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2020年01月19日 22:23 新浪网 作者 吐槽电影院

  昨晚《奇葩说》第六季总决赛上线后,#詹青云 BBKing#迅速冲上热搜。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评论里,无数人被她的“夺冠之辩”打动: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她说了啥?

  嘿嘿,先卖个关子。「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但本院的状态,你可以提前琢磨一下——

  追了六季下来,本以为已经掌握了节目组的套路,却没想到最后一期还是输在了“奇葩”们手里。

  我又双叒被“辩”得团团转了!!!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总决赛议题很接地气:

  终其一生只是个平凡的人,你后悔吗?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看到这个题目,院长也思考了一下,以为正反双方的论点不过是围绕着「不甘平凡」的热血理想,或者像歌中唱道「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两种核心立场。

  可看完整期,我承认,是我想太少。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詹青云一开口就说服了我,她点破了许多人不后悔背后隐藏的真实心态:

  “如果回首一生,没有一个人我想再回去见他一面,没有一句没能说出口的爱和抱歉,没有什么事情是我想再参与再努力一把的。

  你收获的到底是洒脱?还是对人生的麻木和疏离呢?”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在这个人人争做“佛系青年”的年代,这句反问像一道惊雷,把试图像鸵鸟一样蜷缩在臆想世界里的年轻人们拽了出来。

  承认平庸,接纳平凡,看上去好似是在经受生活磨练后变得坚韧,可说到底,如果不是死了心脱了力,谁不想成为发光发热的佼佼者?

  谁还没有过志向高远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谁又不是失败了无数次后,对现实低头说一句“算了”,然后就成了心态平稳的中年人。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这其中的转变,是成长,还是消亡,我们真的分辨不出吗?

  听完这段,院长原本预设的“不后悔”立场就开始动摇,心中的天平逐渐倒向了“后悔”方,没想到紧接着詹青云话锋一转,又来一波强劲攻势,让我溃不成军。

  她说:“我不会为我没能实现大的不朽而后悔,可是我却难免会遗憾和难过,我这一生从来没有在另一个人的生命里做一束微光,曾经闪烁过。”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瞧,这人多可怕,从热血上头转到情感攻势,只用了一句话。

  先从大的理想层面激得人心潮澎湃,再聚焦小的价值体现,让人心又软了下来。

  在她面前,我大输特输。

  可对不起,没过几分钟,我又双叒跑票了。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转变就在罗振宇一句话,他没有推翻詹青云的「微光论」,而是顺着她的观点开辟了一个新思路——

  绝大多数人死的时候都平凡,但你在这世上总会留下痕迹,你留下的一篇文章、一条微博、一个公众号,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生命中的一束微光。

  你后悔个啥?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可能有些观众对这句话没有多少共鸣,但它恰好就戳中了我最薄弱的共情点。

  这些年院长一直在努力用文字输出价值观,也许有些观点不够成熟,有些比较尖锐不为大众认可,所以挨过许多骂,受过很多质疑。

  可我还在坚持,因为相比之下更珍贵的是许多人的喜爱,也许我的某篇文章、某一句话曾经打动过你,鼓舞过你。

  对我来说,那就是让我对这平凡的一生不会后悔的微光。

  现如今网络发达,人人都能发声,这本是一件好事,却没想到输出观点变成了危险的事。

  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都有可能因为说错一句话、站错一次队而成为众矢之的。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于是渐渐地,有人不敢发言,有人和气生财,有人说“平凡是福”,只要不成为出头鸟,就不会被打。

  可正如肖骁问的:“你到底追求的是平凡,还是平安?”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如果为了求得平安,就削足适履把自己打磨成不会被骂的中庸之人,这一生到最后真的不会后悔吗?

  这一段让我想到了《奇葩说》这个节目本身——

  老粉都知道《奇葩说》第一季刚出现时是个怎样特立独行的存在,那时的网综还没有哪个像它这样,把五湖四海的奇葩齐聚一堂,然后开始“炼蛊”。

  有人逻辑严谨技巧高超,有人撒泼耍赖逗趣横生,有人能听见遥远的哭声,有人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他们太特别了,所以火速圈粉无数,成了内地综艺的“奇葩秀”。

  但随着节目办到现在,每期的争议声也不断。

  有人吐槽大改后的新赛制让节目现场变得太混乱;

  有人觉得辩题变得残酷沉重,没法再把它单纯地当做一个娱乐综艺;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有人质疑「《奇葩说》失掉了独特的色彩」,从一个“少数派”用来标新立异的舞台,变得“大众化”了……

  是这样吗?

  就拿这一场来说,我在「后悔」和「不后悔」之间反复横跳。

  会因为一句“如果人生一眼看得到尽头你认命吗?”而落泪;也会因为一句掷地有声的“你难道死过吗?不,因为我活过”而鼓掌。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发现没?

  两方观点都有可取之处,都曾是某些人生命中的“微光”。

  人或许因为自己独特的色彩而需要“小众”,但观点从来不需要谈“小众”和“大众”。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作为一个综艺“少数派”,《奇葩说》很难在“不失掉自己独特色彩”和“更多人能听见、想听”中找到大众审视的平衡点。

  这本就是在“小众”与“大众”夹缝中成长的艰难挑战。

  《奇葩说》在这一路挑战中成长的方式,借用一个洋气的词:Battle。

  Battle什么?

  Battle分歧。

  就如第六季第23期的辩题,和这个词关联得很紧密——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印象很深的是,反方杨奇函的一段引申。

  从是否与父母争执放大到敢不敢在社会中发声,又或是回归到《奇葩说》本身。

  不难发现:

  这群奇葩们聚在台上“锋芒相对”,做的却一直是同一件事。

  他们在告诉所有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种声音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传声筒。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无所谓换来的掌声、质疑、嘲笑……

  只有勇敢地说出来,才会被听见;只有被听见,才会有改变世界的可能。

  这季《奇葩说》让我最受震撼的一期,是100名观众里有50名年长的父母。

  整场比赛下来,选手发挥出色,但那50名父母的票,始终稳如泰山。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任选手讲得再天花乱坠声情并茂,他们始终固执己见,听不进去任何“不同的声音”。

  也是那一幕让我突然发现了《奇葩说》的独特和宝贵——

  它替许多人说出平常不敢说的“惊人之语”,让愿意的人有机会兼听则明,让这个充满条条框框的世界变得不那么千篇一律。

  这是辩论的魅力,也是《奇葩说》的魅力。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Battle自己。

  尽管透过刁钻的辩题、激烈的赛制、搞笑的段子,节目教会我们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个罗生门。

  但对于死忠粉的院长来说,相比常换常新的辩题,频频爆出的金句,真正记住的是选手。

  他们在“破”与“立”。

  比如,从第一季开始,“贱”走偏锋的肖骁,未见其人,先闻其一声:“我呸!”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从最初言语泼辣,和你谈感情、讲段子,到后来,他用犀利来讲逻辑、谈道理。

  第三季里,他拿下“BBKing”称号前,谈及“认真”——

  “认真你就输了。”

  谁先张口说这句话,谁才是真的输了。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他是可能是所有BBKing中非典型的那个。

  但从声称不是奇葩的蛇精男,到嬉笑怒骂的少奶奶,最后蜕变成一个真正有棱有角的辩手,他足以让我们看到他的成长。

  又比如,马剑越。

  穿着一身洛丽塔宫廷裙,喊着“搞事三连”的口号,报名参加第四季。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emmm……姐妹,女团选秀出门右拐,不谢。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从18线女团成员的身份跳脱出来,凭着自我神逻辑和幽默风趣的画风,她也成了《奇葩说》上一名人气辩手。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在撕掉外界给自己的标签时,你看到每个选手身上的微光。

  而其实,又像邱晨所提到的:很多时候,他们在辩论中的立场是抽取决定的,总有人站在所谓“大众”的一方,一部分人代表“小众”。

  可即便是这样,当他们抽取到那个标签时,就会有不知从哪来的底气让他们有了信念感。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回顾《奇葩说》的这几季,有些议题单拎出来够大家吵上好几架,比如“伴侣在婚姻中'开小差'要不要容忍TA?”“在职场要不要当邀功精?”“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

  还有些议题,看到题目大部分人的立场就开始一边倒,比如“恋爱中要不要有备胎?”“给走投有路的人捐款愚蠢吗?”“能者多劳是不是在坑我?”……

  也许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和自己持相反意见的“少数派”只会远离、鄙视,但在《奇葩说》的舞台上,却有人愿意为这些“少数派”正名。

  《奇葩说》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让人用平等的姿态,倾听“少数派”。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奇葩”们的可贵从来就不在于“不合群”或者标榜“我是少数派”,而在于让更多的人听见更多“不同的声音”。

  让人接纳存在即合理。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是有这样一群被忽视的少数人。你可以不认同,但他们需要被尊重也想被倾听。

  一边,他们在破除自身固有标签的同时,不失掉个人独特的色彩;一边,多元化的碰撞和交融,让我们看到不同视角下的世界,听到少数人内心的声音。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从”小众“走向”大众,《奇葩说》能被接受并走到第六季,足以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

  但更重要的本质是,节目抓住了观众的需要。

  不论在社会中你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活在快节奏下的现代人。

  最需要的不过四个字:有人懂我。

  记得看《奇葩说》第一季第一期时,辩题是“漂亮女人应该拼事业还是拼男人。”

  不瞒你说,当下我有过一秒的质疑:这也可以辩论?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看看本院我,难道不就是集美貌、才华、事业于一身的最好证明?!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然而,当你听到这群人在镜头前发声时,突然开始发现:

  这些问题看似奇葩,其实鲜活又尖锐。

  比如——

  喜欢的工作996,要不要放弃?

  伴侣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要不要放弃一切跟他走?

  毕业了你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还是回老家上班?

  ……

  这不就是时不时出现在脑海困扰着自己,又无法彻底解决的烦恼吗?

  或许你昨晚还在为其一纠结而失眠了一夜。

  看节目的过程中,有人三言两语就瞬间戳中自己的软肋,有人新奇的想法让你眼前一亮,想叫一声绝!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虽然辩论中,获胜的观点不能左右你的生活,但确实能在某刻给你一个支撑点——

  有人和你一样,有人和你并肩作战。

  这也是为何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奇葩说》声称自己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却总是让你笑着看,看着哭。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在“小众”和“大众”的挑战间,《奇葩说》已经坚持了六季。

  院长对它的期望,也无外乎“小”与“大”两个字。

  小,在于希望它依旧能为少数人发声,从更多我们生活中被忽略的小事中总结大智慧。

  大,想让那些微小的声音,也传得足够远、足够有力量。

  很喜欢邱晨在辩论里说的一句话:

  “随着长大和离开,我们活着活着,

  彼此之间的生活就渐渐产生了时差。

  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重要的不是所有人都按一个国际标准时间去过,

  而是我们能不能时不时的坐着飞机去彼此所在的时区看看。”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奇葩说》就像一架飞机。

  有时它返航,带你去重拾遗落在过往时光里的美好。

  有时它飞往未来,让你提前动脑思考。

  但无论是哪一种,作为观众都不愿意错过。

  这一季的最后,肖骁问:

  “属于我们的《奇葩说》时代是不是真的要过去了?”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总会有评论说,他们这一季不行了,《奇葩说》不行了。

  傅首尔回答很打动我:

  “那又怎样?还有下一季,还有下下一季。《奇葩说》哪怕有第十季,只要不开除我,我都还要来参加。”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质疑不会阻止他们的发声,嘲讽也不会磨灭“奇葩”们的斗志。

  所以,《奇葩说》会有下一季吗?

  我相信会有,并希望一直有。

  因为你我都还要继续做人生的奇葩。

  「奇葩说」,内味儿还在吗?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奇葩说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