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DeepSeek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哪些启示?怎么看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如何突破分歧走向协作?在博鳌亚洲论坛思客会上,嘉宾们围绕“人工智能普惠化发展的中国路径”这一主题,深度探讨人类社会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全球人工智能普惠化发展提供中国路径。

DeepSeek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2025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一年。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改写了全球人工智能竞争版图,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普惠化发展,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进一步关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表示,在DeepSeek问世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有效竞争长期集中于美国企业。DeepSeek这款中国开源模型的崛起,实质性地打破了人工智能既有的技术垄断格局。值得关注的是,DeepSeek不仅基于开源生态系统构建,其自身发展也秉承开源精神。这种双向开源模式让OpenAI等美国企业重启开源策略,预示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进入中美双核驱动的新阶段。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认为,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模型引发全球关注,为人工智能普惠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这种开放模式有效降低了技术使用门槛,使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能以更低成本享受人工智能发展红利。
vivo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施玉坚指出,DeepSeek的突破性实践证明,技术创新存在多元路径可能性。这种探索对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具有双重价值:在算力受限的客观条件下开辟了效率优化新思路,同时为技术追赶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模式。
怎么看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就业生态。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自动化替代重复性劳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在持续催生高附加值的新兴岗位,推动就业结构向智能化、创造性领域升级。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旭峰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工具,其本质与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一样,都是通过提升效率节约人力资源,充当“人力放大器”。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能是人力资源的一种辅助和在人力资源成本过高或短缺时的补充。朱旭峰指出,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司法、城市治理、自动驾驶等应用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催生新的职业类别,创造新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只有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强化跨学科技能储备,才能在智能时代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曾毅认为,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进步,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非最终取代人类。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仍会为人类提供新的机遇和启发。曾毅表示,未来那些需要深度情感交流的工作或许会迎来春天,现有工作模式也将被重新定义。大家应当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这一变革,将这部分挑战转化为机遇。
郑永年指出,人工智能的平民化浪潮已势不可当。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更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基础性的信息处理、资料收集等工作被人工智能接管后,人类必须转向那些创造性的、战略性的、情感交互更多的领域。倘若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推送信息会导致信息茧房,长期使用智能工具可能引发认知退化,长期的劳动替代或许会造成技能萎缩,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如何突破分歧走向协作?
当前,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正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命题,呈现出技术治理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的趋势。
郑永年认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共识与分歧的本质在于平衡发展与安全。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和治理而言,过度放任与过度约束都不可取。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的战略价值已获中、美、欧三方共同认可,但三方在治理路径上呈现出显著差异。美国选择“发展优先”模式,欧洲奉行“安全至上”原则,中国则探索出中间道路:既注重发展也注重安全。这种动态平衡在监管力度上强于美国,在发展活力上优于欧洲。
曾毅认为,当前国际社会正逐步就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达成共识。研究人员基于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深入分析和优化,发现可以做到在不降低性能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如果把人工智能的安全和发展比作鱼与熊掌,在人工智能稳健发展的道路上,鱼与熊掌完全可以兼得。曾毅指出,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伦理安全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一旦缺失了伦理安全的“护栏”,人工智能就会进入误用、滥用、恶用的野蛮生长状态。从这个角度看,技术、伦理方面的治理和制定法规政策同等重要。
策划:刘加文 刘洪
监制:唐心怡 周旋
记者:马宇聪 张琦
编辑:周佳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