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原创有内涵 潮州非常“潮”

原创有内涵 潮州非常“潮”
2020年10月21日 10:48 新浪网 作者 中国网
创作中的金子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家源 摄
潮绣作品《梅凤图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俊杰 摄

  编者按:

  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广州,岭南文化中心,正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潮绣与粤绣,潮剧与粤剧,潮州木雕与广州木雕,潮州美食与“食在广州”……一张张文化名片,一道道文化风景,一次次“牵手”互动,展现着岭南文化的蓬勃活力。

  今天,我们观察岭南文化中的潮州流韵,以“从永庆坊到牌坊街”为脉络,展现广东牢记嘱托、担当作为,持续焕发岭南文化新魅力的鲜活实践。

  潮州木雕

  10月12日,在广济楼,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金子松称,他将传承好潮州木雕这项非遗技艺,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潮州木雕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木雕流派之一,尤以镂通雕技艺在中国木雕艺术中凸显其独特的地方艺术特色。作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金子松从艺至今已有48年。

  40多年的刀耕不辍,让金子松练就了一手娴熟的木雕制作技巧。无论是沉雕、浮雕,还是通雕、圆雕,他无一不精通。不仅在潮州,就连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陈家祠等地,也都留下了金子松精心雕琢不计其数的木雕作品。

  如今,当你走进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还能一睹金子松双面通雕屏风作品《八仙贺寿》的风采。2015年,他受邀为当时即将开馆的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创作一幅挂屏木雕作品。

  在金子松传统木雕工作室里,几名年轻人正在敲敲打打,以刀为笔,勤练雕工。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潮州木雕,金子松还亲自走进高校授课,并多次外出参展,扩大潮州木雕的影响力。令他欣喜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木雕感兴趣,愿沉下心来学习和研究木雕。(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

  潮州木雕

  绽放“岭南之窗”

  造型庄重华丽的神龛、灵巧通透的馔盒、纹饰寓意丰富的围屏……步入广州塔二层展厅,一批金光闪闪的潮州金漆木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停留。它们是正在广州塔展出的“礼乐人间——广东木雕艺术精品展”中熠熠生辉的作品,成为“岭南之窗”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刀万凿雕出来,一处不顺付东流”。一块整木,需要经过选材、开坯、雕刻、打磨、髹漆贴金等多个步骤,才能成就一个精巧绝伦的潮州木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传播教育部主任薛燕表示:“潮州木雕的创制过程,体现着木雕艺人们的匠心独运,稍有一步出现纰漏,作品就可能功亏一篑。”

  据介绍,潮州木雕雕刻技法有浮雕、圆雕、通雕等多种工艺,其中,最大特点在于“镂通雕”。薛燕表示,这是潮州木雕跟国内其他几大木雕体系的区别所在。值得一提的是,潮州木雕上雕刻的粤剧、潮剧故事题材非常丰富,成为一种记录岭南习俗与文化的物质载体。

  薛燕表示,一方面,潮州木雕与中原传统文化具有血缘宗亲关系;另一方面,它又深刻体现了岭南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的内容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它以深厚笃定的宗族功用和教化民心的戏曲典故、怡养民情的花鸟虫鱼祥瑞题材,承载着绵长悠远的中国礼乐风景。

  同时薛燕也表示,潮州木雕随着广东侨胞的足迹,传播遍及东南亚国家,寄托了海丝之路上华人圈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凝聚,并以浓郁的中国艺术风情,在欧美国家引起广泛的收藏、关注与模仿,体现了岭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播力。(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潮剧

  在交流互鉴中传承发展

  潮剧又名潮调、潮州戏、潮音戏、白字戏,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已经有500多年历史,是连接海内外几千万潮汕人的精神纽带,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86岁的国家一级演员姚璇秋是潮剧代表性传承人。在姚璇秋看来,近年来,国家很关心和支持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潮剧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更是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在民间,潮乐社蔚然成风,团结了潮乐界的一批能人高手,传播潮乐文化,弘扬潮汕文化。”姚璇秋说。传统剧目通过新媒体手段被更好地传播和发掘。“我们曾经很担心古老的潮剧会受到互联网时代的强烈冲击,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潮剧的《扫窗会》《苏六娘》等传统剧目以及《江姐》等新编剧目都得到了更好地传播。潮剧近年来也创排了很多剧目,在人才培养方面,有3位潮剧演员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上世纪50年代,潮剧《扫窗会》进京演出,让京剧大师梅兰芳刮目相看,梅兰芳在肯定古老潮剧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于是,学习其它剧种的长处,成了姚璇秋这一代潮剧人的自觉行动。潮剧、粤剧位列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也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

  潮剧、粤剧分别代表了两大民系、两种文化,一个是潮汕民系,一个是广府民系;一个是潮汕文化,一个是广府文化。两个剧种都是岭南文化的瑰宝。每一届广东省艺术节,潮剧都来参加和交流。潮剧中的《张春郎削发》《辞郎洲》等代表剧目被移植改编成了粤剧,而发生在广州的一些题材也被创作改编成潮剧。

  粤剧大师红线女生前曾与姚璇秋多次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广东的地方剧种,如今三年举办一届的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就是两位名家确定下来的。“搭建交流的平台,通过大赛发现新人,不只是潮剧和粤剧,而是所有的广东地方剧种,都是在交流互鉴中传承发展。”

  姚璇秋今年86岁了,仍然一直在为潮剧的传承发展做贡献。退而不休的她如今住在广州,但是经常会回广东潮剧院指导排练。疫情期间,她还通过电话、视频对潮剧的年轻一代进行指导。

  李莉2001年拜姚璇秋为师,当年就学了潮剧舞台上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被称为潮剧“三块宝石”之一的《扫窗会》。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李莉深深感受到了老前辈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潮剧人一定要将潮剧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潮剧的观众基础好,潮剧的发展也很好。“在‘戏亭印象’之小公园有约和老妈宫戏台有约演出活动经常上演潮剧,尤其是在文化地标戏亭小公园,每个周六上演潮剧时,都引发戏迷的狂热追捧。”李莉说。

  潮剧和粤剧也一直在交流,在前几年的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巡演活动中,粤剧名家丁凡、蒋文端都曾去汕头演出。同属岭南文化,相信两个剧种在不断地互相学习和借鉴中,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素芹)

  潮绣

  潮绣传承薪火相传

  潮绣,粤绣的一大主要支流,历史悠久。潮绣民间装饰风格浓厚,用绣、钉、垫、贴、拼、缀等技法,辅以绣线颜色深浅的变化,使作品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图案秀丽,色彩瑰丽。潮绣经历世代潮人的传承和发展,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康惠芳:潮绣发展要“两条腿走路”

  从事刺绣工艺近60年,康惠芳技艺精湛。绣品细致、针法活泼,多幅作品影响广泛。她创新了“立体双面垫高绣法”,填补了潮绣针法技艺空白,并成功研制“双面头发绣”。

  为了潮绣的传承,康惠芳从艺至今传授培训学生徒弟300多名。

  祝书琴:让潮绣后继有人,我责无旁贷

  广东省潮州抽纱刺绣技艺传承人祝书琴是地道的“潮州绣娘”。三十多年来,她致力于保护、传承、发展潮绣,创作出一批精品力作。她所掌门的“潮绣世家”,就在潮州的牌坊街上。祝书琴说:“我会继续把这门传统艺术的传承工作做得更好。让潮绣后继有人,我责无旁贷。”

  这几年,祝书琴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教学上。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高校开课,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喜爱潮绣艺术。通过不断交流、互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了。如今的“绣娘”不再局限于年轻女孩,祝书琴的班上有了男学生。年轻人的变化,让祝书琴发自内心地感动。

  尽管潮绣艺术有着千年历史,却仍然在不断地创新发展。祝书琴把潮州抽纱、洋金银绣(盘金绣)、绒线绣等潮绣不同绣种融合在教学当中,让学生作品的绣面更丰富,真正展现出潮绣高超的刺绣技艺。

  在广州,这里有个展示潮州工艺美术的窗口

  在广州北京路老字号一条街“藏”着一家潮州汇馆,它同时也是潮绣抽纱博物馆以及广州市工艺美术培训潮绣基地,里面展示着当代潮绣最高工艺水准的作品。

  “‘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我跑了380多公里来到广州开这个潮州汇馆,现在已经坚持了7年,让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对潮州、对家乡的热爱。”潮州汇馆负责人、潮绣抽纱博物馆馆长陈泽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走进潮州汇馆,极具立体感的作品《百花呈瑞》映入眼帘。作为潮绣第五代传人,陈泽瑶介绍说,这幅作品是典型的绒绣、钉金绣,针法技术高超,色彩过渡匀称。除了展示工艺品,潮州汇馆同时还是“非遗工艺美术潮绣传习基地”。陈泽瑶透露,她收了十来个学生,孩子们周末就来学潮绣。陈泽瑶说:“我们想让更多的人认识潮绣,喜欢潮绣,把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岸、莫斯其格)

  潮菜

  潮菜创新推动粤菜不断发展

  潮汕菜作为粤菜里的经典之一,广受群众喜爱。在广州,潮汕菜馆“遍地开花”,将“食在广州”“味在潮汕”完美结合。借广东、广州“粤菜师傅”工程春风,潮汕菜也和广府菜、东江菜一起,推动粤菜不断发展。

  潮汕美食丰富多样,包括牛肉丸、牛肉火锅、生腌、隆江猪脚、糖葱薄饼、甘草水果等。其中,在广州最深受市民喜爱的莫过于三样:牛肉火、潮汕卤水、海鲜。

  小黄牛肉最适合打潮汕牛肉边炉,在广州一家潮州火锅店内,一端上来就是“一整头牛”的盘子,店家按部位将牛肉摆放在相应的牛只平面图盘上,一头牛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这家的牛肉丸是现场做的。店员把一袋新鲜的牛肉放到桌上,做好一颗牛肉丸便马下放进滚烫的汤中,新鲜制作的牛肉丸比起已经熟制再加温的丸子,鲜度要提升几个级别。

  居住在海珠区赤岗的市民李宇说,潮汕风味遍布广州,吃火锅,吃大餐,吃小吃,都是地道的潮汕口味。“连一些粤菜馆也会准备一两味潮汕味道,比如蚝仔烙。”

  潮菜企业抓住粤菜师傅工程契机,茁壮成长

  对潮汕菜的发展,广州一家潮菜馆创始人胡晓辉有自己深刻的思考。他认为,潮菜的使命是传承潮汕美食文化。潮汕菜很符合当下时代追求健康与食物本身原味的饮食风潮,这是潮汕菜与生俱来的优秀基因。但潮汕菜要传承,需要与好的商业模式结合,需要建设品牌。

  在广州餐饮界,金华安是首批进入广州地区的潮汕菜代表性企业之一,去年,它也参加了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导的广州市粤菜师傅工程“百厨百店”培养计划,厨师们接受了为期一年的专业学习与培训。总经理詹敦煜告诉记者,在弘扬粤菜的事业中,潮州菜责无旁贷,在穗的潮汕餐饮业也要充分抓住粤菜师傅工程契机,带动内部经营管理,茁壮成长。

  据悉,广东已组织制定潮式、客家、广府风味菜烹饪和点心制作等10个“粤菜师傅”专项考核规范。在“粤菜师傅”工程推动下,历史悠久的潮菜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让“潮汕味道”在广州获得更多喜爱。(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繁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繁莹 通讯员/黄集昊、张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