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民族精神之本,铸校园文化之魂——以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固民族精神之本,铸校园文化之魂——以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2020年05月15日 11:06 新浪网 作者 中国网

  来源:校长派

固民族精神之本,铸校园文化之魂——以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于丙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这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以下简称“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区教育和体育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作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融入全区学生的血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民族精神的根本,铸造校园文化的灵魂,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强了德育工作实效。

  不忘本来,植根传统文化于课堂沃土

  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把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着力点,千方百计为学校引进“非遗”等传统文化项目,建立涵盖学前、小学、中学三个阶段的校本课程体系,让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课堂沃土,实现传承有“序”、有“人”、有“本”。

  一是传承有“序”。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体卫艺教研室成立了“非遗”志愿者小组,通过多方联络、奔走,调研东昌府区的非遗资源,在东昌府区文广新局等部门的帮助下,与非遗传承人见面接头,最终确定了将剪纸、澄泥、木版年画、面塑、葫芦雕刻、八角鼓和梅花桩拳等10余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项目引进水城小学,郭太星、梁颖、徐秀贞等10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该校授课30余次,培训教师和学生万余人次,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韵味,接触传统手工艺的精妙。该校每一位美术教师都走上了非遗学习的道路,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到聊城大学剪纸协会向市级传承人梁颖学习剪纸,在课余时间多次走进木版年画博物馆、牛筋腰带编织传习地,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专业技能,面向学生进行二级传承。2016年,“东昌府区非遗教育传习基地”在东昌府区水城小学正式挂牌。目前,水城小学已经成为山东省面积最大、项目最多的“非遗”教育传习基地。

  二是传承有“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书法教师队伍,是落实传承传统文化项目工作的重要保证。聊城市第二实验小学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及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学校为教师选备学习资料与练习场所,举办讲座,组织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举行现场会,举办作品展览,积极组织参加各级比赛等,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和技能。聊城六中开展了“根植聊城文化,传统技艺进校园”主题活动,进一步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将书法、陶艺、剪纸、跳绳等传承项目有机融入学校课程,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利用非遗——齐鲁文化之星、首届聊城市民间文艺杰出传承人、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颖,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东昌书画协会副主席李霖,聊城市黑陶文化研究院院长王玺道的优势资源,大力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创建特色文化校园,让地方经典文化在学校发扬光大,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内涵。

  三是传承有“本”。东昌府区各学校立足实际,编写了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为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上的基础性作用,普及非遗知识,水城小学编撰了《东昌葫芦》《东昌剪纸》(上下两册)、《东昌澄泥》(上下两册)三套校本教材,丰富了非遗课程资源。传统文化校本教材,让课堂教学有本可依,促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一校一品”,绚丽多姿。自2014年3月起,聊城市第二实验小学1-6年级每周均安排了一节书法课、泥塑课、剪纸课、足球课、国际象棋课,每天中午二十分钟的练字,并保证课外相应项目的学习时间。三年级以上年级开设了毛笔书法课即国画课,作为艺术课进行教学。学校将国学、书法、经典诵读、泥塑、剪纸、国画、足球、国学大讲堂等课程纳入课程计划,在各年级中全面铺开,同时开设了书法、剪纸、梅花拳、民族舞蹈、国际象棋、葫芦丝、泥塑、剪纸、国画、足球等34门兴趣课程。东昌中学开设了剪纸、面塑、泥塑、陶艺、糖画、东昌木板年画、绳编、铝编、梅花拳、中国画、禅绕画、戏曲、茶道、葫芦雕刻、山东快书、刺绣、中国舞蹈、太极拳、健身气功、山东快书等20门非遗课程。水城小学面向三、四、五年级学生开设了东昌葫芦、东昌剪纸、东昌澄泥三门校本课程,以及梅花桩拳、八角鼓、木板年画、东昌面塑等多门非遗微课程。

固民族精神之本,铸校园文化之魂——以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东昌中学非遗作品展示

  四是传承有“法”。东昌府区梁水镇中心小学采用“一看、二画、三剪刻、四修改、五设计、六评”的六步一环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剪纸的能力:一看——看范作。学生的知觉常表现得较笼统,不易发现的特征和事物间的联系。因此应指导学生比较同类事物的不同表达方法,了解一般的表现手法。二画——画范作。学生在了解了一般表现方法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范作进行描绘,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剪纸的表现方法。三剪刻——剪刻范作。在画好范作的基础上,尝试对范作进行剪刻。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及时矫正学生的用刀的方法。四修改——修改范作。请学生就范作的剪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并请大家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范作进行修改。五设计——设计作品。在掌握范作的基础上,尝试对范作进行新的设计。六评——评作品。评作品是整个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剪纸指导的延续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自评、互评、点评,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

  立足现实,实现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通过“非遗”拓展校园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血脉,通过文化浸润、文化引领和文化实践,活化精神财富并使之与校园现实发展相融相通,激活文化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从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是文化浸润。聊城市第二实验小学校园文化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包括儒家思想、中国文学、中国书法、中国国画、中国丝绸、中国瓷器、中国戏曲、中国音乐、中国医学、中国武术等,使师生时时徜徉在灿烂的中华文化长河之中。让走廊变艺术殿堂。把师生们的书法、绘画作品、兴趣班学生的手工制作精品,展示在各个楼层走廊墙壁上,随时更新,教学楼各层楼顶悬挂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的经典名句。学生每天行走其间,观赏自己的书画作品,开阔眼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情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是文化引领。区教育和体育局开展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在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开设“国情、地情、校情系列讲座”;选择爱国、励志、诚信、礼仪等多方面素材,学习名人典故,使学生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小手拉大手”“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将精神文明带回家,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家长,做文明礼仪的倡导者、践行者和示范者;创建红色育人品牌——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宣传“红色”精神,各学校广泛开展红色乡土教材、红色书籍进校园,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故事进课堂活动,积极营造“红色”育人氛围,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校园”,助力学生从红色精神资源中汲取积极的人生素养,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家国情怀,增强学生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东昌中学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和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以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文化为主线,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为重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埋下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思想的种子。

  三是文化实践。区教育和体育局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增进其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为契机,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祖国”“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聊城六中通过合作交流、课程活动和系列教育专题传承“非遗”的研究等多种形式,并与特色学校创建融合,组织学生依次前往聊城名胜古迹研学,深刻领会聊城古城文化的质朴、运河文化的灵秀、状元文化的深邃、抗战文化的坚毅,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木板年画、葫芦雕刻、陶艺制作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结合研学后写读后感、分班级及年级做专题报告等形式,让学生放飞自我,得到美的熏陶。

固民族精神之本,铸校园文化之魂——以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聊城六中学生学习制作木版年画

  开辟未来,促进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鼓励学校、教师和教科研专业人员加强理论和实践创新,依托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总结、提升、交流与推广,在强化学校传承研究和阐释的基础上,将复杂、多样化、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常态化,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促进下一代对民族文化精华的创造性继承。

  一是特色引领。在“非遗”文化传承开发伊始,东昌府区中小学便极为重视特色活动的开展,主动承办演唱活动,举行教学研讨课,申报课题研究,举办作品汇报展,邀请民间艺人专家来校做示范、办讲座,配合政府部门开展“非遗“宣传活动,参与社区活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等,最大化地让广大师生了解到更多的“非遗”知识,领略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妙与精彩。

  二是加强整合。进一步加强我区剪纸、书法、梅花拳等非遗文化项目的整合,加强非遗文化项目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邀请民间艺人、专家到学校做示范、办讲座,配合政府部门开展“非遗”宣传活动,组织参与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学校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为教师的专业提升创造良好条件。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观察、学习、访问、体验等,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和实践进行整合,激发和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参与热情,让非遗文化在校园和家庭中落地生根。

  三是展示促进。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走”起来。精心开展非遗文化系列展示活动,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聊城六中组织编制了校本教材《运河古都文化传承》,组织学生参与了“根植聊城文化弘扬繁森精神”文化节暨“运河古都文化传承”研学旅行,促进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全面提高。邀请本地非遗文化传承人进校传播技艺,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和内涵。该校学生成晓佳荣获山东省中小学艺术展演中学组三等奖,辛一乐、石义博、张昊晨、成晓佳、吕冰等16人荣获东昌府区中小学书法比赛中学组一等奖。水城小学先后组织了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进校园等活动。聊城市及东昌府区文化、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多次到基地组织研讨、座谈活动,台湾的教育专家林美妤女士还给水城小学搭建了鲁台小学牵手友好学校,与台湾的小朋友通过视频交流手工制作,并捐赠了部分书籍;曲阜师范大学的扈瓐教授专程到基地指导东昌葫芦传习工作。在第十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该校举办了首届国际澄浆玉泥画葫芦艺术节,受到了美、韩、澳大利亚等各国留学生的喜爱;2018年,联合东昌府区文广新局举办了“2018东昌府区非遗进校园启动仪式”,学生作品展示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赞扬。同年,该校的澄泥工作坊在山东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三等奖。

固民族精神之本,铸校园文化之魂——以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水城小学学生学习澄泥制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立足新时代,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创新者”,承担起培“根”铸“魂”的光荣使命,不忘本来,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更好创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书法剪纸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