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国际联合北极考察队已完成浮标阵列的构建

国际联合北极考察队已完成浮标阵列的构建
2019年10月16日 09:32 新浪网 作者 中国网

  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计划(MOSAiC)从前方传来好消息,经过连续多天紧张的工作,截至10月11日,国际联合考察队已完成MOSAiC浮标阵列的构建。考察队共在60块浮冰上布放了约100套无人值守观测装备,中方布放了34套,成为除德国和美国外,浮标阵列构建的最大贡献国。这是10月13日,本报记者从MOSAiC中方现场协调人雷瑞波处获悉到的消息。 

  雷瑞波告诉记者,自9月20日“极星”号和“费德罗夫院士”号两艘破冰船从挪威起航后,9月25日,两船到达拉普捷夫北部的海冰边缘区;9月28日,进入密集冰区。随即,两船及其搭载的直升机开始分头寻找适合作为主冰站的浮冰。至10月1日,“极星”号破冰船正式确定主冰站位置位于北纬85度,东经134度,北冰洋穿极流的上游区域。10月4日,考察队开展了第一个冰站的作业,10月11日,完成了MOSAiC浮标阵列的构建。同时,作业区进入极夜。

  国际联合北极考察队已完成浮标阵列的构建

  我国科考队员国庆节合影

  国际联合北极考察队已完成浮标阵列的构建

  国际联合北极考察队已完成浮标阵列的构建

  国际联合北极考察队已完成浮标阵列的构建

  寻冰偶遇北极熊

  布放过程中,考察队员克服了白天可作业时间短、气温低、浮冰厚度不足、能见度低、任务重等困难,共布设了3个L级冰站,8个M级冰站以及42个P级冰站。在沿途以及浮标阵列中一共布放了50个海冰漂移浮标、22个不同型号的海冰物质平衡浮标,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分别提供了其中的17个和14个浮标,分别占布放数的34%和64%。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海—冰—气无人冰站观测系统”是所有海冰物质平衡浮标中观测要素最齐备的浮标。在海冰动力学过程和热力学过程观测中,中方作出了突出贡献。

  除了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布放的海冰浮标外,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和第二海洋研究所共计布放各类型海洋剖面浮标7套。在整个MOSAiC浮标阵列中,考察队一共在60块浮冰上布放了约100套无人值守观测装备,其中中方共计布放了34套,约占30%,是除德国和美国外,浮标阵列构建的最大贡献国。

  据了解,10月3日,“极星”号和“费德洛夫院士”号两船完成了物资和人员交换,“费德洛夫院士”号完成了向“极星”号加油的工作,以备冬天越冬用。

  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计划MOSAiC是至今规模最庞大,参与国家和研究所最多的北极考察航次。为了致敬125年前的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和Fram号木制帆船穿极漂流的壮举,以及研究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北冰洋地区的气候和海冰变化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德国AWI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牵头,全球17个国家参与的MOSAiC航次2019年9月20日正式开始,从挪威特隆姆瑟港出发。MOSAiC第一航段的工作主要由德国AWI研究所的“极星”号破冰船和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的“费德洛夫院士”号破冰船共同完成。

  MOSAiC浮标阵列直径约为80公里,其中L级冰站通过“费德洛夫院士”号靠泊到浮冰上开展,考察队每个月会对冰上布放设备维护一次,重要的设备都布放L冰站上;M级冰站主要通过直升机支持开展,设备相对少些;P级冰站只会布放海冰漂移浮标。

  MOSAiC浮标阵列是主冰站有人值守观测体系的重要延伸,能把单个浮冰的观测结果拓展到百公里尺度,与卫星遥感和气候模式网格尺度相衔接,观测结果服务于提高北极地区气候和海冰预测预报能力。

  与此同时,依托“极星”号,考察队也基本完成了主冰站的构建,规划了雪地摩托行车路线,搭建了冰站电网,布设了气象观测点、海洋观测点、生态观测区、水下机器人观测区、无人机观测区以及冰雪样品采样区等,服务于北极大气科学、海冰物理、物理海洋、海洋生态以及大气—海洋地球化学循环等学科方向的研究。

  我国共计有12名科考队员参加了MOSAiC第一航段的工作,分别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和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是除德国以外,参与单位最多的国家。中方的12名科学家都参加了MOSAiC浮标阵列的构建。10月15日,中方的5名队员会转移到“极星”号上,继续开展第一航段的越冬观测和剩余浮标布放等任务,另外7名队员会随着“费德洛夫院士”号回到挪威特隆姆瑟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北极海冰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