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最大垃圾焚烧厂,白鹭出没绿荫间

最大垃圾焚烧厂,白鹭出没绿荫间
2021年09月19日 10:02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距离上海市中心70公里的东海之滨有一处基地,绿荫与水系间,常有孔雀和白鹭出没。

      乍一听像湿地,其实这是老港生态环保基地,人们印象中的“重污之地”。

      作为上海“一主多点”固废处置体系布局的“主基地”,老港基地承担了全市约50%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和50%以上医疗废弃物处理。

      “过去10年,老港基地加快提高末端处置能力建设,基地的资源化率从10%增加到68%,基地绿化覆盖率近50%。”上海城投老港基地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史昕龙说。

      在上海打造的特色固废治理模式中,这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缩影。日前,记者实地走访坐落其中的全球规模最大垃圾焚烧厂。

      12<1

      老港基地处处颠覆想象:基地不像传统垃圾处置区,工厂也不像传统垃圾处置厂。2019年全面投运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8条焚烧线每日工作不停,每天可处理垃圾6000吨。如果加上一期项目,每年共处置300万吨生活垃圾,约占上海市居民年产生垃圾总量的1/3,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厂。

      置身现场,却很难感受到这是一处拥有“全球之最”称号的焚烧厂。建筑立面的流畅线条勾勒出一个水蓝色宝盒,让这里更像高端写字楼。楼内干净整洁,没有异味,科普馆、科普走廊、垃圾分类娱乐互动设施一应俱全。“楼宇物业管理标准,对标的是中国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垃圾焚烧难免产生烟气,是否影响健康?

      “我们采用了超净烟气处理系统,烟气排放标准全面优于欧盟标准、中国国家标准及上海市地方标准。12条焚烧线排放的污染气体总量,低于国家设置的单条焚烧线烟气排放标准。”上海环境集团再生能源运营管理公司老港分公司总经理朱四六说。

      背后依托的是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另一项全球之最,垃圾处置集成工艺,如今已位居全球一流水平。在二期项目,每份垃圾充分焚烧后,热能回收最高可达26%,每吨垃圾焚烧发电量达550千瓦时,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准,残余炉渣综合利用,变成了建材原料。除此之外,湿垃圾、建筑垃圾、浓缩液、污泥等也各有去处。目前,老港正在完善废弃物处置再生产业链,降低环境承载压力。

      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期)还率先补齐上海城市湿垃圾处置的“空白”领域,日处理湿垃圾1000吨,采用富余资源生物转化,资源利用率超过90%,预计二期项目年底全量投运,这里产出的观花长椅,在今年举办的崇明花博会上,一举成为网红。

      无接触

      传统垃圾处置厂内,常常可见操作工汗流浃背的场景。在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一线员工变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他们来自热能动力、流体力学、自动控制等技术专业,无需到达现场,垃圾也能被高效处置。

      在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的三楼,透过中央控制室的玻璃窗,就能看到这些一线新员工。大屏上,燃烧数据、排放数据、发电数据滚动跳跃,员工们正埋头进行数据分析,操作调度,秩序井然。

      “二期项目自动化程度达到了100%,现场生产所有数据都能在中控室内接收、自动分析、自动反馈,最终自动控制所有现场设备运行。”朱四六说。

      拥有全球第一规模的垃圾处置项目,要运营好,只靠人力投入远远不够。秉承“现代化智慧电厂”设计理念,二期项目实现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一座智慧垃圾焚烧发电厂。

      在技术辅助下,12条焚烧线共配置200多名员工,仅相当于传统垃圾处理工厂的五分之一。但在朱四六看来,降本增效的关键在于标准化管理,“这样一来,垃圾焚烧的稳定性和资源转换达标率就会更高”。目前,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还在推进全程分类装卸、分类处置、大数据记录分析以及全程追溯。

      长触角

      台风“灿都”影响期间,上海部分沿海地区风雨严重,小区收运体系基本停滞。位于老港的焚烧线并未出现空转,运营不受影响。

      这是因为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有一条敏锐的长触角。

      这条“触角”分布广,延伸到垃圾处置的最前端。通过上海生活垃圾运输处置管理信息化控制系统,老港基地可以精细调度自管压缩站、转运码头、末端处置、干湿垃圾处置线,全程跟踪垃圾处置各节点产物,实现作业标准化、业务自动化、流程清晰化。此外,2300个、4种类型垃圾集装箱箱号、箱型、箱源识别,破解了垃圾分类以后,治理难度系数成倍扩大的难题。

      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关口,医疗废物能否安全处置,关系着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防止二次污染的关键。管理流程的数字化与标准化,发挥了关键作用。

      “通过开发医疗废物全流程智能化信息系统,我们在5万多个医废周转箱上植入芯片,在后台就能实时跟踪医废流向数据,并与相关部门的监管系统交互对接,实现从源头到末端可追溯和全过程管理。”上海环境集团副总裁、固处公司执行董事李传华说。此外,医废处置生产线还实现智能化无人进料作业。

      在医废处置方面,上海“精细”到最后一公里。不少小型医疗机构面临收运难题,医废处置团队就以以“短驳转运、定点交接”的收运模式进行破解。一年来,这一模式已在嘉定、浦东、普陀、闵行等区落地,织密了上海医疗废物收运网。

      上海医废精细化管理经验正在全球推广。疫情期间,固处公司探索的“上海医废模式”,登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医疗废物管理培训指南》,并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网站刊发。

      垃圾处置多元化、生态化、智慧化还在推进中。史昕龙介绍,至“十四五”末,老港基地整体固废无害化处理能力将达到20070吨/日,资源化利用率超过75%,形成7条资源循环产业链,实现“一屏观一屏管”,并建成基地指挥大脑,完成“数据一根线”向“管理一张网、指挥一张屏”的转变。(记者 戚颖璞)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白鹭上海市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