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2020年01月18日 22:22 新浪网 作者 Fancy一凡

  文/陈佳俊、万乐、李霁琛

  编辑/重案组之虎

  一

  1984年,央视春晚走到了第二个年头,语言类节目开始大放异彩。

  马季以一段《宇宙牌香烟》逗乐了全国观众,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则是“小品”这种节目形式第一次和观众们见面。

  从那以后,小品成了春晚舞台上聚光灯的焦点。

  一年又一年,观众们期待着一个又一个小品,等待着一位又一位演员。

  算起来,距离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的最后一次亮相,已经整整过去了22年。

  那时候,春晚的主持人还是倪萍和赵忠祥。

  如今,倪萍青春不再,赵忠祥则已经永远离开。

  那一年,没人注意到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王爷和邮差》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失误:朱时茂的话筒上场没多久就坏了。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下场后,陈佩斯自责节目的效果太差了。

  没想到仅仅一年之后的春晚,陈佩斯的名字突然就不见了踪影。

  后来,他和央视渐行渐远,我们再也没有看到他和老搭档朱时茂出现在春晚舞台。

  可是只要提到小品,陈佩斯始终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1984年《吃面条》这个节目,据说是他和朱时茂私底下练习表演用的,放到春晚舞台上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电视台的领导看完之后,吓得找他们谈话,不敢让他们上。

  领导认为,这节目除了能逗大家笑,没什么意义。

  好在当时导演的胆子大:

  “你们记好了,千万别说错话,要是出了重大事故,你们可就害了老哥我了!”

  表演结束的时候观众席最后两排没人,陈佩斯以为节目不好,其实是大伙都笑趴下了。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在当时,相声还是语言类节目的主流,小品虽然很受欢迎,但还没有后来的风光无限。

  不过说起早期小品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其实还是参考了当时的相声。

  如果说朱时茂是捧哏,那陈佩斯毫无疑问就是逗哏。

  郭德纲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说相声,不为了搞笑而搞笑才是真正的搞笑。

  这一点放在小品身上同样适用。

  不同的是,最初的小品,表演形式从相声的「说学逗唱」主要变成了「演」,更注重肢体的表现。

  尤其是头两年两人合作的节目,一个《吃面条》,一个《拍电影》。

  都是导演选演员的故事,可以说集中放大了这种优势。

  其中陈佩斯的无实物表演,至今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经典。

  盛面、吃面、打嗝......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每一个动作都需要非常准确,否则包袱就抖得不够响。

  陈佩斯在这方面做得极好。

  就说说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节目时的反应。

  先是从沙发上起身,特地睁大眼睛贴着电视屏幕想瞧瞧那碗里到底有没有面条。

  然后就是在他快要坐到椅子上,听到一连串的打嗝声时觉得自己的肚子也胀胀的。

  先把人看饿,再把人看饱。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直到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吃面条》,依然能够一遍又一遍地让我们开怀大笑。

  不是因为故事有多复杂,嘲讽有多辛辣,反而是它足够简单。

  简单意味着纯粹。

  大家笑了,节目自然就火了。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从《吃面条》到《主角与配角》,从《拍电影》到《警察与小偷》。

  小品的质量一步步提升,光是从名字也能看出区别。

  原来只是演个段子逗大家一笑,后来是完整地讲一个故事,笑完之后还有思考。

  《警察与小偷》和《主角与配角》讲的都是:

  身份的错位。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先是警察与小偷的错位。

  刚刚逃出来的陈小二一开始是假扮的警察,与朱时茂扮演的真警察用着各自的语言体系竟然对答如流。

  紧接着是陈小二开始接受自己警察的身份,不能自拔。

  然后被逮捕。

  “我是小偷?我怎么能是小偷呢?”

  面对最后的错位,除了观众的笑声,只剩陈小二的迷茫。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最精彩的当属主角与配角的错位。

  一开始是陈佩斯以配角的身份讽刺主角——不停地抢戏。

  “你管得了我,你还管得了观众爱看谁吗?”

  然后是身份的转换和错位,直到最终的反转。

  “我一直以为,只有我这样的能叛变革命。没想到啊没想到,你朱时茂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无论是表演的细节、台词的传播效果、自嘲的功力还是讽刺的程度,可以说在相同题材的小品形式上基本达到了顶峰。

  值得注意的是,表演的过程中其实发生了一个小意外,枪套的绳子中间突然断掉了。

  通过回放很明显可以看出来,朱时茂中间有一段时间是在系绳子,最后的效果就是陈佩斯把枪挂在身上的时候意外的“猥琐”。

  如果不是事后知道这是意外,倒还真以为这就是节目特殊的安排。

  可见当时两人的舞台反应能力有多强。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系绳子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绳子变短了

  小品里的陈小二油腔滑调,生活中的陈佩斯则执着倔强。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退出春晚之后,关于陈佩斯的传闻众说纷纭。

  有的说他连孩子学费都交不起,有的说他上山种了许多树,有说他卖石榴发了财......

  有真有假。

  每个人似乎都希望他依然是那个充满戏剧色彩的陈小二。

  至于到底谁是陈佩斯,反倒没有多少人感兴趣了。

  每一年,都有人希望陈佩斯能够重返春晚。

  像陈佩斯这样的演员,像陈佩斯和朱时茂那些小品那样精彩的节目越来越少了。

  但其实,他从来也没有离开过喜剧行业。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2001年,投入了大半积蓄,靠首部个人话剧《托儿》开始了他的话剧生涯。

  作品在中国近50个城市连续演出达120场,收入高达数千万。

  这在当时还不习惯买票看话剧的中国市场称得上是话剧界的奇迹。

  之后是《亲戚朋友好算帐》,2004年的《阳台》更是被上海戏剧学院编入了教材。

  一心投入自己的喜剧事业,陈佩斯称自己不过是个手艺人。

  后来我去观赏他的话剧《戏台》,看着舞台上那个胡子花白,在夹缝中生存的侯班主,真的一点也看不出曾经春晚小品里陈小二的身影。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现在的陈佩斯,专注于话剧事业。

  戏一场一场地演,门票一张一张地挣。

  从小品到电影,再到话剧,似乎一切都变了,但似乎又什么都没有改变。

  一次采访中,杨澜问陈佩斯:

  “为什么这十几年,我在热闹的地方都看不到你呢?”

  因为都热闹过,都曾经热闹过了。

  二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

  六月六我看谷秀我春打六九头

  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

  我张不开嘴儿

  我跟不上溜儿

  你说难受不难受

  你说难受不难受

  当这段Freestyle在耳边响起,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

  那是个和蔼极了的老太太,脸上总带着笑容,身形矫健,个子不高,却精精神神。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她叫赵丽蓉,艺名也叫赵丽蓉,偶尔会在签名使用“麻辣鸡丝”这个外国名字。

  “赵丽蓉”的名字,从30后到90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至于00后,相比而言,他们可能更熟悉赵丽颖一些。

  有鉴于此,我决定还是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她。

  赵丽蓉,唱评剧出身,但一辈子都没怎么演过主角,最出名的角色,大概是《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

  年纪大了,她参演过不少影视剧。

  86版《西游记》,她客串车迟国王后。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89年初演电影《红楼梦》,饰演刘姥姥。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91年凭借电影《过年》中的母亲一角,拿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随后又斩获百花影后。

  知识点来了,中国第一位国际影后是谁?

  赵丽蓉。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按理说,影后赵丽蓉自此应在影视道路上越走越远,可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喜欢她,爱戴她都源于赵丽蓉老师的另一个身份。

  小品太后,赵丽蓉。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从1988年到1999年,赵丽蓉老师八上春晚表演小品,两获一等奖,留下脍炙人口的台词无数。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

  “哎呀,这闺女长得可真俊”

  “点头儿Yes摇头儿No,来是Come,去是Go。”

  ······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第一次登上春节联欢舞台演小品时,赵丽蓉六十岁。

  那年她与游本昌、王丽云等人合作演了《急诊》,但当时并没给观众留下太深的印象。

  直到第二年和侯耀文合作的《英雄母亲的一天》,才真正让亿万观众喜欢上这个一口唐山口音的老太太。

  “司马缸砸光”“司马缸砸缸”“司马光砸光”······

  再到1995年的《如此包装》与1996年的《打工奇遇》,则是让赵丽蓉老师的人气达到了绝对的巅峰。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如此包装》,一个在二十多年前就讽刺了为明星立人设的现象。

  只会唱评戏的老太太,在经过改港台口音,换无袖衣服,起艺名“麻辣鸡丝”之后,经纪公司就能够保证她大红大紫。

  唱完一段恶搞的评戏RAP,经纪人更是笑得嘴都合不拢,仿佛钱就要从天上掉下来。

  “这叫评戏呀?”

  “这,这就是我们包装出来的评戏!”

  “你别瞎说。我算琢磨透了,就你们这种人,把我们这些好玩意儿都给糟蹋了。”

  老太太口中的“糟蹋”,今天依然盛行着。

  没有实力?不会演戏?唱跳不行?

  没关系,包装上综艺立人设就完事了。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另一部《打工奇遇》针砭时弊了虚假宣传。

  更名为“太后大酒楼”的饭店,随便请来一位普通的小老太,穿上清宫服扮成慈禧站在一旁陪客人吃饭,菜价就敢卖出天价。

  加了水的二锅头,号称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

  满盘萝卜,称为群英荟萃,80一盘。

  那是在1996年,八十块钱够我吃800根冰棍,但我在太后大酒楼只能吃一盘萝卜。

  什么是天价啊。

  节目的最后,赵丽蓉老师当场提笔写下了“货真价实”四个大字送给奸商,一时成为佳话。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能被观众喜欢是因为赵丽蓉的专业,而能被观众爱戴则是因为赵丽蓉的敬业。

  从1992年春晚排练开始,年轻时在戏班落下的腿伤一直在折磨着赵丽蓉。

  在《如此包装》中,唱完Rap后,她一个踉跄跪在地上,不少观众以为是有意设计的,其实那是她腿伤发作,意外摔倒。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那年的春晚排练时,有一次巩汉林去老太太家里接老太太。

  一见面老太太就说,“汉林呐,你看我怎么整,我这一宿没睡,就弄我这条腿,你看看”。

  巩汉林一看惊呆了,赵丽蓉的左腿肿得透亮。

  急坏了得他,立刻就把赵老师送到了医院。

  医生说,是因为老人骨质疏松,一颗小骨渣掉在了膝盖里,直也不能直,弯也不能弯,只能卧床休息一个月,等水肿消了后动手术。

  一个月,春晚怎么办?亿万观众已经知道了赵丽蓉要上春晚,都等着看她。

  春晚的导演来探望赵丽蓉老师,告诉她安心养病,春晚就不要上了,身体要紧。

  赵丽蓉怎么说?

  “不就十分钟吗,这节骨眼我要是下来,观众怎么办啊,你们放心出事儿我后果自负,我就是打封闭,抬着我也要演。”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打工奇遇》里,有一段赵丽蓉形容自己嗓子好的时候,一忘形坐在桌子上一盘腿。

  巩汉林让她别在桌子上说,她下来的时候是巩汉林的爱人金珠搀着的,这个动作一般人在看的时候不会多想,后来采访时,巩汉林哭着说:“赵妈那时已经很容易腿软,我爱人扶着她下来,我们心其实都提着,怕出状况。”

  有人说巩汉林让金珠上台是捧自己的老婆。

  其实不是,是赵丽蓉老师的腿上需要有个人时常在旁边看着,搀扶着,但这个人又不能是巩汉林,因为两个人有着角色对立的关系,所以只能专门找个人来时刻看着老太太。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同样是在《打工奇遇》里,最后的“货真价实”四个毛笔字,老太太用悬腕手法一气呵成。

  观众以为是赵丽蓉平时就喜欢练练书法。

  事实上像她这样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艺人,大字根本不识几个,基本是个文盲。

  还是解放后参加扫盲班才认识了一些字,书法是从来也没有接触过。

  为了写这几个字,她生生练了一个多月。

  在起初的版本里,是有人从后台直接拿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字。

  但这样显得有点刻意,导演不经意间提到,要是能让赵老师在台上自己写出来就好了。

  赵丽蓉老师就这样听在心里,才有了之后的佳话。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对于演艺事业的执著与认真,是六十多岁老太太身上最可爱又最让人心酸的地方。

  赵丽蓉老师不仅在台上的表现讨人喜爱,生活中的她同样是一位慈祥而平易近人的老太太。

  巩汉林采访时谈到第一次和赵老师的见面,要和她老人家谈一部叫做《母亲的心》的小品合作,在里面两人将扮演母子。

  见之前他的心里十分忐忑,不知道赵老师是个怎么样的人,该怎么和她谈这次的合作,第一句话该说什么。

  结果他到餐厅的时候,赵老师已经坐在那了。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巩汉林进去后,赵老师就赶快把他拉住,这是儿子来了吧,来来来坐我这儿。

  “吃,剧组的,不吃白不吃”,接着就给他夹菜。

  赵丽蓉老师的一番举动,让巩汉林一下就打消了所有顾虑。

  在这样亲切的老人面前,谁还紧张地起来呢。

  赵丽蓉老师最终于2000年因肺癌去世,享年72岁。

  “我的母亲从患病到辞世,跟病魔整整顽强地抗争了17个月零7天!”

  赵丽蓉的大儿子盛福春说,医生来为她治疗,她还担心自己吃了药好不了,耽误人家的名气。

  赵老师最后一次在大众面前亮相,是在1999年的春晚上,演绎小品《老将出马》。

  那时没有人想过,那一幕竟成了与赵丽蓉老师的诀别。

  表演时,她唱起了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

  这首歌,也成了评剧艺术家,国际影后,小品太后赵丽蓉最后的绝唱。

  如今,眼看着2019春节联欢晚会就要来临,20年过去,我又想念赵丽蓉了。

  多想再听一句

  嗨

  嗨

  嗯哼

  嗯哼

  三

  如果说赵丽蓉是“小品太后”,赵本山则是当之无愧的“小品王”。

  小时候,母亲病逝,父亲远走,赵本山几乎成了孤儿。

  吃百家饭长大的赵本山,没怎么读过书,更没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

  他一身的本事,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等等,都是和盲人二叔学的。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没人告诉他在舞台上表演需要注意什么,更没人告诉他怎样能让观众发笑。

  但他似乎天生就了解表演这门学问的奥妙。

  如果让我评价赵本山,我的第一句话一定是:

  赵本山是一位天才演员。

  斜杠老年赵本山,有太多身份,他做过生意,带过徒弟,拍过电视剧,也代言过蚁力神。

  但毫无疑问,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都是在舞台上。

  从《摔三弦》到《瞎子观灯》,赵本山在东北声名鹊起,再到后来在春晚舞台上的一举成名,赵本山靠的是实打实的真本事。

  他就是具备让观众发笑的能力,举手投足,每句台词,都有他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那些都是学也学不来的。

  他的表演,用浑然天成四个字形容再合适不过。

  看他的小品,观众会经历这样的心理反应过程: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期待赵本山、忘记赵本山、记住角色、称赞赵本山。

  谁都知道黑土就是赵本山,但没有人会质疑黑土这个东北老大爷的真实存在。

  赵本山强就强在对于“生活感”的拿捏。

  《相亲》里,赵本山几个肢体动作,徐老蔫扭扭捏捏的形象就活灵活现。

  《昨天今天明天》中,赵本山拖鞋“上炕”,黑土的性格特点也就全出来了。

  宋丹丹说,中国喜剧演员里,只有赵本山的脚是扎在土地里的。

  赵本山不但扎在了土地里,还不断地吸收着养分。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他拥有站在那里就能让观众发笑的能力,靠的绝不只是那张酷似陈冠希的猪腰子脸,更重要的,一定是他对表演的领悟与总结。

  所谓天才,就是如此。

  关于他在舞台上的反应能力,我就说一点吧。

  小沈阳谈及《不差钱》,曾说:

  “我当然紧张,但我也不怕,我有依靠,我知道我就是出错了,我师父也能圆回来。”

  这叫功力。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多年前,赵本山参演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很多人觉得违和。

  我却心想:

  赵本山当然称得上是一代宗师。

  以一己之力,将流行于乡野之间的二人转发扬光大,名扬全国,赵本山不是宗师谁是宗师?

  不管徒弟们是否足够争气,不管若干年后二人转是生是死,赵本山都已经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极致。

  如今的他,回想起1987年和潘长江一起在沈阳表演《瞎子观灯》时红红火火的景象,不知会生出怎样的感慨。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但我想,欣慰会多于凄怆吧。

  年轻时被村里人视作二流子的他,靠着自己的天赋和聪明做出的一番事业,已经足够辉煌。

  而一切辉煌,都和春晚,和除夕夜,脱离不了关系。

  2011年春晚上的小品《同桌的你》,成为了赵本山在这个舞台上的谢幕之作。

  从1990年到2011年,除了1994年因故未能参加春晚,赵本山几乎做到了全勤。

  21个小品,是赵本山留给春晚舞台的记忆。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很少有观众计算过赵本山一共演过多少个小品,塑造过多少个角色。

  但赵本山小品中的那些台词,大家张口就来。

  那些经典的桥段,我们随时想起,随时就会在脑海中播放,清晰如昨。

  曾经,赵本山拥有让全国人民在同一时间欢笑的超能力。

  称他为喜剧之王,一点也不为过。

  赵本山的小品生涯,基本分为四个阶段。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早期的《相亲》、《小九老乐》、《我想有个家》,赵本山依着二人转的路子,用出色的表演和逗乐的台词取胜,演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贵在细节。

  《相亲》中,赵本山有这样的台词:

  “地下工作者,阎王爷给办的,她去那地方回不来了,后悔了。”

  这叫语言智慧。

  小品品的是什么?正是这样的趣味。

  这之后,赵本山又开先河,用辛辣的讽刺撑住了自己小品的底子。

  在很多同行喊着四六八句歌颂时代时,赵本山开始用小品讽刺社会现象。

  《三鞭子》、《牛大叔提干》、《拜年》等作品,都是利用戏剧冲突讽刺社会从而制造笑点,而非简单地用俏皮话诱使观众发笑。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牛大叔提干》里关于“扯蛋”的双关,意味深长。

  《拜年》中范伟饰演的乡长身份的反转,也堪称妙笔。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过了这一阶段,赵本山的讽刺更加自然,搞笑功底也愈显成熟。

  歌颂主旋律,他能拿出《钟点工》、《昨天今天明天》这些毫不浮夸的好作品。

  别的笑星动辄“三句半”,站在舞台上向观众要掌声。

  赵本山从不这样做,他只需要讲述如何把大象放进冰箱,说一个一辈子就指着活的笑话就可以让全场观众疯狂鼓掌。

  他能用小品精准地描摹时代,《昨天今天明天》,这样一个短短的小品,竟在欢笑中流露出了厚重的史诗感,从薅社会主义羊毛到饭已ok下来咪西,时代变迁,沧桑尽显。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处理社会题材,他又能以《卖拐》、《卖车》这样的作品在笑声中讽刺诈骗,警示世人。

  有人说赵本山是拿实在人开涮,我倒觉得赵本山是用冷酷的黑色幽默告诉观众什么才是真相。

  他曾经说:“大家都假了,我说说真话,就好笑了。”

  在小品舞台上,他一直都是那个说真话的人。

  到了2000年左右,赵本山的作品就已经完全做到了雅俗共赏,全民皆欢。

  要笑点要包袱,他信手拈来。

  要深度要广度,他的作品也值得挖掘。

  但赵本山也会疲惫。

  每年的春晚,对他来说就像是大考。

  一年又一年,他再有天才,也会枯竭。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不差钱》应该算是赵本山最后的辉煌,在那之后的《捐助》与《同桌的你》,不管在喜剧效果还是深度上,都离巅峰甚远。

  有人说,这是赵本山离开了好搭档所致。

  没有了何庆魁,他的小品剧本不再精巧有趣。

  没有了宋丹丹、范伟、高秀敏,他的梗徒弟们并没有那么会接。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这些都是事实,但更重要的问题是:

  赵本山年纪大了,累了,越来越应付不来春晚。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

  赵本山的时代过去了,春晚的时代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前几天的消息,蔡明的节目,在今年春晚上被毙了。

  我们突然想起,已经好久没见到郭达,黄宏的身影,也再也没有出现在春晚舞台。

  也许,会突然有那么一天,《难忘今宵》的歌声也会飘远。

  后来聊到春晚,我总会想起他们

  每年到了快过年的时候,我们会想念赵丽蓉,想念陈佩斯,想念赵本山。

  想念那些熟悉的笑容,想念那个逝去的时代。

  但也只能是想念。

  那些最好的记忆都被尘封在了岁月里,回不来了。也不必回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