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2019年08月21日 10:05 新浪网 作者 包不同的观点

  来源 : 新地平线NewSkyline

  “出国前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多和外国人交朋友,但是直到毕业,我没有一个外国朋友。”

  在波士顿读书的小D这样总结自己的留学生活。

  很多留学生在,都曾和小D一样,幻想过自己能够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积极参加当地活动,与不同国家的人谈笑风生。出国之前

  但是却是,自己一个人窝在家里吃着刚做的西红柿炒蛋,看着国内最热的古装剧。现实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不少家长也表示,好不容易花了几十万送孩子出了国,结果孩子的朋友圈里都是和中国学生的合照,晒的是和中国学生一起去的中餐馆,回国以后英语没见长,国内其他地区的方言倒是涉猎不少。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理想与现实的脱节?

  随着出国读书的人数增加,各个高校的中国留学生圈逐渐壮大起来,天然地,为那些怵于开口与美国人交流的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封闭的舒适圈。

  而打破舒适圈, 恰恰是留学生的软肋。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1

  舒适圈一:能不说英文就不说英文

  2018年,在国内有10年工作经验的小李,为了自我提升重回校园,来到纽约读研深造。

  虽然艰深难懂的学术材料、几十页的论文让他每天学到泪奔,但作为成熟的社会人,小李早已练就了非凡的学习和抗压能力。

  用他自己的话说,阅读、论文那些学业上的事都是交给时间就能搞定的事。但是,让他深深觉得无力的还是日常交流这件事。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我宁愿郑重其事和别人讨论一个研究课题、在课堂做presentation,也不愿‘没话找话’和别人social!”

  小李的困扰并非个例。

  虽然大部分留学生在出国前的目标之一都是了解异国文化、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但现实却给留学生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语言不够好,文化背景不同,和外国同学根本就聊不到一起去。以至中国留学生在与外国同学交流时,总会感觉无法理解对方笑点,所聊的话题也只能限于课业。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一名留学生就在知乎上表达过:“别人说的也听不懂,不敢也不知道怎么去和外国人聊天, 稍微遇到个主动点、友好的外国人吧,即使英语稍微长进了点,也还是很难跟他们玩到一起。太多文化成长背景的不同,导致我们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一张嘴那蹩脚的英语不把别人吓回去也把自己吓倒了。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说母语无疑是舒适的,没有词汇量的限制、语法的鸿沟,和他人交流起来自然更顺畅。伴随着中国的留学潮,随处可见的同胞和中文社团也往往让人感到没有说英文的必要。

  例如中国留学生最多的伊利诺伊州某高校,又被戏称为——在这里,中国留学生群体庞大到可以轻松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只要成绩过得去,“ The University of China at lllinois (在伊利诺伊的中国人学校)”完全不和外国朋友交流也可以过得很好。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2

  舒适圈二:能不问问题就不问问题

  “一到提问环节,就感觉老师环顾四周的眼神像机关枪一样,而我们就像藏在战壕里,拼命低着头躲避扫射,避免和老师对视...”

  这样的感受大家是不是都很熟悉?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很不喜欢发问和讨论,老师说“大家有问题么?”,中国留学生都会默默低下头,生怕老师叫到自己。

  多年的国内教育模式中,学生上课是不能随便说话的。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学习环境中,而美国学生从小就在一个互动学习的环境中,课堂发言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的学习习惯。没有参与课堂的意识。

  此外,用非母语和一群自己不熟悉的面孔交流这件事,也让很多留学生内心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一个大学学妹前不久刚到加州读商业分析硕士,她在一次聊天中透露,由于自己是国内本科,她常常感受到自己的口语水平不如一些在美国读本科的同学,“我感觉我的口语水平很差,课堂上大家发言提问都很积极,我感觉根本没法插上话。”

  “有时候我其实也会跃跃欲试想要发表一下观点,但是免不了要先默默打腹稿。结果往往是,等我想好怎么说了,或者老师早就跳到下一个话题了...”我的观点已经被其他同学抢先说出来了,

  很多留学生都发现,同样来自亚洲的印度人在课堂活跃度上完全碾压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最多的是印度人,表现最积极的也是印度人。

  他们操着一口“咖喱味”的英语不断和老师提问互动,很多中国学生往往对他们蹩脚的发音不以为然。然而,印度学生这种积极主动、能言善辩的性格态度恰恰为外国教授所欣赏。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相比于其他民族的同学,中国学生的性格往往更加内敛,等观念在一些学生心里根深蒂固,这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羞于发言,能不提问就不提问。“矜持”“不要麻烦别人”

  “要是上课没听懂我也不会直接向老师提问,我会选择” 学妹说。课下再问中国同学。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3

  舒适圈三:非常害怕失败,能不尝试就不尝

  最近,波士顿某大学暑期田野调查活动的公开申请刚刚结束,但是申请者名单中几乎看不到中国留学生的身影。

  本次活动的海报放在学院的宣传栏最显眼的位置,也确实吸引了一些中国留学生在活动海报前驻足讨论,但是直到活动截止,来自中国的报名者仅有两名。

  “这个田野调查感觉都是那些外国本科生才参加这些活动,” 就读传媒专业的大三学生的小陈说。感觉不太适合我这样的人!

  坦白来说,小陈是对于在陌生环境下体验新事物感到惧怕。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很多留学生在海外留学的过程中都很惧怕挑战,不难发现,95%的留学生都将“得以顺利毕业就好”作为自己留学的唯一目标。

  在课业以外的校园活动中,中国留学生则倾向于不参加。

  此外,很多即使在美国有求职意向的留学生对于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十分抗拒。

  学商科的Cindy认为留学生在美国找工作难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对于求职信以及电梯简报(elevator pitch)这样的美国当地求职招数,Cindy也是一无所知,即使去了招聘会也是做无用功。

  “虽然很想在美国找工作,但是又觉得太难了,还是算了吧。” Cindy说。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4

  舒适圈四:能和中国人在一起玩就在一起玩

  2018年圣诞节假期,在芝加哥读研的陈福和几位中国同学刚刚结束美国西部自驾游。他们回到芝加哥的第一件事就是——吃火锅。

  “哎呀还是吃火锅舒服,吃完咱们Dota开个黑!另外明天要是大家没事去唱K啊!生活真是美滋滋!”

  陈福说,他身边的中国同学通常下课都会聚在一起吃饭,在他们的业余时间内也通常和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做饭、唱卡拉OK、打游戏。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知乎上关于“中国留学生抱团”的讨论

  在留学生中,中国人和中国人玩再正常不过了,和外国人玩反而显得奇怪。

  如果观察一下国外大学里的本地社团,华人面孔屈指可数。

  就算参加社团活动,留学生们也更愿意以中国学生为主的社团活动,例如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ssociation,简称“CSSA”)。

  “有的时候觉得,反正也都是和中国人在一起玩。” 陈福说。在这个温室里,依旧是来自中国的空气和土壤。在这个温室为大家阻挡跨文化交流的不适,化解在异国的孤单。出了国和不出国生活习惯上没有太大改变

  国外的华人圈仿佛是一个从国内搬运到海外的巨大温室,

  总之, 如果在留学期间待在华人的圈子里不去与外国同学交流,日子看起来过的可是十分滋润。

  那么走出华人舒适圈的人,到底得到了什么?

  英语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拥有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快速适应的能力。

  出国留学,是为了更好的自我提升。这样的提升不仅是更是能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在知乎上分享过他在美国求学时英语进步最大的两个时间段:学术方面的成功,快速适应和融入的能力提升。

  在硅谷做程序员的张天

  一是在康奈尔大学做教学助理的时候,那时他需要不断的给学生用英语讲清楚问题。

  二是在工作后和美国同事每天一对一出去吃饭的时候。

  “这两种情况逼迫我用英文进行家常里短的对话,从政治聊到娱乐聊到体育聊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口语的顺畅程度和词汇量都有较明显的扩充。”

  由此可见,结交外国朋友,多和他们交流是提升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的不二法门。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图片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外,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多交外国朋友的好处之一是拥有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快速适应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了解到美国各方面的文化,这对日后的职业发展有着更为长远的好处。

  各大国际跨国公司在招聘时都会倾向于有过海外经历留学的同学,但这一要求背后的隐藏动机是想寻找可以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合作的应聘者。

  在留学期间我们会遇到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同学,这正是我们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最佳机会。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为成功国外求职奠定基石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就读金融硕士专业的L同学,就曾透露过她在的秘籍。“研究生入学两个月后就拿到纽约安永会计事务所实习生录用信”

  “这个实习信息,是我一个来自德国的同班同学告诉我的,他在读硕士之前就在纽约的安永工作过几年,我平时和他关系不错,所以暑期实习的消息放出来后,”他第一个就告诉了我。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在美国找工作时,主动积累人脉网(Networking)尤为重要, 留学生长期抱团的结果就是不知道怎么在国外进行人脉网的积累。

  以在美国求职为例,很多留学生由于长期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对美国本土公司和当地人才市场的状况不甚了解,每次去招聘会,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和招聘官交流,只是递了简历就走,导致投了无数简历却杳无音讯。信息源严重缺失。

  如果在学校时,就有意识地主动去获取信息,针对自己的情况搜集“情报”,这对于详细掌握求职所在地的就业市场情况大有裨益。

  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同时也意味着你将收获更广阔的进步空间、更丰富的发展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留在舒适圈内有错吗?

  没有错。

  例如,多和来自祖国的同胞们交流和学习可以让我们在异国更快适应,获得归属感。

  我们在留学阶段认识的同胞,是我们在国外共同承担留学孤独感和挑战的兄弟姐妹,是我们在新环境里自己选择的“亲人”。

  “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

  但走出舒适圈,往往能让我们收获更多可能性。

  心理学上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即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

  虽然走出舒适圈会给人带来短暂的不舒适,但长期看来却能收益更多,在未来得到更多的机遇与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