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航天技术曾领先美国,苏联为什么登不了月球?

航天技术曾领先美国,苏联为什么登不了月球?
2021年04月29日 12:50 新浪网 作者 包不同的观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对美国的太空优势。

  1957年10月,苏联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11月3日,苏联又送给了美国一颗更大的炸弹——“Sputnik-2”,这次还将一只名叫“莱伊卡”的小狗送入了轨道。美国人大惊失色,奋起直追。

  在同年的12月6日,美国人用“先锋”号火箭发射的人造卫星刚飞出没几米,就掉落在了发射台,可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直到次年1月,美国人才将第一颗卫星送上太空,进度上开始落后于苏联。

  但是苏联人丝毫没有给美国人喘息的机会。

  1961年4月,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了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苏联也实现了人类首次成功的载人航天,可以说是开创了时代。

  

  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苏联又将人类首位女性送入太空……

  在太空军备竞赛前期,美国次次都没有追上苏联人的步伐。

  但历史的发展往往具有戏剧性。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床。

  1969年7月20日,美国率先用阿波罗宇宙飞船把3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实现了人类的首次登月。其后到1972年的时间内,又开展了6次登月活动。

  苏联直到解体的那一天也未能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其中各种原因值得玩味。

  1

  苏联登月

  当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 1)送入太空后,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美国人民异常不满,要求政府立即采取行动。

  

"这些人连冰箱都造不出来,他们怎么能将卫星送入轨道? “

  在太空探索中,苏联人领先了一步,但同时开启了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而这一场太空竞赛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1年,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为美国太空计划制定了一项新的目标,宣布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10年内,我们要让宇航员登上月球,并安全返回。”

  之后1962年9月12日在莱斯大学发表了著名演说:

  

“我们现在选择登月或做任何别的事情不是因为他们容易,而是因为他们充满挑战。”

  在美国宣布阿波罗计划之时,其实苏联也制定过登月计划,并且和美国是同步竞争。

  

  苏联的计划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1967年先实现载人飞船的绕月飞行。因为1967年是“十月革命”50周年,所以先绕着月球飞一下给十月革命周年庆献个礼,给民族士气加油鼓劲,打打鸡血。

  第二步,是1968年实现载人登月,踏上月球表面。如果这个计划顺利实现,确实苏联会抢先一步,比美国1969年登月还早一年踏上月球的土地。

  以此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狠狠打一打美帝国主义的脸。

  但天总不随人愿,苏联的计划并没有按预定的完成。

  2

  一次失败的“伟大工程”

  在肯尼迪宣布阿波罗计划之后,赫鲁晓夫听取了航天专家、苏联火箭发动机设计权威格鲁什科的报告。

  格鲁什科汇报了两种登月方案:一是EOR计划;二是从地球直接向月球发射登月飞船的方案。

  按EOR计划,苏联将在地球轨道上组装航天器,然后再飞往月球。为此,需要要把这些航天器部件一个个送上地球轨道。但根据当时的火箭运载能力,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发射15次以上。

  按第二种方案,从地球直接向月球发射登月飞船,需要用比苏联最先进的A-2运载火箭还要大15倍的巨型火箭。当时美国还没有发射过威力像A-2一样的火箭。

  

  听了这些计划的汇报以后,赫鲁晓夫断定,肯尼迪的登月计划只是宣传。苏联的登月计划也因此而耽搁下来。

  显然,赫鲁晓夫低估了美国的航天科研实力。一个误判导致了苏联的登月计划进度耽搁了起来,也彻底改变了苏联登月进程。

  于是,苏联人决定先从无人驾驶绕月飞行到有人驾驶绕月飞行,再到最终实现月球着陆,这个计划虽然四平八稳,但是却分散了原本就不宽裕的资源,为后来的载人计划黯然收场埋下了伏笔。

  完成这一项“伟大工程”,最先要解决的便是用什么样的火箭这些东西和人送到月球上去,苏联现有的A-2火箭是远远达不到需求。

  那么,建造新式火箭的工作便提上日程。

  最终,这份工作交给科罗廖夫,他被称为是苏联宇航事业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曾负责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以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的太空飞行。

  现在他的任务是建造一种强大的火箭,能把宇航员送往月球。

  为此,科罗廖夫设计了苏联最大的运载火箭——N-1火箭。但是,他遇到了一个问题。苏联没有基础设施能建造用于建造N1火箭的大推力发动机,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火箭装上一圈多达30台的发动机。

  

  苏联最终建造出了N1火箭,并发射四枚进行测试飞行,但每一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火箭全部毁掉。在这些失败的发射后,整个项目宣告破产。

  苏联的登月梦也就此终结。

  3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苏联登月计划的失败,不单单是技术问题。

  技术上的事好解决,但其政治、文化及社会因素对载人登月的影响就没那么容易摆平了。

  就在苏联登月计划刚出炉两个月,力推太空项目的赫鲁晓夫就被赶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

  

  勃列日涅夫对太空啊,航天啊,这些他觉得虚无缥缈的事就没那么关心。他的首要问题是处理各种各样的党内政治斗争的问题,前后忙活了两年。这个登月计划也就搁置了两年。

  等美国登月立马就要提上日程的时候,勃列日涅夫才回头来有精力来搞登月。结果屋漏偏逢连夜雨,1966年,苏联的火箭总工程师,主导N-1火箭项目科罗廖夫因病去世。

  

  科罗廖夫离世,对苏联航天事业打击很大,后果也很严重。

  他的继任者完全不够称职,在火箭研发这个关键的环节完全不上心。可是政治压力又大,领导是要求一定要按时间完成。

  宇航部门没办法,只好赶鸭子上架,硬上。在1969年7月,苏联进行了一次试验,发射结果前面也说了,一连4次的失败。

  苏联的模式,在这里就不难理解了,它是依靠强大的关键人物来组织起庞大的机器来攻坚克难,搞统一指挥、统一部署。但是这种体制有一个天然的缺陷,一旦关键人物出了岔子就是全面崩盘,满盘皆输。所有投入的资源、人力成本全都变成了沉没成本。

  不光耽搁了科研的时间,还有巨量资源的浪费,对于国家的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但反观美国的登月计划,1961年开始经历了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来又经历了约翰逊总统和尼克松总统。但都能一直延续下来,没有间断,最终实现载人登月。这就和苏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和美国的运作模式也是有关的,美国采取的是模块化运行,不是靠强大的、集中的,统一指挥来达成目标。

  而是在平时就给予社会上的人足够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引导他们发展。这就让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大自主性和灵活性,从个人到个体组织,公司企业,研究机构、高校,都有自主创新的能动性。

  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它可以按照当前的需要随时拼装组合。

  这一点就体现在美国赶超苏联航天技术上。尽管苏联在前期通过国家机器的强大动员能力,一开始领先于美国。但是一旦美国将国内原先分散在社会上和军方内部的科研资源集中起来后,其进展超出了赫鲁晓夫寻常的想象。最终使得苏联错估了美国的登月能力,导致盲目自大,逐渐落后。

  所以,不是你调动资源越庞大就越厉害,就越能达成目标,压住对手。

  而是你的资源越灵活,越能够有流动性,越能在需要的时候把资源投入到关键领域,你就越容易胜出。

  苏联的体制越是集中,反而就丧失了灵活性,失去了弹性空间也就失去了随机应变的可能,最终登月计划幻灭。

  这在企业竞争上表现尤为明显,在国家竞争领域亦是如此。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