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放在哪里,都是一块玉——说苏文山 | 情系西海固教育

放在哪里,都是一块玉——说苏文山 | 情系西海固教育
2020年04月02日 14:31 新浪网 作者 中国网

  来源:中国网

  “情系西海固教育”

  编者按:办教育难,贫困地区办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地处黄土高原的宁夏西海固,是国家级特困地区之一,却有这么一群教育人,几十年如一日,甘守三尺讲台,只为给孩子们播种希望。侯开川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从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固原师范退休后,老先生又不辞辛苦,辗转山路百余公里,专程去采写他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在西海固任教的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跳动着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细细读来令人感动。中国网教育频道特选编其中的几篇文章与读者分享,也藉此向扎根贫困地区,为教育事业无私付出的老师们致敬!

  放在哪里,都是一块玉!

  ——说苏文山

  题记:固原师范1978级三·六班田彦宝、杨强鑫等同学为纪念入校40周年,发起拍摄六班同学献身山乡教育的专题视频。作者作为曾经的班主任,欣然承担了案头文字的任务。为此,参与采访了部分同学,苏文山即其中的一位。

  除1978年至1981年在固原师范读书的这三年,其余时间里,苏文山没有离开过西吉兴平。2018年教师节,是他在岗的最后一个教师节,42天后,他就要正式退休了。正逢周一,这晚站在学校他那间面西的斗室前,环顾熟悉的校园,嗅着校园特有的气息,一丝难舍竟冲撞心头,扩大升腾起来。他不由拿起笔,用自己熟悉的四言诗体,来安抚自己的心:

  九月十日,立节褒奖。春夏秋冬,寒来暑往。

  迎新送旧,无数儿郎;青春不再,两鬓染霜。

  花甲将至,安心守岗。静待退休,天伦以享。

  携妻怡孙,笑看夕阳。回首可堪,心平气畅。

  可是,文山并没有能够按时“携妻怡孙”“天伦以享”,他一直在上班,只不过退休手续已经办过。据我所知,他的小儿子正在上高中,按理是应该赶紧回家的,为何滞留了下来?只因校长一句话:“苏老师,帮帮忙!”原来承担全校营养餐管理工作的合适人选一时难以选出。我想,苏文山大概又用一首四言诗——不过是藏在心底的——安慰了自己,然后决定:帮就帮帮吧。于是,留了下来,继续做着这学期的工作。

  40年前,苏文山怀揣四元人民币出远门赴固原师范报到,买完车票,仅剩两元。讲秩序爱整洁、坚持阅读报纸、作文上乘,这是苏文山留给我最深的三点印象。毕业后虽35年未见面,但我不止一次地想象,苏文山器局开阔,应当是个做大事的人。

  2016年3月,银川、固原、海原三地部分同学专程看望西吉同学,在县城相聚后,下午又到兴平文山家。文山家的四合院坐落在兴平梁,虽小但十分整洁。后院靠土崖留有两孔旧窑洞,这是他与王海芝成家的地方,立于此,不禁为学生过往的艰苦而感叹。当年每逢暴雨,文山都悬着一颗心,生恐鼠洞进水毁窑伤人。这次交流,让我知道了三十多年来文山的大致经历。近两年,更知晓了他的一些详情,故而常常私下做换位思考:我若承受文山曾经的压力,又会如何?——25年前,文山遭殇子之痛,不到半岁的儿子患病,出于对计划生育政策高压的躲避,竟没敢把孩子抱到医院,硬是耽误了!接踵而来的是政策处罚与下面自造的歧视性处罚。其间又有学区主任用岗位考核不合格的人取代他校长职务的倒行逆施。在农村基层遭遇这些挫折,无处躲避,只有默默忍受。

  若不问经历,只看苏文山这个人,他像是被这样重大挫折碾压过的人吗?别的不说,你就看他:任何时候都是衬衣雪白,容装整洁,人民教师的“面子”总在;谈吐不俗,从教育到民生,从西海固到国际,都在点子上,人民教师的“里子”十足。所以说,文山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做大事的人都是能开创局面的人。文山即此。

  1981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兴平杨岔小学任教。那时,正值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大多数人迫于生计,不愿让孩子上学,有上学的也被叫回去帮大人种地放羊。杨岔小学在校生只有三年级14名学生,二年级断层,一年级新报名的不到10人。面对这种情况,校长与其他三名教师商定,上门动员适龄儿童入学。全村有6个生产队,苏文山主动承担了两个队的动员任务。先从亲戚家动员,再叫上队长领着挨家挨户上门动员。苦口婆心地宣传动员了好几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光他一人就动员来了20多名儿童,占学校新生总数40人的多一半。

  开学后,他带三年级语文课兼班主任,还带全校的美术课。第二年春天,数学老师被抽调去搞人口普查,他又毫不犹豫地接过了数学老师的所有课程。他甚至还教会了全校学生第六套儿童广播体操,他的同班同学都知道,苏文山在校时唯一补考过的就是体育课,想不到现在竟然给学生教起了广播体操。原来,他硬是看着挂图自学学会的,然后再去教学生。

  当教师的第一年,苏文山就创造了好成绩。当时像杨岔这样的村小,其“毕业班”就是三年级。1982年兴平乡兴平小学民族班招收44人,其中仅杨岔小学就考进去了12人,而杨岔的“毕业班”总共才14名学生。家长和村民们听到这个录取结果后都高兴极了,对苏文山他们几个教师赞美有加,杨岔人拿此事在外村人面前很是炫耀了一阵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件事也为后面适龄儿童积极上学打开了局面,这正是苏文山所盼望的效果。

  此刻的苏文山,又打开心爱的笔记本,翻看着毕业时老师同学的临别赠言,似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1986年,苏文山赋四言诗庆教师节,从中可读到杨岔从教四年的情景:

  烂泥河畔,娃娃之王。三尺讲台,一堵黑墙。

  学生无几,教室空荡。土地承包,娃娃放羊。

  几名教师,分包村庄。上门动员,先找家长。

  苦口婆心,耐心劝讲。学生返校,老师繁忙。

  听说读写,书声琅琅。加减乘除,细解慢讲。

  史地思品,系数全上;音体美劳,皆可欣赏。

  a、o起步,兼学别样;《鲁班学艺》,小学收场。

  文山和杨岔村以及邻居堡湾村的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一九八四年冬他结婚的时候,几十个村民前来贺喜,每人随礼两元,也许笔者这样写俗了些,可是我知道那时固原师范教师之间随礼也不过如此,足见村民对苏老师的看重。大队干部和清真寺的学董乡老本来还准备给他送匾呢,他实在不愿张扬,就婉拒了,还惹得这些人不高兴了一阵子。连兴平乡街道上的“有钱人”都惊讶起来:哎呀呀,苏文山的活势怪道好得很么!若是对照当下家长与教师的关系仔细品味,当年山里的此情此景还真令人动容呢。

  大概苏文山命中注定:每逢该有“进步”的好事了,总是旁出斜枝,横遭一棍。

  1985年秋季开学前,学区人事调动会决定调他到兴平学校担任高年级语文任课教师,只因教育局将两个新分配毕业生硬压到该校,编制指标被挤占,苏老师只好拐了个弯到另一个村小“雪藏”了一年。第二年才调入兴平学校担任五年级语文任课教师兼班主任。

  兴平学校的五年级是从全乡范围内筛选上来的金字塔顶的“大学生”,全班42人,最大的17岁,最小的12岁,女生只有4名,其余大都是十四、五的男生。上惯了村小低年级的课,一下子面对这些“大学生”,第一节课还真有点紧张!好在苏文山向来是有准备之人,很快便掌控了课堂,不过一周便熟识了全班学生,不但能随口叫出他们的名字,还掌握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差异。

  这是五年制最后一届毕业班,文山下决心在一年内把他们教好,自此他便住在学校执教办公。首先是加倍认真备课,做到凡课堂上涉及的知识,自己先了然于胸。其次是针对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随时做查漏补缺的功课。再次是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任何问题,务求学懂弄通,务求教学实效。为了引导学生上好视为畏途的作文课,他或是亲自写“下水”作文,给学生提供同步示范样本;或是写头、空腹、留尾,启发学生续写;或是让学生一篇起步,自由写作,写多少他批改多少,随写随改。其中特别注意给学生教思路、教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大增,畏难心理一扫而空,写作能力快速提高。

  那时的兴平学校包含初中和小学两个部分,全校十几个班,除了音乐课外,几乎没有歌声,校园气氛沉寂。他让五年级学生课间和放学时齐唱歌曲,一下子带动了全校,校园里歌声起伏,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家交口称赞五年级这个头带得好。

  他又一次打开了局面!这就是苏文山——放在哪里都是一块玉,给学生带来的总是温润和吉祥。

  此前兴平学校的小升初,只求有学生升到西吉回中,从而打破“0”的记录就行。可是在苏文山与数学王老师的通力合作下,他的五年级不仅在1987年统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在西吉回中民族班的招生考试中,有7名学生被录取。这个成绩自然轰动了整个兴平。在庆祝第三个教师节及表彰大会上,文山荣获乡党委乡政府授予的优秀班主任奖,这面镜框至今还挂在他家老屋的墙上,只是字迹斑驳看不大清了。

  从此,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时间里,苏文山就一直循环带四、五、六年级的语文课,并兼历史、地理,考核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其间他还兼任过学校小学部语文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开展教研活动,负责考试命题。兴平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文山功不可没。

  另外,文山还先后兼任过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中学团支部书记。在他主持下,兴平中学团支部先后发展新团员一百多人。那时村队团的工作比较涣散,而兴平学校团支部一下子撑起了全乡共青团工作的大半个蓝天。苏老师和两任乡团委书记也成了好朋友。至今他 手头还存有当年团支部工作的一些记载。

  苏文山还担任过学区教研员。中、小学分家后,又担任了兴平小学第二任校长。

  他当校长的初衷就是一心一意为孩子们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与他搭档的教务主任是师范同届学友马忠海,又选了九一届师范速成班的鲜志成担任了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尽管当时学校基础条件很差,房顶天窗洞开,地面坑坑洼洼,操场尘土飞扬,桌凳残缺不全……但苏文山从抓教学质量做起,定期不定期地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寻找差距,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积极性,展开竞赛性教学,进而鼓励学生比学赶帮超,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学区年末的统考中,80%的获奖教师出自兴平小学。

  那年五一过后,兴平小学搞了一次六·一儿童节大型庆祝活动,每班最少选报五个节目,经预演选拔了十余个优秀节目,鲜老师还训练出一支秧歌队。经过大家齐心协力近一月的辛勤努力,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他们一改以前只在校园内搞活动的方式,逢集这天把队伍拉到兴平街道上去亮相。师生近五百人的游行队伍以秧歌队为前导,由马忠海老师统一指挥。马老师声若洪钟,气贯长虹,同学们的歌声口号声响彻云霄,充分展示了兴平小学师生崭新的面貌。游行后的文艺演出,更是精彩纷呈。整个庆祝活动在这个回族聚居的山乡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浪潮,这在兴平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景象。群众高兴,师生振奋,由此带来的好学上进的气氛一直保持到期末。

  正当苏文山为兴平小学开创着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时,又一根棍子横空打来,他的校长职务被学区主任无故撤换。可笑的是替换他职务的人,竟然是一个考核不合格的村小校长。这位新校长到任后命令老师们到教务主任那里用点“• ”的形式签到,遭到全体教师的拒绝。接下来,尽管好多外援项目使学校校舍得以重建,硬件设施大为改善,但兴平小学的教学质量却从此一蹶不振。80%教师获奖的事再没有出现,大家仅以统考中不被处罚而自安。

  工作陡生波折,个人遭遇坎坷,这一阶段的文山陷入困顿之中。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换了新校长,学区换了新主任,苏文山也走出了人生低谷。

  2000年兴平小学被确定为普初验收定点学校,负责学校所在地兴平村0—18周岁人口资料和7—15周岁在校学生总表及十几种表册档案的建设,校长决定把搜集整理档案资料和建立正式档案的工作交由苏文山负责。这个摸底调查的实际工作难度非常大,因为怕受计划生育政策牵连,大家都不愿意如实上报家里小孩的详情。苏文山就反复解释,说明这是学校内部资料,和计划生育政策不挂钩,进而打消他们的顾虑。经过艰苦的调查,他们收集来的底数准确率在96%以上。经过近两个月夜以继日的辛勤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建档任务。学校顺利通过县、市、自治区三级验收,苏文山也在总结大会上受到乡党委乡政府的表彰奖励。

  此后,他又相继担任过学校教务主任和会计工作,校长本安排他只带低年级课程,不再兼班主任,殊不知缺少教师是兴平学区几十年来的老大难问题。结果,四年内他还是连续兼任了三届一年级班主任。其中一届班级规模竟达95人,带好这个班真不容易,几乎让他这位老教师熬白了头。就这样,从一年级的“a、o、e”到六年级的《鲁班学艺》,小学各年级语文教材和教学,文山历练得熟而又熟了。

  按说苏老师此时就这样走下去,完全可以享受一下驾轻就熟的潇洒,可是命中注定他就是个不断承担开辟新局面重任的人。这不,2012年,国家要对西部省区农村学校学生实施营养午餐计划,学校选来选去还是决定由苏文山具体承担这项工作。这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仅举建立食材配比规范为例:为了用好国家投入的这笔钱,使之有效、公开、透明,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食材配比用量规范。为此,苏文山不间断地记录食材天使用数量标准,做了大量统计工作,并同炊事员仔细商榷,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并科学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食材天使用数量标准上报学区,学区主任再和具体分管的校长们一道反复审核,确定下来后让各学校执行。后来这个标准成了西吉县制定各校营养午餐食材基本标准的重要参考。

  文山真是一块玉,在哪个岗位都会让人放心。有一次,他熬了几乎两个通宵,做出了两个月的结算表,满以为很成功,正准备打印。慎重起见,又仔细核对了一遍,结果发现其中一个月把味精的单价误作数量分配到各周了,导致总数出错。好在各种表册和票据还没有装订,就又耐下心来重新计算统计,直到正确为止。这项工作他管了六年,六年中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也难怪校长挽留他。像文山这样富有创造力,不管是领导一所学校还是教学一个班级,是负责一项工作还是分管一个部门,都能够打开局面取得成绩而又自律甚严的人,真的不好找。

  平淡茶饭轻名利,宁静心态以致远。

  上面这句联语,是苏文山办完退休手续后书以明志的话,这句话不但总结了自己的过往,还抒发了退休后的追求。首字嵌进了儿子的名字:苏国平、苏国宁。哦,他是在退休的特殊时刻,对孩子寄以殷切的期望。

  说到孩子,就不能不说说文山的妻子王海芝。

  我同王海芝一共见过四次面,两次在兴平老家,一次在西吉县城新家,还有一次是宁大买老师开车拉她和文山游览银川滨河新区,我陪同。海芝寡言,心静如水,做事到位。她的家,不管是那座小四合院,还是那套新楼房,都井井有条,一尘不染。作为七个孩子的母亲,苦与累是可想而知的,但她带给人的,却总是祥和、安静。她虽只上过几天学,但见识不俗,与文山一样,是一位内心强大的人。他们的子女一如父母,都很踏实、沉稳。

  谁说文山没有做大事,他一次次开创的令人难忘的局面,难道不是学校和学生的大事?

  文山如玉,这块玉,是山乡教育的稳固基石;

  文山如玉,这块玉,泽及后人。

  2018年12月16日定稿,2020年1月29日校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西海兴平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