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为这场南海海域的生命救援点赞!

为这场南海海域的生命救援点赞!
2019年07月12日 18:39 新浪网 作者 海外网

  为这场南海海域的生命救援点赞!

  (中新社视频截图)

  7月11日,一艘海南琼海籍渔船在南沙海域因风浪过大沉没,船上32人失联,一场海上生命救援就此展开。在地方、企业、军方和国际多方力量的联合搜救下,失联人员全部获救。

  从对遇险信息应急响应,到协调各方搜救力量,再到救援成功,此次海上险情是对中国海上搜救能力的一场考验。综合看来,此次海上联合搜救行动有三大亮点。

  中国在南海海域的专业海上救助力量不断增强。此次海上联合搜救行动中,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派出了“南海救116”轮专业力量前往救援。中国在南海肩负着重大的海上搜救责任和义务,多年来,中国专业海上救助力量在南海从未缺席。自2006年以来,救捞系统在西沙海域设有海上救助值班待命点,常年驻守一艘9000千瓦大型专业救助船。

  据新华社报道,2018年7月27日,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派遣专业海洋救助船“南海救115”轮前往南海,进驻南沙群岛渚碧礁执行该区域海上救助和值班待命任务,这标志着中国在该海域保障能力和应急搜救能力的提升。报道称,2018年,中国专业海上救助力量在南海部署专业大型远洋救助船舶9艘、沿海快速救助船4艘、其他船艇19艘,救助直升机2架,并在海口、三亚设有救助基地。据悉,下一步,航程更远、装备和技术更先进、具备更强快速救援能力的大型救助船舶和直升机将陆续加入海上救助队伍。

  香港海上搜救力量发挥重要作用。险情发生后,香港海上搜救协调中心的一架固定翼救援飞机赶往现场参救营救。海南海事局原巡视员张捷对中国南海新闻网分析称,此次海上险情发生地距离大陆较远,对搜救力量要求较高。而固定翼飞机飞行速度快、巡航半径大、滞空时间长,可以快速侦察险情并及时反馈,便于联合搜救指挥中心及时调整搜救方案。各方充分利用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此次联合搜救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在张捷看来,这次来自香港的固定翼救援飞机赴南沙海域搜救遇险渔民,也是之前联合搜救演练成果的延伸。2013年8月10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中华搜救协会和香港海上救援协调中心联合举办了“2013年南海联合搜救桌面演练”。这是大陆、台湾、香港海上搜救协调部门首次联手举行南海联合搜救桌面演练,对畅通在海上联合搜救行动中的沟通与协作渠道,建立健全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切实承担南海海难救助义务,更好地维护海上人命财产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东盟国家船舶助力完成生命救援。此次32名中国渔民遇险后,最终由附近的一艘越南籍渔船救起。张捷表示,在《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下,越南籍船舶对遇险的中国渔民实施人道主义救援值得肯定。此前,2018年1月,一名越南籍渔民在海上突发重病,经过中国南海海警、海军、海事等多方联动救援,这名渔民顺利脱险。谈及此,张捷对未来建立区域国家海上联合搜救机制表示乐观。此前,在海上联合搜救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已有多次合作。2017年10月31日中国与东盟国家首次举行大规模海上联合搜救实船演练,中国-东盟“海上联演-2018”也把海上联合搜救演习纳入其中,这有效地锻炼了区域国家面对海上突发险情的协调合作能力,也有利于不断积累互信。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全天候运行,全方位覆盖,快速反应”的海上应急处置系统已建成,形成了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为组织协调机构,以交通运输部救捞局为主要实施力量、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搜救体系。

  张捷认为,随着中国海上联合搜救网络的不断丰富完善,特别是随着南海海域海上搜救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为南海航行安全和沿岸国人民生产生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为南海地区安全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贡献,真正成为南海海上安全的“守护神”。(海外网-中国南海新闻网 姚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南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