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云南澄江全力打好抚仙湖碧水保卫战

云南澄江全力打好抚仙湖碧水保卫战
2020年12月06日 09:32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虽已入冬,小雨过后的抚仙湖泛起一层薄雾,一如往日秀美。

  随着澄江市全面推进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这里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近年来,澄江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按照“保护第一、治理为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的思路,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打好抚仙湖碧水保卫战,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的路子。

  启动保卫抚仙湖“雷霆行动”

  抚仙湖坐落于澄江市,是地球上同一纬度唯一保持I类水质的淡水湖泊。如果按全国人口计算,相当于人均拥有15.8吨,是玉溪的眼睛、云南的名片、全国的财富。

  “没有抚仙湖的Ⅰ类水质,澄江将一无所有。”澄江市委书记孙金会表示,保护抚仙湖是澄江发展的前提,决不能丢了绿水青山,那样做对不起老百姓,对不起子孙后代。

  抚仙湖流域地势周围高、中间低,污染物容易汇集入湖,这一泓清水曾面临着矿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污染源的威胁,入湖污染源根治难度非同一般。“有一段时间,汇入抚仙湖的生活污水又黑又臭,气味刺鼻。”澄江市龙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方瑞说。

  抚仙湖生态保护事关重大。2017年12月,澄江市启动保卫抚仙湖“雷霆行动”,确立了“湖边做减法、城区做加法”的原则。

  “减法”怎么做,澄江市在2019年一次性启动抚仙湖一级保护区110米范围内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将2.2万余人搬出保护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22家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16户私营企业全部退出,退出面积1343亩,拆除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关闭餐饮住宿服务业经营户153户、砂石料场和砖厂等37个,1544户餐饮住宿企业完成整治。同时,划定“三湖”生态保护红线、禁止开发区和保护岸线,先后制定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对抚仙湖保护范围内限制畜禽养殖、非机动船入湖、水生生物放生、建设项目审查、径流区林业生态修复等进行规范。

  人退湖进,腾出了绿色空间。以生态移民搬迁腾挪出的土地为发力点,澄江加大保护抚仙湖的“减法”力度,在全市加强退耕还林建设,实施了15.17万亩一次性“七彩·森林抚仙湖”建设,5.38万亩坡耕地治理,6.59万亩石漠化生态修复以及3.2万亩未成林地造林抚育。

  “城区做加法”则重点在加强污水处理。澄江市的生活污水不仅全部通过管网进了污水处理厂,而且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不能直接二次利用。这些水都经过管道再次流进中水处理厂,经过无害化处理达到回用水标准后,方可输送到绿化、建筑、生态农业等二次利用网点。而这些被二次利用的水,要渗透流进抚仙湖还需经过层层生态过滤,其中,环湖湿地就是一道重要的生态过滤屏障。2万多公顷的环湖湿地公园,将整个抚仙湖呵护在中心,也成为抚仙湖自由呼吸的“肺叶”,不断为抚仙湖供给新能量。

   向绿色转型要出路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澄江市市长范永光介绍,我们坚持以“绿色”为底色,科学处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如何生态优先、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主动作为、科学发展,打造国际旅游、康养、会议中心城市?澄江市以水定产,做强“三个国际城市”。在现有旅游业基础之上,“强链”发展旅游产业;融合国际生命健康城规划,“补链”发展澄江大健康产业;依托抚仙湖良好的生态人文资源,围绕旅游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建链”发展会议会展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依水、兴城、谋划抚仙湖区域三大产业发展新思路。以水定城,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把康养和会展作为支撑“三个国际城市”的重点产业,科学统筹、重点谋划,启动了中山大学澄江市医院建设和重点科室人才培养计划、览海抚仙湖国际健康旅游谷项目、京东健康产业、圣爱中医馆和华人文化抚仙湖国际峰会中心项目落户澄江。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44.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5.5亿元,实现三产增加值95.1亿元。

  吃上生态饭的老百姓,更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澄江市对抚仙湖径流区坝区常年种植蔬菜的5.8万亩土地进行流转休耕,关闭规模养殖业,发展藕、蓝莓1.8万亩、绿色有机烟叶2万亩,建成4.1万亩高效节水减排项目,开工建设云象原香等8个田园综合体项目。“享受过生态的好,才更知道保护生态的重要。”澄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黎说,现在农民种植藕、蓝莓、烟叶大量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使用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和物理除虫方法,不仅保护了土壤和水源,也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单价上去了,收入也增加了。

  如今,成片的荷塘、湿地成为了抚仙湖沿岸新的靓丽风景线,数个田园综合体项目迎来各地的游客,澄江正通过抓好管水的人、管好装水的湖、治好流水的河、护好蓄水的山,守护抚仙湖这一池澄碧,通过释放生态红利,让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2019年3月,澄江实施抚仙湖环湖剩余2.2万余人一次性生态移民搬迁。让老百姓搬离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困难可想而知。

  方瑞介绍,搬迁项目同样按照“湖边做减法、城区做加法”的原则,鼓励搬迁群众进城、进镇、进项目、进特色村。为了不让搬迁群众吃亏,选择进城安置的群众,可在原有的置换面积基础上增加20%,搬迁人口每人获得10平方米商业面积安置,建设完成后通过集体出租经营,产生效益分红。为抚仙湖生态保护,着力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对抚仙湖径流区坝区常年种植蔬菜的5.8万亩土地进行流转休耕,发展蓝莓、荷藕、水稻等高原特色农业,农民每年可获得4000元/亩的收入。为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开展了多批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良好的生态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澄江百姓尝到了保护绿水青山的甜头后,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了。

  小湾村地处抚仙湖东岸,距澄江市区15公里左右。“以前村里的姑娘嫁不出去,小伙子又很难娶到媳妇。”澄江市右所镇组织委员高冬良说,小湾村虽然风景好,但村里地势不平,过去以烤烟种植和捕鱼为生,农民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2017年,小湾村采用“政府+社会投资+村民自主”的经营模式,纷纷搞起特色民宿客栈。目前,已有43家特色民宿投入运营,每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2019年,小湾村村民人均收入达1.8万元。

  学好用好“两山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开掘金山银山“价值”。

  地处抚仙湖北岸的马房村,也是生态建设的实践者和受益者。马房村属于澄江市右所镇吉花社区,地处抚仙湖北岸。近年来,马房村坚持党建引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导群众在保护抚仙湖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产村融合、产城融合、产业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澄江特色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2019年,全年全村共接待游客近15000人次,村民人均收入由2014年8130元增至16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3年零收入增加至15万元,呈现出人人勤劳、户户创业、家家增收的新气象,“乡村振兴、幸福马房”成为当地的一张靓丽名片。

  “我们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全面小康成果更实、成色更足、质量更高,让澄江的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孙金会说。(记者 沈政 吉命土干)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澄江云南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