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发布丨融入越早,歧视越少!残障幼儿反转人生,从低龄化融合教育开始

中国发布丨融入越早,歧视越少!残障幼儿反转人生,从低龄化融合教育开始
2021年12月03日 09:11 新浪网 作者 中国网

  中国网12月3日讯(记者 刘佳)12月3日是世界残疾人日。对于18岁的廖悦晗来说,今年这个属于她的节日多了几分成就感,因为儿时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天生患有听障的廖悦晗,如今已是中央美术学院一名普通大一新生。幼年时期,在广东省东莞市残联的救助下,她有幸申领人工耳蜗并自幼接受常规教育,在普通学校、普通班与正常孩子共同生活和学习。低龄化融合、无差别化教育,让廖悦晗的人生成功“翻牌”。

  9月7日,在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教育班的儿童在进行逻辑训练。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融合低龄化 从幼儿阶段反转人生

  廖悦晗的经历,让东莞市残联看到低龄化介入对残障幼儿成长的意义。于是,2021年5月,“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项目在东莞市启动,即从3至6岁幼儿阶段让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混班学习。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全市幼儿园培养1200名融合教育种子教师、培育发展33所幼儿园成为融合教育推广园、培养100名融合教育推广导师,预计每年将至少满足100名特殊儿童在幼儿园随班就学。这一项目也创下全国之首。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95%。进入“十四五”时期,面向残疾儿童开展的融合教育将更趋低龄化,从幼儿阶段,即3至6岁开始,为他们打开通往“常人世界”的门。

  “从我们的实践经验中发现,在幼儿阶段开展融合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广东省东莞市残联教育就业部部长、一级教师陈惠英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说道。从2004年起,广东省东莞市全面开展特殊儿童抢救性康复服务,并将融合教育项目前置,在幼儿阶段,即3至6岁开始。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通过康复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残疾儿童尽可能回归正常生活。通过早期的干预和介入,这一幼儿群体基本具备进入普通园、小学就读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消除差异和歧视。“越低年龄段介入,发展的差异越没那么明显,身边的孩子也更容易接纳身边这样不同的存在。了解他们的越多,歧视就越少。” 陈惠英说。

  5月11日,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学生们傍晚在操场上玩丢手绢游戏。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重制度保障 扭转教师观念是第一步

  “助残先助志/智”,对于残障人士而言,用教育的无差别化手段补全先天的身体、肢体残缺,才是教育的真正使命,也是让他们正常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在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特别提到,要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提升残疾人康复、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质量。《规划》中更强调,支持符合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单独设立特教班、特教幼儿园、特教学校开展特殊教育,让融合提早开始。

  但学前教育的融合之路并非坦途。“在我们的调查中,82.54%的幼儿教师认为特殊儿童应该在特殊教育学校获得学前教育,只有26.54%认为应该在普通幼儿园就读。”陈惠英告诉中国网记者。对融合教育缺乏了解、专业师资不足等,都成为阻碍融合低龄化进程的要素。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王雁认为,提升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同度,是当下学前融合教育的“破冰关键”。“并非只是让教师具备融合教育的技能,而是让他们从根本上认同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就要进入普通班就读的必要性。”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师范阶段就将融合教育纳入培训体系之中。“将融合教育理念纳入师范专业的必修和基础。”但在制度尚未建设完全的情况下,王雁认为,对于在职教师的职后培养也至关重要,比如将融合教育内容纳入日常进修、教研范围内,给予教师相应的激励机制。

  除园内因素外,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是制约幼儿融合教育的因素。“在我们初期试行学前融合教育时,发现片区内没有登记在册的特殊儿童。” 陈惠英透露,一些家长因担心孩子受到歧视或被拒收,在登记入园时就隐瞒了孩子的特殊情况。这也在一开始就为融合教育带来了阻力。帮助家长、社会认识融合教育和特殊类型儿童,也是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关键一环。

  “目前,开展学前融合教育还是属于区域、园所自发性行为,很难形成合力。”王雁说。但政策传来的利好消息,也为学前融合教育带来了福音。“‘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将融合教育向两头延伸,即学前教育和高中、高等教育。”此外,基于“十三五”时期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的成果,也将为学前融合教育提供可借鉴路径。

  (本稿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中国东莞市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