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和朋友聊天,总会不约而同地感慨:
舆论环境越来越差了。
可以用十六个字形容现在的网络舆论环境:
理性缺失,暴力充斥,两极对抗,群魔乱舞。
到处都是骂声,遍地都是二极管。你和对方的观点稍有差异,对方就会口出恶言,恨不得你全家都下地狱,你喜欢的明星刚好是对方讨厌的那一个,那对方就会把你当成世仇,仿佛下一秒就要上门索命。

面对这样的舆论环境,我们该怎么办?
这里的“我们”,指的是不愿意成为网络暴徒的人,指的是不愿意变成二极管的人,指的是在网络上沟通时还愿意保留几分理性几分同理心的人。
我相信“我们”是大多数,“他们”是少部分。但如今看来,似乎有此消彼长的趋势。
哪怕被人骂,也是时候该聊聊“他们”了。
我始终认为,称网络暴徒为“暴徒”,是夸大了他们的剽悍程度,他们的行为的确恶劣,但他们其实是十足的懦夫。
现实中的暴徒多为悍勇之辈,网络中的暴徒则大多是猥琐懦夫。
这几天让大家愤慨不已的事件,充分说明了问题。
小学生校内被老师开车撞倒身亡后,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却成了当事人的母亲杨女士。为了给孩子讨个公道,杨女士出镜接受了采访,却因妆容和打扮遭到了网暴。“他们”活跃在各大平台的评论区里,给自己戴上了道德法官的面具,批评杨女士不该打扮得那么漂亮,但这面具遮住的灵魂,又是那样猥琐而肮脏,他们用轻佻的态度指摘着他人的不幸,越说越开心,甚至造起了黄谣。

悲剧发生了,杨女士坠楼身亡,失去孩子的巨大悲伤当然已经让她不堪重负,但网络暴力带来的压力,或许才是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件发生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处在强烈的愤怒之中。愤怒是因为生命的消逝,愤怒也是因为看到了冷漠。
回怼网络暴徒时,我们常会发问:如果是在现实中,你单独和人家面对面,还敢说这样的话吗?

答案不言而喻。他们敢于网暴,正是因为他们藏匿在网络之中,是因为他们依附于群体之内。
换句话说,在网暴这件事上,从来都没有“他”,只有“他们”,群体的形成带来了这些人安全感,也让他们的情绪拧在了一起,得到了疯狂的释放。
卡内蒂曾在《群众与权力》里讲:“人人都渴望加入某种群体,哪怕是暴民群体也没关系,因为群体可以为其提供规避危险的庇护所。”
当网络暴徒觉得自己有了庇护所,有了安全感,危险的就是别人,是我们了。
除了群体的庇护,他们最大的特点,其实是“选择性愤怒”。
克里斯·洛克几个月前在脱口秀表演中回应威尔·史密斯的奥斯卡大逼兜,那场秀的标题就叫“SelectiveOutrage”,即“选择性愤怒”。一言以蔽之,威尔·史密斯扇他耳光,是选择性愤怒,是柿子找软的捏,他打得过也可以打克里斯·洛克,所以他才敢出手。

网暴也是同样的道理。网络暴徒敢在网络上为非作歹,是因为他们自知不会因言获罪,他们选择网暴对象时有自己的逻辑,孤儿寡母单身女性,欺负得过,欺负,音乐电影书籍娱乐,最好欺负,欺负。
所以说他们是懦夫嘛,鲁迅说得好,怯者发怒,抽刃向更弱者,网暴者欺负的,往往是没什么还手之力的人。
话说回来,这些在网暴者眼中的“没什么还手之力的人”,或许多少和“我们”重合,我们有同理心,所以攻击力不够强,我们讲道理,所以对骂总是会输。
他们知道我们不会到他们家里真的把他们打一顿,所以他们愈发猖狂。
这种“选择性愤怒”体现在很多地方。
作为一个电影号,我最常关注的还是和电影有关的“网络暴行”。
比如时常会发生的“豆瓣一星运动”。
饭圈攻击豆瓣,是这几年常有的事情。前几天,又有几家粉丝互相攻击,最后跑到豆瓣刷存在感,有人给杨紫主演过的《家有儿女》打一星差评,有人则给赵丽颖主演的《幸福到万家》打一星差评,一时之间,豆瓣乌烟瘴气。

这当然不是头一回。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前几年的一次,也是饭圈牵头,网民跟随情绪而来,恰逢仇日情绪强烈,于是,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被大肆打起了一星差评,以手撕鬼子闻名的《抗日奇侠》则被打了不少五星。

有人说这是“爱国行为”,我只想说,爱国不是这样爱的,你不能把那两个最神圣最庄严的字变成恶棍和暴徒的庇护所。这些人打一星和打五星能恶心到的也绝不是日本人,绝非我们应该同仇敌忾的日本右翼,而只是无辜的影迷群体,是还有基本审美和智力的理性网民罢了。
网暴,是欺负人,在豆瓣乱打一星,其实也是网暴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恶心人。
《抗日奇侠》有多差,正常人心里都明白,他们给这种剧打高分,当然就是为了恶心正常人。

恶心的意义何在呢?
抢夺话语权。
当你被恶心得不愿意再说话的时候,说话的就全变成了他们的自己人,当理性的讨论被恶心得越来越少的时候,非理性的暴力行为就会越来越多的出现。
说白了,饭圈大战不是某个明星的粉丝在反对另一个明星的粉丝,一星运动,也并不是某种情绪在和另一种情绪对抗。
他们反的只有一个东西。两个字,反智。
当一个又一个的平台被网络暴徒霸占,舆论环境又怎么会变好呢?
对于影迷来说,豆瓣一旦沦陷,当然是很糟糕的事情。
豆瓣评分最大的特点,是“看过”才能评分,但这些人没有看过,或是因为饭圈骂战,或是因为情绪驱动,就去评分,本质上是在搞破坏。
破坏的是什么?理性的舆论环境。

豆瓣的评分机制是否公平公正不论,但它已经是影迷少有的可以参考的评分平台了,谁都知道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更不靠谱,虽然豆瓣的公信力已经早不如前,但它依然有其价值。
《漫长的季节》在宣传时什么都不用说,只需要搬出豆瓣过9的高分,就会让很多没看过的人心动,这也说明了豆瓣在某种意义上的权威性。

但这种权威性正在削弱,豆瓣这种还算有几分参考价值的平台,也在被一次又一次地破坏。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舆论环境越来越差”了吧。
最近面对许多朋友的忧心忡忡,我也常会感到十分失落,也会觉得,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是“自扫门前雪”。
不与他们同流,当然最基本的事情。
我们也必须得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听之任之,他们就为所欲为。
我们投降,他们就胜利。我们让路,路就会越来越难走。
该发声的时候得发声,不该交出话语权的时候,得守得住。
有时候我会常常想到美国作家安·兰德的那句名言:
你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