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办公室变“公共客厅” 上海“家门口”服务大变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办公室变“公共客厅” 上海“家门口”服务大变样
2020年08月12日 08:05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8月12日电(冯丽 罗沛鹏 实习生熊多多)“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般的环境宜人,是“邻睦风亦暖、家和人自康”的邻里融洽,还是“办事像网购”一样的便捷……在上海各个街道、社区,依托建在“家门口”的服务体系,人们“向往的生活”正逐渐成为现实。

      鲜花簇拥、绿树环绕、老幼各得其乐,家门口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在上海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区共治共享的过程中,浦东新区的东一居民区是这一实践的案例之一。建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东一居民区是上海普通的老小区,如今不仅新添了“家门口”服务旗舰站,212项“大事小情”受理下沉到社区,还力推“三会”民主自治制度,成为上海社区治理的新样本。

      昔日的办公室,如今成了居民们的“公共客厅”

      走进东一居民区的“家门口”服务旗舰站,整洁明亮的客厅映入眼帘,几位阿姨正围坐在桌子旁聊天,时有欢声笑语传来。往里走,可以看到温馨安静的健康小屋、设备齐全的党群活动室,再步行至二楼,排练室、阅览室正“开门迎客”,推开玻璃门,花香扑鼻而来,花园平台呈现眼前……很难想象,这个不见传统办公室踪影的服务站,正是东一小区居委的办公地点。

  许多阿姨正围坐在桌子旁聊天,时有欢声笑语传来。新华网罗沛鹏 摄

      办公室去哪儿了?“流动办公”的东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海侠介绍说,“家门口”服务站的温馨场景是“办公空间趋零化,服务空间最大化”的工作成果。

      “原来,我们书记、主任都有自己的办公室,社工也有固定的办公区域,但在打造家门口旗舰站的过程中,我们的办公区域完全‘趋零化’了,就是为了把更多的空间让出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周海侠表示,服务站的电脑已全部实现共享,随便打开哪台电脑都能办公。居民来到服务站时,一进门就能和书记、主任面对面交流。“刚才聊天的那些阿姨是社区的常客,没事就来这里坐坐,服务站就像社区的‘公共客厅’。 ”

  绿植与书籍为服务站一隅增添温馨与诗意。新华网罗沛鹏 摄

      说到办公空间改造后的适应过程,周海侠回忆说:“刚开始肯定是不习惯的,好像没有自己的归属。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就完全适应了。”

      “以前好像有距离感,现在这个空间打开后,和书记、主任都感觉特别接近。”正在服务站活动的叶阿姨说,“平时想搞个活动,只要跟书记打个招呼,工作人员就会做好准备,什么时间都可以来,像自己家的‘客厅’一样。”

      “远程帮办”升级,212项事务在“家门口”就可办理

      近年来,上海市不断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在此基础上,浦东新区进一步将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212个事项下沉到“家门口”,居民只需步行几分钟,不出小区即可在服务站办理各项业务。

      接入陆家嘴“家门口”信息服务平台,办事更便捷。新华网冯丽 摄

      在小小的东一服务站,新版社保卡申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就医记录册申领……居民们经常需要办理的大事小情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不必再“时间浪费在路上”。值得一提的是,浦东新区于2018年启动的“长护险”试点工作,专门服务失能失智老人,现在也可在服务站进行申请。

      “现在像医保卡等服务项目家门口都有了,真的为我们居民提供了很多方便!”居民施阿姨前几日来到东一服务站,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顺利办完个人事务。

      家门口的另一个变化,就是服务内容更精准、更接地气。陆家嘴街道白领租户多,针对居民白天工作忙的特点,最近,服务站贴心地配备了24小时自助服务机器,并同步在门外搭建小型自助服务空间。“这样即使服务站晚上关门了,晚下班的白领也可以来到服务点位,进行一些医保、政务方面的自助服务。”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社区自治办公室主任闻捷说。

      自助服务机为市民提供全天候服务。新华网罗沛鹏 摄

      无论是“远程帮办”,还是自助服务,秉持的都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而陆家嘴街道只是上海千百社区治理的一个缩影。

      “三会”加持,基层民主自治焕发出新色彩

      老旧小区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共空间堆满装修垃圾无人打理、居民楼迫切需要加装电梯……诸如此类问题,影响着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想要协调,有时候却因为住户意见难以协调一致,导致问题被搁置。

      在东一居民区,近年来,这些困难正在居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被逐一解决。上海市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的“三会”制度,在此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会”制度走进社区,“家门口”的人情味更浓了。新华网 发

      “这些属于小区的公共面积,所以要经过小区居民的民主决策才能决定。从2019年开始,我们居民区成功运用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实现了社区的共商共治。”闻捷表示。

      “三会”制度走进社区后,肉眼可见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昔日顶楼的建筑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居民自发精心打理的“自治花园”;垃圾管道井退出历史舞台,周围的住户不用再被臭味困扰……东一小区的居民们,感受到的是生活环境实实在在的改善。

      社区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坐一起“头脑风暴”。新华网 发

      “没有老百姓的参与,是谈不上小康生活的。”闻捷认为,通过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过程,居民会对小区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能够为家门口服务注入更多活力和灵感。“三会”制度步入正轨,上海的社区自治能力又更进一步。

      从家门口服务体系到精细化管理,从政务服务下沉到“三会”民主决策机制,在上海,社区共治共享的未来已来,政府、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为千家万户营造了“向往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