为了帮扶贫困户,程梦醒特意将分厂设在了另外一个乡镇的贫困村。

  新华网采访团队到三结村采访时,正好碰到一辆京东的物流车从村里开出来。程梦醒介绍,春华豆皮目前进入销售旺季,产品供不应求,必须提前一个月预订才可以拿到货。在春华豆皮的带动下,目前三合镇有不少农户建起了豆皮加工厂,也有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做豆皮。做豆皮的人多了,豆皮原料价格有所上涨,带动了周边种植业的发展。

  目前,三合镇共有大大小小豆皮加工场(作坊)120多家,豆皮年产量达228.3万斤,年销量794.9万元,带动就业人口200余人。“三结豆皮已经走出去了,我们要顺势而上,提高豆皮品质,进一步把豆皮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三合群众吃特色饭,发豆皮财。”三合镇党委书记胡继雄说。

  据介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孝感市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18个,实行产业奖补,指导和激励贫困户发展家庭经营,特色产业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比例达到96.9%。

  苗木花卉、油茶、食用菌、豆皮等只是孝感市各地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在孝感市几个县市区采访时,新华网采访团队发现,蔬菜、瓜果、茶叶、猪牛羊养殖、养鱼、虾稻这些老百姓深耕土地做文章的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眼前的脱贫问题,也为农村未来的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内源性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