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逼孩子外向,是最大的残忍!

逼孩子外向,是最大的残忍!
2020年11月28日 08:00 新浪网 作者 中国网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课

  不知道你们是怎么“上课”的

  但发现

  不同的父母“上课”方式

  千奇百怪、各有千秋

  ☟☟☟

  近日

  一位“虎爸”教育儿子的神操作

  引起了网友的关注

  浙江金华火车站,巡视的民警发现了一名独自哭泣的9岁男孩小旭。

  经过询问得知,小旭的爸爸将他带到这里来后,转身就走了,任凭小旭无助地哭喊,从未单独出门的小旭,被吓得瑟瑟发抖,定在原地,泪流满面。

  民警在和小旭妈妈取得联系后,得知:这是爸爸为儿子精心安排的一场“练胆”之旅。

  原来,小旭性格内向,平时不爱与人交流,在学校也不合群。最近,还因为不服管教被老师批评了,爸爸急于改变这个情况,想到了把小旭独自“扔”在火车站、让他自己想办法回家的法子。一是想“惩罚”一下儿子,二是更想用这个方法逼迫孩子与他人交流,锻炼一下儿子。

  没想到,锻炼没成功,小旭被吓得反而更胆小了。

  对于这位“虎爸”的“雷霆教育”,不少网友都很愤怒,觉得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

  可是,还有网友在评论中表示支持“虎爸”,因为“孩子内向是病,得治!”

  你家有“内向娃”吗?

  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孩子的内向是缺点吗?

  内向的孩子大多数是什么样子?

  “胆小”、“怕生”、“不合群”。

  乍一听,似乎每一个都算是缺点。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中首次提出内向的概念,他说:

  内向者会受到内心的思考与感受的世界的吸引,外向者会被人与活动等外在生活所吸引;

  内向者专注于他们理解的周围事物的意义,外向者扎入事情本身;

  内向者通过独处充电,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时需要充电。

  通俗地讲,其实就是:内向是孩子的性格,不是孩子的缺陷。

  发展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凯根曾经测试了 462 位婴儿,并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追踪研究。

  研究结果惊奇地发现:在小孩四个月大的时候,就能预测出他的性格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在四个月时表现出手脚蜷缩、极度不安甚至大哭的小朋友,通常一到两岁时就会倾向于腼腆和内向,即使在他们长大到 18 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这是与生俱来的神经化学特质使得小孩子有那样的表现。

  孩子内向或外向,虽然后天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仍很难超越基因所划定的框架。

  因为,内向和外向都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征,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能定性的只有我们给这些性格贴上的标签。

  性格不同,但各有千秋

  美国社会学家弗洛姆说:“人们生来平等,但又生来个性各有千秋。”

  若是每人手上都有一张白纸,不同性格的人所描绘的图画也各有风格。

  湖北“学霸”唐楚玥打破了众人对学霸内向性格的印象,她活泼开朗,又多才多艺。

  与唐楚玥性格相反的另一个“学霸”王淇颖,却性格内向、低调,但她还酷爱旅游、运动,打破了人们对内向孩子的刻板印象。

  许多家长认为,外向象征着积极、勇敢、自信、有领导力;而内向却意味着被动、怯懦、自卑、不合群。因此,当察觉到孩子初显内向端倪时,千方百计要扭转这种性格。

  但诚如富尔曼诺夫所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两个人一样的;真是人跟人各异,石头跟石头不同。然而大家合在一起,就成了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群英谱。”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每天长跑和写作,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年。

  外人常以“自律”赞美他,但他却说,这不是自律的功劳,而是因为这两件事符合他的天性。

  常人看来枯燥、寂寞,他却能从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秩序。

  在人际交往中,外向的人呼朋唤友、开朗健谈。

  内向的人或许有些慢热,但他们也能从中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快乐和舒适。 

  内向并不代表离群索居、内心封闭。内向只是另一种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逼孩子外向,是最大的残忍

  纪录片《零零后》中的芭学园幼儿园里,有个叫一一的小朋友,她总是喜欢静静地一个人待着。

  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玩耍,身边的笑声、闹声似乎都与她无关。

  一一的特立独行很快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开始多次引导一一和别的小朋友玩。

  不满3岁的一一,却淡定的说:“ 我就喜欢一个人玩,我觉得一个人挺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当你看到这时,是不是也会担心,这个孩子怕不是自闭吧?她长大能不能融入社会?

  但13岁的一一,交出了我们意想不到的人生答卷。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小学到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一的社交面也越来越广,也交到了好朋友,甚至学习着奉献社会,到幼儿园当义工。

  而这一切成长的根源,都在于她母亲的接纳力:“我们觉得她这样蛮正常的。”

  有心理学家曾说:如果因为孩子内向,父母经常有意无意地纠正或者表示歉意,那么孩子就会自卑甚至因为痛恨自己的个性,引发心理障碍。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他们获取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

  内向的人需要通过独处来恢复能量,而外向的人需要通过社交来获取能量。

  所以,作为父母,不要绑架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

  对内向的孩子,父母要更懂他们的心

  性格内向或外向,只是孩子如何认识和融入世界的方式。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外向型孩子会更容易适应,而内向型孩子相对比较慢。

  所以,内向型孩子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爱和理解:

01

  学着接受孩子的独特

  樊登曾讲过儿子嘟嘟的事情。

  嘟嘟幼年时过生日,小朋友们到家里玩,孩子们把家里闹翻了天,而嘟嘟却一个人跑回房间里哭起来,原因是受不了小朋友们太吵闹。

  对于嘟嘟这样的孩子,很多家长会强拉着孩子去融入。而樊登却选择接受嘟嘟的内向。

  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才是父母与孩子最有温度的共情。

02

  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

  朱德庸在《朗读者》中回忆:自小因性格内向、成绩不好,常遭到同学的排挤,还曾因挂科被数次劝退。

  弱小又无反抗能力的他,便通过将经历画成漫画来治疗内心的不平。

  而发现他绘画天赋的父亲全力以赴支持他,当天赋被释放得淋漓尽致时,他也成就了他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宝石,只是内向孩子的宝石可能隐藏得更深,需要借助父母的“慧眼”才能发现。

03

  别将孩子推向孤僻的深渊

  很多家长将“内向”等同于“孤僻”。

  但其实,内向是孩子的正常性格,而孩子的“孤僻”往往是因为外界的伤害。

  当孩子试图向你敞开心扉时,你是否因为忙碌而忽视?当孩子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时,你是否因为担忧影响他的学习成绩而制止?当孩子向你讲述他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的分歧矛盾,你是否认为他小题大做?

  没有一个孩子生来就孤僻,生来就沉默寡言。

  孤僻的背后,是情感需求被忽视,是父母先残忍的伤害了孩子。

  于是他便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在外面筑起一道道高墙,把父母隔离在外,拒绝再次受到伤害。

  孩子的成长环境应是各不相同的,就像园丁种植花草一样,不同种类的植物有不同的种植环境,有的草喜荫,有的花向阳;只有在适合生长的环境里面,才能展现出它最优美的姿态。 

  孩子的性格也如此。天性使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作为父母,尊重和接受孩子,才能成为他们前行中最强的助力。

  (来源于学生安全教育平台、豆芽妈妈、儿童心理课堂)

  河南省教育厅 | 转载

  实习生 孙有勤 | 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