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安徽:文明城市创建绘就社会文明美好画卷

安徽:文明城市创建绘就社会文明美好画卷
2020年12月03日 09:05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创文明城,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日前,我省滁州市、黄山市、宿州市、阜阳市成功入选第六届地级全国文明城市,新当选数位居全国第二;最近三个创建周期均喜获丰收,以11个当选地级城市稳居全国第一。至此,我省有12个省辖市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总数位居全国第二;金寨县、广德市、宁国市、歙县、桐城市入选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历届总数位居全国第三。

      “省委始终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战略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以贯之地重视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地各部门担当作为、合力合为,干部群众热情参与、拼搏奉献,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心心相印。”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滁州市坚持人民至上,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自吹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以来,累计投入600余亿元,大力实施老城改造、河湖治理、文化体育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老旧小区、棚户区、农贸市场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持续改善人居环境。黄山共完成棚户区改造6954套,整治老旧小区918个,新改建中心城区道路41条,新增停车场泊位3534个,不仅实现了从旅游城市到文明城市的嬗变,而且实现了从“来者心仪”到“居者心悦”的蝶变。

      “道路修好了,楼道干净了,车位增加了,路灯更亮了,我们这个老小区又充满了新活力。”宿州埇桥街道西仙桥社区邮政小区居民杜高田说。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靓丽整洁的大街小巷、安全畅通的交通秩序、文明有礼的城市居民,融汇成宿州的“文明底色”。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一次城市的全面“体检”,也是一次城市的全面升级。阜阳聚小成为大成,积量变为质变,730个老旧小区、246个背街小巷焕然一新,129条小街巷改造提升……大街小巷掀起“文明风暴”,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群众在不断升级的人居环境、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中享受“创城红利”。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首我省文明城市创建之路,从马鞍山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到12个地级全国文明城市和8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从城的文明到人的文明,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一座座“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如雨后春笋,扮靓多姿多彩的锦绣安徽,绘就社会文明的美好画卷。

  做文明人,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文明于城,是基础设施的“旧貌换新颜”;文明于人,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我省始终把解决实际问题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把满足群众需求同提高群众素养结合,在联系服务群众上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用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马鞍山是我省唯一蝉联五届的“全国文明城市”,汗水浇灌了荣誉,荣誉又激励着城市成长。好人节、邻里节、红袖标、爱心驿站等一大批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品牌,如和煦的春风,轻抚群众心头文明花朵。“没有文明的市民,就没有文明的城市,人人都是文明城市的‘代言人’。”马鞍山市民张诚说。34.6万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他们用汗水和智慧、热情和微笑、奉献和包容,塑造了马鞍山的靓丽容颜、传递了城市的真情温暖、激荡起雄劲的文明春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只是为了一块牌子,更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快乐3点半’课堂是公益性的,老师志愿者开兴趣班,孩子放学有了好去处,既解决了我们双职工家长接孩子困难的时间问题,又有利于孩子们的兴趣培养、素质提升。”铜陵市民贾锋笑呵呵地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铜陵不断改善民生,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实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种桃种李种春风”,文明创建滋养城市的品质、助力城市的发展。在宣城,200余名热心市民组成“文明观察团”志愿服务队,化身城市“啄木鸟”,为城市创建“找茬”“挑刺”,助力城市文明创建。敬亭山下、宛溪河畔、街道小区、民居楼院、微信群里,处处荡漾着文明新风,时时洋溢着创建热情,人人展示着文明形象。

      “养犬不单单是照顾宠物,更要照顾他人感受,不能影响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周边的环境卫生。”淮北市民李翔说。朴素的话,平凡的人,点滴间彰显出一座城市的价值认同和文明气度。淮北干部群众追逐文明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文明基因”在城市的发展与进步中不断得以传承。

  打长效牌,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

      文明创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持续接力”。

      “无论是新晋文明城市还是往届文明城市,无论是文明城市还是提名城市,都要注重日常经常平常,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省文明办创建处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省文明委抓基层、强基础,既注重短期要求,更注重长远目标,顺应中央文明创建周期,连续三届出台《文明创建三年行动计划》,一捶接着一锤敲,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四不两直”,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文明创建评选工作的通知》,测评和评选过程省纪委监委全程参与、全程监督,聚焦问题干、追着问题走,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只有平时多出力,才能“评时”多出彩。合肥开展“小单车、小区、小街巷、小犬只、小广告、小报亭、小行为”专项提升工程,把文明创建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为让这座“养人之城”变得更加美丽。“我们不能有急功近利‘蜻蜓点水’的思想,不能有疾风骤雨的‘忽冷忽热’的作风,不能做成临时抱佛脚的‘面子工程’,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既要打攻坚战,还要打持久战,更要与时俱进。”合肥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文明创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文明创建能否常态长效,为民惠民能否一如既往,都离不开制度支撑。

      自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以来,芜湖市委、市政府出台“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意见,重点实施整治交通乱象、占道经营、违规燃放烟花爆竹和开展“亲切服务”四个专项行动;聚焦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校园周边、公共场所、江河道路沿线等重点领域,全面排查文明创建薄弱环节,下大力气解决难点堵点问题。

      “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文明提升行动的强劲脉动。”蚌埠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蚌埠常态落实日巡查、周调度、月考核、季评比、年奖惩的创建工作制度,采取“会场+现场”调度模式,用“会场”研究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以“现场”着力解决重难点问题,还建立了末位约谈、干部包保等工作制度。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自安庆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后,举全市之力打好长效牌,创建工作从“攻坚夺牌”转移到“常态保牌”上,积极探索建立文明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不断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记者 张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