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广西全州县党建引擎特色旅游铺出脱贫“致富路”

广西全州县党建引擎特色旅游铺出脱贫“致富路”
2020年04月09日 14:21 新浪网 作者 海外网

  近年来,广西全州县庙头镇强化党建引领,以打造特色旅游小镇为契机,探索“旅游+生态农业、民俗文化、特色车间”模式,因地制宜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以旅带农、兴旅富民,铺出一条脱贫“致富路”。2019年全年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均比2018年翻了二倍,全镇2019年贫困户脱贫153户551人,贫困发生率从6.07%降至0.28%。

广西全州县党建引擎特色旅游铺出脱贫“致富路”

  “党建+产业发展”催生共富效应。全州县庙头镇党委坚持以旅游带动产业的发展思路,在各村成立“产业党小组”,引领各类经营主体向现代农业转型,由“单一型”到“多样型”转变,因地制宜种植特色农产品和发展特色农旅产业,加快全镇“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产业发展步伐,着力构建了“一桥一路两园三区”(即“一桥”是指庙头大桥;“一路”即河东公路;“两园”是指燕洲沃柑种植示范园、深福绿云生态沃柑种植园;“三区”即李家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兆村桂林国际茶花谷休闲旅游度假区及李家天诚佳藕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区)旅游带。目前共创建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1个、乡级2个、村级8个,成立专业合作社27个,推出庙头沃柑、莲藕优质果蔬品牌。同时通过“政府输血+公司造血+贫困户养血”的模式,庙头镇政府通过危改项目大力引导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周边的贫困户实施“民房变客栈”工程,与大碧头企业建立共享机制,带动群众发展乡村旅游接待,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搭上“旅游车”,吃上“旅游饭”,将贫困山村建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完成7栋农户老旧楼改造成民俗客栈,带动6户18人发展乡村旅游接待增收致富,每年人均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党建+民俗文化”产生聚合效能。庙头镇做好“民俗文化+”文章,突出乡村旅游文化特色,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节会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使其成为不可复制的追忆乡愁之地。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庙头宜湘河村、歌陂村、大碧头村三大传统古村落与传统“闹元宵”、古圩“三月三”、禅文化、大碧头村“宾氏”文化相融合,另外结合日常农事活动规律,开展春耕、夏种、秋播等体验式农耕文化活动,使乡村活态文化实现立体呈现,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同时紧紧依托境内4A级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和3A级桂林国际茶花谷旅游景区两大名气景区,联合全州县的红色旅游、天湖旅游、湘山寺、三江口等旅游项目,通过旅游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旅游产业聚合力,对推动全州县旅游业大发展大提升。在景点设立党群红色驿站,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目前已成功举办大碧头稻田音乐节、“三月三”农具节、茶花节、玫瑰节等大型活动,推介庙头的优质农副产品,为贫困户和农户“牵线搭桥”。庙头镇大碧头村荣获“2019年度广西十大最美乡村称号”,每年到庙头的游客达100万人次,农副产品销售额达8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特色发展之路。

  “党建+特色车间”增强致富动能。紧抓扶贫生产车间建设,助力脱贫攻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已建设李家天诚佳藕、仁街油茶园、深福绿云生态沃柑等4个扶贫车间,为贫困人群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建立“特色种植培训基地”,吸纳境内8000余人次到基地进行产业培训,让“农户”变“能人”,其中15名优秀贫困户已与扶贫车间签订长期用工合同,年收入可达6000余元。扶贫车间与村党支部、产业基地“联姻”,共享信息、人力资源。探索“支部+扶贫车间+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已引导贫困村白果村委、仁街村委发展竹笋种植、油茶种植,不仅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而且助力贫困人口就业。通过“旅游景区+农户”、“扶贫车间+农户”、“致富能人+农户”等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旅游商品,引导和激励群众从事农特产品种养殖和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创意手工艺品开发,推动农家产品变商品,传统手工艺制作者达60余人。(蒋言梅 唐小栋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全州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