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大城市发展创新经济研究——以江苏扬州为例

中国大城市发展创新经济研究——以江苏扬州为例
2021年10月11日 11:33 新浪网 作者 树上微出版

  中国大城市发展创新经济研究——以江苏扬州为例

  树上微出版

  剖析宏观和微观的基于双链融合案例

  结合扬州的现状实践

  旨在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城市创新之路

  

  SHUSHANGWEI

  中国大城市发展创新经济研究——以江苏扬州为例

  这是一本研究创新经济的经济类图书。全书共分为8章,首先讲述了创新与创新经济,介绍了创新战略、创新学派和创新力评价等问题。接着研究了基于国际比较的大城市的创新经济发展,提出了大城市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融合进行弯道超车的战略定位。

  本研究通过剖析宏观和微观的基于双链融合的案例,结合扬州的现状实践,旨在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城市创新之路。

  最后,专著还基于扬州的科创名城建设,提出了我国大城市通过双链融合发展创新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本研究是创新性较强的研究,既有基本理论上的对创新的全面又简明扼要的介绍,又有较广阔的国际视野,还能深入到产业实际调研开展研究。

  本著作可以成为相关高级经济管理干部了解创新经济的较好的入门教材,社会意义明显。

  

  ·《中国大城市发展创新经济研究——以江苏扬州为例》

  已创建百度百科词条

  01

  作者简介

  

  陈广桂

  男,1971年生,江苏扬州人,博士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科技学院教授,农民日报社专家智库专家,江苏省333人才、江苏省高校学术带头人、扬州市著名经济学家,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论著6部。

  潘锦全

  男,1970年生,江苏射阳人,现任扬州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研究员,法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主持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10多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

  蒋丽

  女,1975年生,扬州职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区域发展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出版教材5部。

  02

  前言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2018年8月29日)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强调江苏必须“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江苏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目标,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紧跟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深挖科技资源潜力,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实力,着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确保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在江苏省委的布置下,南京提出了“建设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战略定位;苏州作为中国创新程度前五、江苏省创新指数最高的城市则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以“苏州工业园、苏州高新区为主载体”,以“人才、院所、项目、金融为支撑”打造科创新苏州。扬州则适时提出了建设“科创名城”计划。

  扬州提出建设“科创名城”并不是拍脑袋、赶时髦的决策。“科创名城”的建设在扬州还是有着很扎实的基础的。扬州自古就是一个很具有创新精神的城市,木雕玉器、绘画建筑等扬州的传统文化中无不闪烁着创新精神的光辉。早在2013年,扬州就成了全国57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2016年又被认定为首个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围绕着“科创名城”建设,扬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兴科创名城建设的工作意见》《关于加快“三大创新板块”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等十多个重要文件。从顶层设计上就很重视创新定位问题。

  借鉴了生态圈理论,扬州市在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一中心、三基地、四板块”产业生态圈,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融合应用与产业创新发展,实现优势互补、链条互补、资源互补。江苏省建筑工程集团第四个区域总部基地项目落户邗江区,将借助扬州市得天独厚的建筑业产业基础,依托绿地集团、江苏省建的研发优势,构建成为以智慧市政与绿色建造技术为代表的产业生态圈。而在涉及产业(产品)、创新(研发)的融合应用生态上,要想引导全市包括先进制造业和建筑业在内的产业圈,实现如生态平衡、生态循环一般的良性、系统发展,须回归生态圈内支撑自然运作规律的着力点——产业、创新及其链条,探索推进两者在理念和方式等内容上的契合。加快推动扬州市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是扬州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十四五”时期扬州市聚焦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机遇、城市竞争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对重塑全市产业发展新动能、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兴科创名城建设等具有战略意义。

  产业和创新往往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动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扬州市整体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3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八大产业集群,多项衡量科技投入力度、产出成果的数据指标(如R&D经费占GDP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保持着逐年增长的趋势,整体产业支撑力度和创新支持力度对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成为扬州建设“新型科创名城”征程上的主要动力。在“十四五”重要历史性窗口时期探索扬州市创新链和产业链如何在上中下游的关键环节深度融合,引导产业体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开启现代化新征程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写作中得到了扬州市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程兆君、王峰、徐飞、赵鼎先生等的大力帮助,纽约大学研究生陈云岳也提供了数据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陈广桂

  2021年1月8日于扬州

  03

  内容节选

  在中国国内各省份的区域创新力排名上,我们可以看2020年4月,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力评价报告2019》,《报告》显示,广东2019年度区域创新力再列全国第一,在5个一级指标中,广东有3个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分别是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北京、江苏、上海紧随其后。

  在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报告中,广东的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步伐明显快于其他9个省市,领先优势持续扩大:城市创新指数排行第1位,知识创新排行全国第3位,知识获取排行第3位,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及创新绩效均排行创新城市排行榜中的第1位。

  中国城市的创新状况

  城市,是不同要素的组合体。城市规模越大,聚集的人口越多,附带聚集的生产要素也就越多,体现出来的创新力也就不一样。所以,城市的差异必然导致创新力的差异。中国的城市创新首先体现在不同地域的创新能力上。

  2019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向社会公布《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在这本蓝皮书里,中国社科院公布了中国不同省份的创新力以及百万人口以上规模的不同城市的创新力。

  就各省的创新力来看,有以下排名,见表2-1。

  

  表2-1显示,在中国的地域创新力上面,广东排第一。广深大湾区直接对标香港的资金、人才,接受发达国家地区的辐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基础要比内地其他地方好得多,创新要素齐备,所以创新领先也是符合正常的感知的。

  北京的创新力能排在第二位,长期的首都地位使得北京可以吸引到来自全国的资金、人才,所以,也就会必然性地产生很多创新项目。创新的生产力效应能够得到最大程度、最快速度的释放。

  苏浙沪排在创新省份的三、四、五名是很正常的,谁先谁后也都能接受,三个省本来就差不多。统计表明,截至201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出产了两院院士498人,浙江出产了两院院士425人,上海人口基数小,但也有84人,这三者是全国智力出产大省。目前两院院士在上海工作的有182人(第二,在沪中国工程院院士有75人,占院士总人数的7.90%;在沪中国科学院院士已增至107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的13.38%),在江苏工作的院士有102人(第三,在苏中科院院士48人、在苏工程院院士54人),在浙江工作的院士56人(第五,在浙中科院院士32人、在浙工程院院士24人)。只不过,在苏浙沪工作的院士,浙江有点偏少,对浙江进一步提升创新力有点影响。

  在具体的城市创新力上面,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组成的“城市创新竞争力课题组”发布的蓝皮书建立了五个方面的综合指标:

  (1)创新产出竞争力;

  (2)创新环境竞争力;

  (3)创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4)创新投入竞争力;

  (5)创新基础竞争力。

  其中,(1)城市创新产出竞争力主要由专利授权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注册商标数、单位工业产值污染排放量等7个指标构成。

  (2)城市创新环境竞争力主要由千人因特网用户数、千人手机用户数、国家高新技术园区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高等院校数、电子政务发展指数等6个指标构成。

  (3)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主要由公共教育支出总额、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人均公共教育支出额、科技人员增长率、科技经费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个指标构成。

  (4)城市创新投入竞争力主要由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总额、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人均R&D经费支出、R&D人员、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等6个指标构成。

  (5)城市创新基础竞争力主要由GDP、人均GD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存款余额等6个指标构成。

  研究人员选取了我国274个城市,对各自综合创新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在第1到10位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广州、苏州、杭州、西安、宁波、武汉(见表2-2)。

  根据表2-2,在大城市中能进创新城市前十名的,大多是省会城市,仅仅苏州、深圳和宁波属于非省会城市。而到了前11—20名里面,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非省会大城市越来

  越多,有无锡、青岛、大连、常州、宁波、烟台6个非省会大城市进入其中。后面,非省会的大城市则越来越多。

  

  城市的创新程度一般来说决定着城市的吸引力,我们以人口净流入作为主指标,做了一个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2019年的吸引力指标,发现TOP10跟创新力高度吻合,如图2-2。

  

  ·图2-22019年城市人口吸引力排行TOP10

  TOP10之外,见下表。

  

  在表2-3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城市创新力排名还不错,但城市吸引力排名就弱得多了。比如扬州市,创新力排在全国第33位,而城市吸引力却排到了全国第74位,吸引力指数仅为1.134,略高于1,仅能实现人口的低速增长。

  这种情况说明,产业基础薄弱的创新投入,很难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大地方产业发展是当务之急,有助于创新落地。

  

  更多故事请关注

  《中国大城市发展创新经济研究——以江苏扬州为例》

  

  

  如果您有出书的梦想,如果您不知道如何出书,如果您感觉孤军奋战,需要专业的团队支持,那么您并不孤单。

  树上微出版从出书、排版、封面到发行、推广、宣传,为怀揣梦想的码字英雄们提供专业的文案与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