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湖北通城扶贫微工厂搅活“一池春水”

湖北通城扶贫微工厂搅活“一池春水”
2021年06月17日 14:41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6月17日电(胡诚、刘晓丽)犹如星星之火,湖北通城乡村不断破土的扶贫微工厂,渐成燎原之势。

  或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或紧跟企业扩张、承接产业转移;或积极招商引资、吸引能人返乡创业;或对接实力企业、实现产业链向乡村延伸……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地处鄂南幕阜山区的通城,紧紧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以创新发展扶贫微工厂破局,搅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因势利导“微工厂”,回答实践之问——

  “十三五”脱贫攻坚战后,中国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如何联系自身实际,讲好乡村振兴“通城故事”?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湖北“南大门”通城县,面临实践的追问——

  事实上,2019年5月,通城县委已开始谋划:全县整体脱贫后,如何实现对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如何建立针对临贫边缘户的长效帮扶机制?如何找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

  成功的实践离不开因地制宜。

  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通城县委书记熊亚平说:“通城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大有可为;通城可借助企业扩大再生产,承接产业转移;通城作为全国返乡创业示范县,在外经商人员数量多,乡情浓,引导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得天独厚;通城有许多知名企业,可适当向农村延伸产业链,带动贫困户脱贫、推进乡村振兴……”

  看清了自身资源和优势,找到了工作切入点和抓手,通城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启动扶贫微工厂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尽一切可能吸引更多能人回乡创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以工补农,以农促工,实现稳定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村民在“扶贫微工厂”务工。新华网 刘晓丽摄

  来看看通城扶贫微工厂的现实场景吧。

  上班了。对于通城乡村那些特殊“上班族”而言,新的一天工作又开始了。

  32岁的周霞军坐在工位上,熟练地将一只线手套套在机器手臂上,踩下踏板,不过三两秒钟,机器手臂转动一圈,一只手套便完成了锁边作业。

  周霞军家住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去年,她来到离家不远、位于塘湖镇龙印村的一家扶贫微工厂——通城双龙手套厂工作,工资计件,上班时间灵活。一晃半年多,她俨然已成为一名熟练工。

  周霞军说,家里有老人和一个9岁的孩子,她和丈夫以前常年在温州打工,照顾不到家里,现在回乡在手套厂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基本收入。

  57岁的汪荷香也在手套厂上班。她家里有6口人,母亲年事已高,儿子是聋哑人,有两个孙子。她家住在与手套厂一墙之隔的扶贫安置点里,上下班很方便。她每天可以挣七八十元,加上儿子打工收入,老伴种几亩田,一家人生活还算过得去。

  他们务工的这家“扶贫微工厂”,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要生产劳保手套。走进生产车间,120台织机整齐排列,作业时随着针脚有节奏的跳动,发出的声响犹如奏鸣曲,让山村更添生机和活力。

  别看规模不大,只有20多名工人,效益却不差。

  双龙手套厂负责人刘招辉是个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他笑呵呵地说,工厂一天可生产4万双手套,主要销往浙江义务,年产值约400万元。市场很好,工人收入也稳定,少数技术熟练的男技工每月收入可达5000元—8000元,普通女工一般每月也有2500元至3000元收入。

  在通城各地乡村,像双龙手套厂这样的扶贫微工厂随处可见。

  数据最直观:截至目前,通城县共有扶贫微工厂79家,其中新建44家,改建8家。这些改建新建的微工厂运行良好,生机勃勃,仅改建新建微工厂带动就业1039人,其中脱贫户367人,实现了年就业增收2568万元,村集体收入142万元。

村民在“扶贫微工厂”务工。新华网 刘晓丽摄

  精心谋划“微工厂”,回答创新之问——

  “扶贫微工厂”“扶贫车间”,曾在脱贫攻坚阶段中建功,也是各地普遍探索和尝试的产业扶贫模式。

  通城在扶贫微工厂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更大胆深入的探索,展现出创新的勇气。

  “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通城扶贫微工厂担当着推进乡村振兴的‘加速器’,旨在探索和建立乡村振兴的‘通城样板’。”通城县副县长王功辉介绍。

  通城为我们明晰了“微工厂”产权归属——

  由县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投入建设,并将微工厂以国有资产注入到县城发集团,所有权归国有,经营权归承租企业,租金收益权归村集体。由此,扶贫资金变扶贫资产,形成长效收益,既壮大国资底盘,又增强村集体实力,惠及人民群众。

  通城让我们认识了“微工厂”建设门槛——

  概括起来就是“两有两无”。两有:一要有产业主体承租,新建厂房年租金要达到3万元以上,改建厂房年租金要达到1万元以上。二要有就业带动。其中贫困户(脱贫户)就业人数要达到总就业人数的30%,就业人数绝对数要达到8人以上。两无:企业生产无安全隐患,无污染排放。这些内容都白纸黑字写入合同条款。

  通城让我们了解了“微工厂”管理规范——

  村里落实招商并提出建厂申请;乡镇依规进行初核;县产业专班联合县财政、自然资源、林业、环保等部门联合踏勘并审核,确保符合“两有两无”标准,还不占耕地和公益林;最后报县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审批。

  通城让我们见识了“微工厂”建设标准——

  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招投标,统一建设“五统一”。

  建设前的财评和资金效益分析必不可少。新建扶贫微工厂投资控制在100万元左右;利用闲置场所改建的微工厂,投入控制在20万元以内。

  ……

  来自实践的创新理念,还须在实践中得到评价和检验。

  群众的感受最真实——

  在位于通城县关刀镇高冲村一家名为“湖北盛世达电子有限公司”扶贫微工厂内,56岁的女工洪霞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手工操作。

  洪霞的丈夫几年前病故,儿子在东莞打工,她独自留守在家。到厂里上班后,不仅中午有免费午餐,每月还能挣2000多元生活费,另外工作也缓解了她的孤独感,这让洪霞感到满意。

村民在家也可以务工。新华网 刘晓丽摄

  春日的暖阳下,高冲村7组一户农家,村民葛艳坐在堂屋的工作桌旁,将一块块裁切好的砂布插入一个圆形轮子的齿缝中,压紧实,再用包装条封住,一个产品就做好了。

  她的两个孙子此时正在午睡,这也是葛艳难得的闲暇时间。葛艳的儿子在外打工,她和老伴在家留守照顾孙子和田地。2020年11月,葛艳进了扶贫微工厂。

  “厂里允许带材料回家加工,老板每天统一收取。这样上班最大的好处是自由。”葛艳每天利用照顾孙子和做家务的零碎时间加工产品,每天可加工100个部件,收入40至50元,当天交货就兑现。

  同样的情况还有同村村民徐文书等。徐文书丈夫在外务工,她带两个上小学的孩子留守在家。每天在照顾孩子、做家务、种菜、养鸡鸭之余,她利用几个小时零碎时间加工产品,每天也能挣几十元。

  事实上,在扶贫微工厂上班的多为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扶贫微工厂就业门槛低,工作灵活自由,很适合这些农村留守弱势群体,尤其是解决了农村“405060群体”就业难问题,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

  企业的感受更直接——

  通城扶贫微工厂由县统一投资建设,企业“拎包入驻”,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和风险。

村民在“扶贫微工厂”务工。新华网 刘晓丽摄

  通城双龙手套厂负责人刘招辉原在温州打工,近年来随着父母年龄偏大,他为方便照顾老人有意回乡发展。在他看来,不用前期投入建厂房,既节省了工期又让企业资产轻量化,大大减轻了投资压力,方便省事。而且相比沿海地区,解决了小微企业招工难、招工贵问题,又有政策扶持,很适合长期创业。

  在众多返乡能人眼里,在乡村开办扶贫微工厂可谓“四两拨千斤”: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好,加上政策扶持的吸附效应,越来越多的通城在外能人选择回乡创业。

  村里的感受更热烈——

  “微工厂”产权不归村里,但却为村里增加了一笔长期固定的租金收益,让村里招商引资更加热情、积极。

  最近一段时间,塘湖镇龙印村党支部书记金亚平接连接待几拨在外能人回乡考察。

  金亚平还兼任村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管理着村里一千余亩油茶、枇杷、中药材等种植产业。除已建成一家扶贫微工厂外,他们村今年又辟出一片闲置土地打造小型园区,与相邻两个村共建的3家微工厂已破土动工。建成后,村里每年可增加租金收入6万元,加上生态农业开发公司产业收入,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可达20万元。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就有能力加大公共事业建设,造福村民。忙碌中的金亚平不亦乐乎。

  据介绍,在“扶贫微工厂”带动下,通城县扶贫产业逐渐形成了全链条发展态势,共培育中药材、小龙虾等“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4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村10个。

统一建设的扶贫微工厂厂房。新华网 刘晓丽摄

  孵化升级“微工厂”,回答未来之问——

  如今,遍布通城乡村的“微工厂”,在巩固脱贫成果、对接乡村振兴方面已显现良好势头、取得良好成效。

  扶贫微工厂还有多少价值空间可供挖掘?未来的发展之路又在哪里?

  面对“未来之问”,通城胸有成竹。

  作为乡村工业细小的经济单元,“微工厂”之下,还有最初级的小作坊。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帮扶,通城将一大批小作坊“升级”为扶贫微工厂,完成了乡村工业的初次升级。

  “微工厂犹如‘孵化器’,为小微企业提供孵化成长的土壤。当微工厂成长到一定规模,可以‘进阶’进入县工业园区,而其中的少数佼佼者,有可能进一步壮大成为‘巨无霸’,甚至未来有可能成为上市企业。”通城县副县长王功辉说。

  由(作)坊入(微工)厂,由厂入园,由园入(上)市,这就是有通城特色的扶贫微工厂孵化升级之路。

  “小舢板”变成“大航母”,在通城并非没有先例。

  年产值10亿元的湖北玉立砂带集团,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产品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的涂附磨具企业。但在上世纪创立之初,它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由一群“娘子军”为主的乡办小厂。

  湖北平安电工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云母绝缘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球云母绝缘行业也具有较强影响力。正是这样一家目前正筹备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前身也是一家毫不起眼的小作坊……

  在通城,如今已有一家上市企业、两家准备上市企业。

  对于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县而言,无疑创造了奇迹。

  那些成功的企业案例,则成为引领众多企业前行的榜样和动力。

  关刀镇高冲村“扶贫微工厂”——通城鑫彬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承接的上游企业正是湖北玉立砂带集团。

  公司负责人魏寿兵原在深圳发展事业,2017年返乡创业,先是在几个村开办小作坊,后将作坊收拢升级成了扶贫微工厂。他们厂主要生产砂布轮产品,也叫“千丝轮”,是一种磨具,广泛应用于金属、非金属产品表面研磨、抛光,销路不愁,主要外销到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一年产值上千万元,利润一两百万元。

  这段时间,魏寿兵四处学习取经,寻找新项目,想要让企业规模再上一个台阶。

  高冲村另一家名为“湖北盛世达电子有限公司”的扶贫微工厂,专门生产LED灯箱。公司负责人罗勋介绍,公司原来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去年搬入标准厂房成为“微工厂”,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目前工厂里常年务工的工人40多人,其中10余名是贫困户。主要通过网络销售,客户遍布全国,年销售额1000余万元。

  在关刀镇里港村,一家名为“通城县美景研磨科技有限公司”的扶贫微工厂主要生产海绵轮,也是一种磨具,广泛应用于家具制造、手机外壳打磨等。相比魏寿兵,他的厂规模更大,一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这家公司承接的上游企业也是湖北玉立砂带集团。

  在通城,类似承接上游企业产业链延伸的扶贫微工厂并非少数。

  “以工补农,即把工业链条中的一环延伸到乡村,有效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就业增收。以农促工,即当众多乡村扶贫微工厂‘聚沙成塔’,不断孵化成长,反过来又壮大了全县工业底盘,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熊亚平说。

  在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城扶贫微工厂是否会继续“发力”?

  通城给出的答案是:探索不息,创新不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