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怎么办?这几招一定要知道!

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怎么办?这几招一定要知道!
2020年10月21日 14:00 新浪网 作者 亲宝宝APP官方

  来源 | CC爸妈

  前段时间发了一篇《幼儿园高清监控告诉你,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排挤”,真相戳心!》,引起了妈妈们的热议。

  其中有一部分妈妈表示,文中提到的问题自家娃都没有,但有一点特别苦恼,就是孩子被打或抢了东西之后不懂反抗。

  甚至有的娃胆子比较小,哪怕对方是比自己矮一头的孩子,也只会哭,家长觉得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

  3-6岁是孩子社交敏感期的重要年龄段,而此时又恰逢他们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可以说幼儿园是孩子们独立社交的开始。

  对于社交,他们并不懂规则,几乎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跟其他小朋友起冲突是非常常见的事。

  一组调查数据显示:

  超过90%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有和小伙伴起争执或被欺负的经历;

  约60%的家长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他们会让孩子“打回去”;

  有25%的家长会告诉孩子打人不对,下次不要和对方玩了;

  另有15%的家长则表示不知道怎么处理。

  但实际上简单的“以打制打”和放弃社交都不是上上策,今儿C妈就多给大家支几招,结合着用效果最好,到最后娃不仅能反欺负,还能建立一套社交规则,有了方向,到哪都能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说具体教孩子怎么做前,先说说父母的“二不可”。父母的态度和做法是前提,也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反应。

1

  一不可,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对于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孩子的判断依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自身的感受,另一个是父母的态度。

  这一点不止是在被欺负这件事上。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同样是孩子摔倒,如果你的反应是:哎呦,我的宝宝,吓死我了!摔疼了吧,天哪,太严重了都肿了,快让妈妈看看!

  孩子是不是哭的更厉害了?

  如果你说:宝宝摔倒了有点疼是吗,不害怕,宝宝很勇敢,妈妈给你揉揉擦点药,很快就能好起来哦!

  孩子是不是哭的越来越弱?

  没错,面对问题,如果父母的态度是紧张的,那么孩子一定是更紧张的!

  同理,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了,我们希望他是放松的还是紧张的,理性的还是冲动的?答案恐怕不用说,大家都希望是前者。

  如何做呢?那就是父母首先要放松。

  比如孩子说“妈妈,某某打我了”,甚至在接孩子时看见孩子被抓伤了。相信我们肯定都会非常心疼,也非常气愤,最想做的就是马上找老师、找对方家长讨回公道。

  但具体反馈给孩子时,要进行二次加工。

  如果我们表现的很紧张、愤怒:“这是怎么回事?快告诉我是谁干的,看我不收拾他!”就错了,因为这样的反应只会让矛盾升级,并不能把孩子引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上。

  此时,我们需要的是镇定的态度。当然了,镇定、不紧张不代表不重视。

  我们仍然要问发生了什么,尤其是孩子主动说了,就更要积极回应、表示重视。

  但过程应该是镇定的。

  可以先回应孩子的感受:“打哪儿了,疼不疼,妈妈给你揉揉。”

  之后再帮孩子梳理事情经过,比如:“谁打的你呀?因为什么呢?老师如何解决的等等。”

  总之在孩子面前,就算遇到再大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努力保持镇定、从容和放松。

  因为这种处乱不惊的态度,是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处理问题非常重要的方法。

2

  二不可,恨铁不成钢,假装大度

  除了过度紧张之外,有一部分家长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恨铁不成钢”!

  比如孩子被打后向家长哭诉,而家长的反应却是:“你肯定做错什么了,是不是抢别人玩具了?妨碍别人了?要不人家怎么不打别人就打你啊!再说了,他打你你不知道打他啊!你就让他打你啊!哭哭哭,有什么好哭的!”

  不要觉得可笑,这种家长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发生什么事儿都让孩子先从自身找毛病,坚持有果必有因。

  说实话,原因肯定是有的,但真相是什么,我们并不能武断地下定论。

  还有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假装大度。

  CC还上幼儿园时,一次接完园,CC在操场玩,我和几个妈妈一起聊天,一个同班小女生哭着跑过来,说:妈妈,强强刚才推我。

  强强是他们同班同学,妈妈直接安慰孩子说:没事儿,他肯定不是故意的,你们都是一个班的,大家都是好朋友。

  但妈妈其实并不知道两个孩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我个人角度理解,强强是他们班上最小的一个同学,比很多孩子足足小了一岁,推这一把,应该不会给女孩造成多大伤害,确实应该也不是故意的。

  只是,故意与否,不应该由妈妈说了算。

  就算不是故意的,也不应当先入为主的替孩子做出“没关系的”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决定。

  “不是故意的”不是借口,不是挡箭牌,不是说一句,就代表伤害不存在。

  无论是恨铁不成钢还是假装大度,给孩子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连父母都不在乎我、不相信我,难怪我受欺负。

  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会没有安全感,也会对父母失去信任,以后遇到再大再难的事,也不会向父母求助,到那时就真的是为时晚矣。

  所以无论大小,面对孩子的求助,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回应,首先要认真倾听,然后要向孩子表示理解,并帮孩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告诉他一些解决的方法。

3

  孩子“文武兼施”

  孩子怎么做呢,四个字:文武兼施。

  先说文的,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教娃处理矛盾,也可以这么走。

  1、学会“吵架”

  小孩子之间不是只会动手或抢东西,很多时候也经常出现“被说哭”这种情况。所以吵架这项技能必须要具备,吵得顺利的话,能直接避免打架。

  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幼儿园里发生的口角一般比较简单,无非就是:你是个大坏蛋,你长的真难看,像头猪!你就是个怪兽,我不喜欢你!

  小朋友们不但词汇量有限,多半吵架经验也不丰富,面对“找茬”的熊孩子非常好用的一招儿就是:照句式回骂!

  不管对方说什么,你都说:你才是……你才像……

  比如对应上边:你才是个大坏蛋,你长的才难看,你才像头猪!你就是个怪兽,我也不喜欢你!

  语气、音量一定要比对方大!说白了小孩子吵架,要的就是个气势,气势有了,自信也就来了,处理起问题来也就更有办法了。

  这一点父母可以跟孩子在家多多练习哈,以孩子日常在园里常遇到的内容为主,有了准备,孩子也就不怕了。

  当然了,还有一个万能句型,相信很多妈妈们小时候也用过,那就是“你说别人是什么,你自己就是什么”。

  一般不愿意搭理对方的时候来这么一句,会让他悻悻的走开!只是气势稍微弱了点。

  2、敢于反击

  这里的反击主要是指语言上的。

  如果对方动手了,我们仍然可以先教孩子进行文斗!让孩子敢于说不和用语言反击,但气势一定要跟上,因为很多时候,气势比拳头更能震慑别人!

  比如有人抢玩具,可以大声的说:这是我的!你不能拿!请你放下!/拿过来!

  比如被别人打了,可以盯着对方的眼睛警告他:不许打我!再打我我就告诉老师/我就打你!

  勇敢地大声地说出“不”!一方面可以让对方知道,我不怕你,别想欺负我!另一方面,也会传递给老师或同学,遇到了危险。

  还有更高级的语言反击,就是把对方“说懵”。

  操作其实很简单,幼儿园小朋友智力有限,孩子只要充满自信多次提问即可。

  比如“你凭什么打我/抢我东西?!你除了打架还会做什么?!你以为就你厉害吗?!”

  总之就是多提问题,对方只要一思考就激活了理智脑,但问题太多他一时又回答不过来,所以就“懵”了。

  不过,这里的重点不是要对方回答问题,而是“占理”,俗话说,人大不如理大,不管为什么他先动手就是不对,要首先争取舆论上的支持。

  但无论是说不还是语言反击,操作的标准都是先在气势上要压倒对方,同时声音一定要大、洪亮,引起周围老师和同学注意。

  如果自家娃平时说话比较温柔、轻声细语的话,父母一定要多模拟冲突场景带孩子练习,熟能生巧,真遇上事了不用想也能张口就来!

  再说武的。

  3、打回去、抢回来

  武的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打回去、抢回来!

  这一点很多人不赞同,认为这是“以暴制暴”,实则不然。说实话,成年人之间的冲突,法律上还讲正当防卫呢,何况孩子之间长期或多次的有意欺负呢,在试过以上文斗之后,仍然无效的,在事发当时孩子可以打回去!

  从很多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其实很多校园暴力的实暴者都是欺软怕硬的,一旦对方敢还手,下次他就不敢欺负了。如果对方很软弱,这个孩子有可能会成为所有人的欺负对象。

  孩子不敢打回去的,家长要先从前边的文斗陪孩子练起来,有了处理矛盾的勇气和信心,方式方法一点就通。

  当然,自己解决效果不理想或解决不了的时候,要及时向老师求助。

  很多孩子被欺负根本说不清来龙去脉,老师如果没亲眼看到就很容易忽视甚至误解。

  所以平时接到孩子求助时,一定别忘了一个环节,就是先鼓励孩子跟你描述冲突的过程。

  每次CC与小伙伴出现冲突,或莫名的哭着来找我,我会先问CC发生了什么?是怎样发生的?让她练习复述事情的大概。

  因为面对不了解状况的老师,一味的哭依然争取不到想要的公正。

  孩子虽然小,我们父母也要多听听他自己的想法,鼓励他自己做决定,家长给到正确的方向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勇敢去说、大胆去想,才能让孩子真正地成长。

  如果孩子在社交中受了负面情绪,我们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给孩子多一点包容和引导。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幼儿园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