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惨案善后细节披露:一中国船员曾下落不明 几经波折用DNA确认

湄公河惨案善后细节披露:一中国船员曾下落不明 几经波折用DNA确认
2021年10月15日 10:05 新浪网 作者 海外网

  来源:外交部领事司微信公号

  2011年10月5日,13名中国船员在湄公河流域遭不明武装分子袭击,全部遇难。由于事发地点位于泰国、老挝、缅甸三国交界的湄公河金三角区域,信息混杂,因此直到事发数天后,惨剧才被最终确认。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领导迅速做出指示,要求务必查明事件真相。位于北京东二环、朝阳桥边的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迅速进入高速运转状态,各种信息汇总而来,纷繁复杂,难辨真伪。而除了査明真相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迫切的任务摆在面前,那就是尽快找到遇难船员被凶手抛入水中的遗体,入土为安。大家很快认识到,仅仅在北京隔空出拳是远远不够的,以最快的速度深入前线成了唯一的选择。于是,10月13日,由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主任郭少春担任组长的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工作组应运而生,而我也成为组员,开始了令我终生难忘、困难重重的15天行程。

  抵达清盛,简单的寒暄之后,同行的公安部同事就开始与泰国同行交流案情,约定当晚对已经打捞上的12具遗体进行联合尸检。我对公安部同事的敬业精神深感敬佩,更对驻泰国使馆两位年轻领事官员的奉献和坚持充满敬意。那晚,虽然他们几度难忍呕吐,但没有任何退缩,仍然全程参与尸检,尽职尽责地完成了翻译。结果就是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几乎都没怎么好好吃过一顿饭。

  10月16日,工作组第一次现场勘察。走上两艘停留在河边的遇袭船舶,走进阴暗、逼仄的船舱,四周的光线瞬间黯淡下来,舱外的阳光似乎被不明力量阻隔,虽竭尽全力却仍难以照射进来。道道残留的血迹,顽固地在地板上蜿蜒扭曲,一个个弹孔密集地排列在墙面上,无声地提醒着人们当时的惨烈。

  下午,我们第一次与泰方的正式会谈,会谈进行得很顺利,得益于中泰长期友好的双边关系,泰方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并愿意提供一切协助。

  之后两天,搜救(13名船员中仍有一人下落不明)、调査、遇难者遗体善后,几方面工作紧张有序地开展。但事情的真相仍然众说纷纭,袭击者身份和动机仍然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当地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也为后续的调査增添了更多阻碍。

  仍有一名船员下落不明,船上却莫名其妙地多出一具遗体,由于遗体损毁严重,身份一时无法确定,既有可能是袭击者,也有可能就是那位船员。另一方面,已经确定的12名遇难船员遗体由于在水中浸泡多日,再加上当地遗体保存条件不佳,急需入土为安,但船员家属由于对案件调查和赔偿问题的顾虑,迟迟不肯同意,使我们陷入两难之境。

  按道理说,既然袭击者为了掩盖真相,把12名船员的遗体都扔进了河里,没道理单单留一具遗体在船上,那么船上发现的遗体究竟是何人?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后续的调查方向,因此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几次尸检和现场勘查,公安部同事提出了一个看法:根据生物特征初步判断,船上发现的遗体很可能就是下落不明的第13名船员。但是,要最终确认答案,必须依靠DNA比对结果。问题来了,一方面可供比对的DNA样本还在国内,另一方面泰国当地的DNA检测水平和国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派人携带从遗体上取出的DNA样本回国进行检测。而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公安部的DNA专家和我身上。

  10月18日下午,我和公安部DNA专家前往遇难船员遗体存放的地点,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在清迈的一所医学院里,我们见到了第13具遗体,并且目睹了法医从遗体身上分离出一小部分肌肉组织和骨骼用于DNA检测。

  当晚,我们携带DNA样本从清迈飞往昆明,在昆明机场将DNA样本交给早已等候多时的云南警方。第二天一大早,从熬得双眼通红的云南警方工作人员处得知,船上发现的遗体果然就是下落不明的第13名船员。至此,13名遇难船员遗体全部得到最终确认。

  2个月后,2012年春节前不久,事件善后工作告一段落,13名遇难者遗体全部入土为安。7个月后,在中、泰、老、缅四国警方合作下,湄公河惨案幕后主使被押回中国。

  从曼谷飞往北京的那晚,坐在夜航班机上,我思绪万千。就像我的领导所言,从事领事保护工作的外交官,就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牢房”,“进得了宴会厅,见得了停尸房”。对我而言,这次工作组之行是一次难得的历练,但远远不是终点,今后还必将面对更多挑战和考验。

  本文节选自《外交官在行动》

  原文作者:梅皓 时任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干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