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安邦智库|| 以城定产,打造吸引产业的磁极

安邦智库|| 以城定产,打造吸引产业的磁极
2019年06月14日 13:35 新浪网 作者 安邦咨询

  

安邦智库|| 以城定产,打造吸引产业的磁极

  “兴城必先兴业”,有强大的产业支撑才能形成稳定就业,拉动城市化进程。产业与城市历来就像一对难舍难分的好朋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过,如果未经过严格的筛选或规划,产业也有可能会给城市带来麻烦,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转型发展。我国城市在引进产业的过程中,就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不少城市开发了新的产业园区后,为了尽快回转资金,拉动经济增长,获得高额税收,取得政绩,通常弃产业园区的长期发展规划于不顾,乃至背离城市的产业定位,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快速上马项目,引入“三高”企业,造成大多数产业园区内,技术含量极低的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产业集聚的生态系统,后期发展无力,逐渐丧失活力、竞争力。

  据调查,“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的心脏,产业结构的相似度连年上升。除了“龙头”上海开足马力提高自身的经济活力外,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间,在布局和分工上非常不明晰,导致了惨烈的同门竞争。这逐渐成为长三角跻身世界高质量城市群的绊脚石。据报道,为了做大GDP总量,长三角几乎每个城市都把主导产业放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及汽车零件、医药等大容量的制造业上,造成了产业结构上的高度相同。中国社科院财经研究院课题组曾有一组数据发现,近年来,上海与江苏、江苏与浙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一直保持在0.9和0.85左右。而北京市则面临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两张皮”的尴尬处境。以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它虽然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唯一的开发区,是北京市现代制造业的核心基地,但是受到我国早期分区规划思想的影响,位于北京市郊区,偏居东南一隅。而且,园区相对封闭,配套服务很不完善,其东部的科技园区繁荣发展,涌现大规模的办公楼和工业厂房,但是商业配套和住宅不能满足科技园区工作人士的需求。不少员工早晨“披星”而来,晚上“戴月”而归,出现住在亦庄的人不在亦庄办公,亦庄办公的人不在亦庄居住的怪像。配套不平衡的现状,不仅增大交通压力,还降低了区域的活力,进而影响整个园区与城市的融合发展。贵州为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出台政策规定将大工业企业综合用电价格由0.56元/千瓦时平均降至0.44元/千瓦时,其中,大型数据中心用电价格降至0.35元/千瓦时。吸引了阿里、腾讯等的大数据和云存储中心。而“马不停蹄”的数据中心是“电老虎”,一个大型数据中心用电量相当于一个美国小城市的总电量。贵州如此大手笔降低电价,不惜以资源换取企业入驻的做法,也是迫于经济基础差、急切发展经济的需要。此外,还有中小城市的产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时,把园区当成了一个筐,只要有企业就往园区里面装,有做服装的、有做食品的、有做饮料的、有做机械制造的、有做电子信息的,搞得园区内五花八门,难以做到专业配套,以引导同类产品集中、集聚和集群化发展。

  难道把一座城市变成一个吸引产业的磁极,让产业变成城市中极富生命力的细胞,以实现城市与产业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真的是遥不可及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只要城市管理者转变其发展思路,完全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转变过去以产兴城的固定范式,大胆以城定产。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重心不再是速度、数量和规模,而是质量和效率。城市在引进企业时,不需要再把GDP和税收当做唯一的指标,而是应该引进与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以及自身的文化性格相契合的产业,这样才能产城融合发展,相互促进。而在大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下,未来,城市之间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越来越表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者城市集团的竞争。而城市群中的不同城市,一般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这样才能加强城市群里不同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只有以城定产,才能进一步强化城市的职能定位。因此,城市管理者必须要明白,城市在确定其产业空间要引进什么样的产业、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之前,最重要的是应该先清楚当地城市的定位。有了城市的定位,才能延伸到产业空间的产业定位,做好了产业定位,才能做好它的空间定位。

  其次,利用产业吸引产业,人才吸引人才,做好产业生态建设,把城市打造为一片森林,形成生物汇集广泛、彼此相互依存的生态链。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不少政府单位纷纷抱怨招商难,殊不知,产业之间是可以相互吸引的。如果有一个强联系的合作伙伴入驻了某个产业园区,那它的上下游产业就有可能会跟过来。产业聚集可以大幅度降低供应成本,提高研发协作能力,并相互协助训练成熟的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协同增长。很多城市的产业从无到有,都是往往先来了一个企业,从一个点开始,发展上下游,变成一条链,然后前后左右发生关系,再变成一个面。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硅谷山景城,这里集聚了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是与谷歌有强合作联系的大小公司。从生态角度来考虑,是一个立体的过程,如果企业招商引资是1.0,上下游垂直产业链是2.0,做一个产业集群是3.0,那么做产业生态圈就是4.0。

  最后,人是城市、也是产业的灵魂,空间软环境作为承载产业集聚的载体,对留住产业及人才、培育产业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它的建设也是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纽约市在2011年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中指出:今天人才与资本的流动在城市之间创造了激烈的竞争,我们正在争取最好的想法和最有能力的员工。为了实现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助力有才华的企业家和企业成长的环境。所以,产业园区中,除了要提供有助于高效工作的氛围之外,还应该为从业者提供休闲、娱乐、健身、交往等全链条生活配套空间。而且与传统产业园区相比,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更近距离、更便捷的坐拥城市核心区沉淀的文化基底,共享成熟商圈的活力氛围,并快速融入都市多元化的底板,让工作与生活可以自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衔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