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晋能控股集团奋力书写绿色发展答卷

晋能控股集团奋力书写绿色发展答卷
2021年06月07日 18:42 新浪网 作者 晋能控股集团

  春去夏来,中华大地绿意盎然,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十四五”开局起步阶段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翻开三晋地图,青山为屏,碧水为带,蓝天裹挟白云延袤相伴,已是风光无限。

  

  搜索晋能控股集团,一座座“绿色工厂”映入眼帘。曾经的矸石山“摇身一变”成了煤海的“塞上绿洲”,如今的储灰场“一键美颜”成了电厂的“后花园”,全封闭式储煤棚、储煤仓、皮带运输长廊好似斑斓各异的矿藏博物馆,鳞次栉比的太阳能板、高耸入云的白色风车让清洁能源发电项目焕发出勃勃生机……看得见的绿水青山、望得见的人文景致如同一面面广角镜,映射着能源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喜人成果。

  聚焦环保综合指标,绿色治理成效显著。晋能控股集团建立健全了稳定的专项环保资金投入机制,2020年,完成环保投资23.68亿元;今年,环保资金计划涉及1378项35.7亿元。绿化方面,2020年,新增绿地面积36.6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3.62%。治废方面,2020年,新建污废水处理厂17座;“十三五”期间,仅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就累计完成689台燃煤锅炉的提标改造工作,通过集中供热、清洁能源改造等方式,淘汰小吨位燃煤锅炉147台……一串串写在风景里的数据,折射出晋能控股集团在高质量转型进程中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的信念和决心。

  进入“十四五”,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晋能控股集团坚决扛起山西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光荣使命,以生态坐标为指引,厚植生态底色,描绘企业亮色,将常态化管理、常态化考核、常态化运行、常态化整改、常态化协调“五个常态化”贯穿始终,奋力书写绿色发展答卷。

  在抓好安全生产过程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晋能控股集团坚决抓实能源转型、绿色发展长远大计,增强工作紧迫感、责任感,建章立制严控源头,加强监测严防风险,建立起常态化的管理、考核、运行、整改和协调机制,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担当国企责任,铺好生态底色。

  

  严格调底色,绘就高清图。晋能控股集团整合重组后,先后制定了环保风险清单和有效防控措施,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强化污染源监测,定期排查各类风险,确保部署落地见效。各子公司、排污单位分级签订年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契约书,坚决取缔纰漏,做到令行禁止。随着《环境保护管理与问责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考核办法》《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晋能控股集团不断完善环保制度体系建设,构建起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形成大环保工作格局,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满目苍翠绝非一笔了之、一蹴而就。环保工作的难点、痛点出在哪里,治理的重点就落在哪里。今年,晋能控股集团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列出责任清单、责任人,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继续在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以及VOCs治理等方面开展环保项目建设。

  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企业创优升级的潮流所向和大势所趋。晋能控股集团稳步实施煤炭“减、优、绿”发展战略,培育先进产能,推动绿色开采,改善机组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健全完善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加快布局以5G技术为代表的煤矿智能化建设,以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魄力,锚定远航路线,增添企业亮色。

  筛滤提成色,擦亮背景图。晋能控股集团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仅2020年就关闭退出矿井16座、退出产能1295万吨,减量重组矿井13座、核减产能690万吨,退减产能占全省全年总退出产能的62.4%。淘旧不忘铸新。晋能控股集团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绿色开采,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培育先进产能。在30座矿井55个工作面实施小(无)煤柱回采技术,在33座矿井54个工作面完成停采煤柱优化,对78座矿井115个工作面优化放煤工艺,合计多回收煤炭资源1779万吨。目前,晋能控股集团已建成85座特级安全高效矿井、42座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先进产能占比达78%。

  晋能控股集团拿起创新驱动“金钥匙”,按下智能化发展“快进键”,充分发挥千万吨级矿井集群优势,加快布局以5G技术为代表的煤矿智能化建设。目前,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同忻、麻家梁3座矿井实现了井上下5G网络全覆盖,沙坪、寺河等18座矿井27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实现采掘工作面无人(少人)操作、煤矿重点岗位机器人作业、井下固定岗位无人值守与远程监控、各系统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晋能控股集团智能化装备产能达到8900万吨,预计到2022年,将实现规模以上矿井智能化开采全覆盖。

  

  进入低碳时代,绿能愈发强劲。在加快智能化矿井建设的同时,晋能控股集团一体化开启“绿电”模式。从发展常规能源到新能源异军突起,晋能控股电力集团力争走出一条“大容量、高参数、成本优、新能源占比高、效益好”的绿色发展之路。长治发电公司2×1000MW机组相继投运、闻喜风电二期等13个新能源项目并网发电、塔山发电公司开启智慧电厂运营新模式、晋能清洁能源科技股份公司光电转换效率从18%提升至22.8%……“绿电”成果不胜枚举。目前,晋能控股电力集团已建成集风、光、水、燃气、瓦斯发电+光伏制造厂站于一体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装机容量达到591.82万千瓦,占运行容量的29.4%。下一步,晋能控股集团电力产业将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拓展生物质、地热、氢能等新能源项目,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火电+新能源+电网+储能+光伏制造+智慧化”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在日积月累的潜功中绘就风景如画的显功是企业担当社会责任、彰显社会价值的必然要求。晋能控股集团坚持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降尘减排力度,拓宽提标改造广度,延伸精准施策深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奋力书写综合化治污新答卷,以咬定青山、铢积寸累的决心,建设美丽家园,厚植发展绿色。

  煤尘、烟气曾是矿区空气质量的“宿敌”。大气污染让人“喘不上气”,大气污染治理同样不能有“喘口气”的念头。晋能控股集团增补专项资金计划,采用拆小上大、热电联产、燃气锅炉替代、空气源热泵替代、余热利用、提标改造等方式,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治理。目前,集团下属单位的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已全部停用淘汰,按照政策保留的燃煤锅炉也已全部进行提标改造。“斩草”的同时,厉行“除根”。在役火电机组全部配套脱硫、除尘、脱硝设施,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在基层企业工业粉尘产生场所安装除尘器共计510个。此外,全封闭式储煤棚、储煤仓、皮带运输长廊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成,仅2020年就有28座约10万平米储煤场实施了全封闭改造,有效降低了扬尘污染。

  水资源没有替代品,只有换一种思路,实现循环利用,才能将浊水变为清流。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仅去年一年,晋能控股集团就完成了41座污废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28座污废水处理厂的老旧设备更新。为进一步提升矿井水处理能力,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忻矿优先利用井下废弃巷道建成井下水库,实现“煤水共采”,这无疑为晋北地区煤炭开采地下水资源保护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径。编织水流循环网,守护家园生命源。今天的矿山,黑滩臭水减少了,水量大起来了,水质好起来了,风光也跟着美起来了。沿着水流的方向看去,清水绿岸,蜿蜒流淌,一改昔日矿山的“干涸”面孔。

  

  依山傍水、身着绿装,是今日能源企业的新追求。晋能控股集团算大账、算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采取“分层绿化、梯次种植”的办法,按照“乔灌结合、花草补位、色带搭配、四季成景”的规划要求,大刀阔斧开展固废治理。仅去年一年,就实现了24座矸石山、6座粉煤灰堆场的综合治理及生态恢复,完成了34座矸石山栏杆坝、排洪渠及运矸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在煤业集团,煤峪口矿涌秀生态园、燕子山矿带状生态园、云冈矿云兴园等一大批亮点园区先后建成,“山上治本、身边增绿”工程使得“煤海变绿洲”不再只是愿景。在装备制造集团,环境综合治理的捷报频频传来,天溪公司、华昱公司相继获得国家重污染天气环保绩效分级A级企业称号,明泉科技、明水化工、晋开二分公司获地方民生保障类企业称号,三宁公司入选国家工信部公布的第五批绿色制造名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越走越宽。

  挥毫落纸展画卷,繁花碧树又一春。绿色发展,铢积寸累,久久为功。如今的晋能控股集团,“颜值”不断提升,“气质”越来越好,将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变为现实。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展望未来,晋能控股集团将继续担当环境友好型“能源航母”发展使命,争做绿色发展的领跑者、生态文明的先行者,续写转型升级的新篇章。(文/田晓敏 图/胡雅琼 朱敬楷 责编/孔宪楠)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