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行通济,无烦无恼无闭翳

行通济,无烦无恼无闭翳
2022年01月05日 15:57 新浪网 作者 FM936南方生活广播

  

  佛山有句俗语:

  行 通济,冇闭翳 。

  

  

  每年正月十六

  数十万人自发地由北向南走过佛山通济桥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

  成为当地群众参与度最高

  最大型的民俗文化活动

  

  

  “行通济”民俗已经成为佛山的一张文化名片,影响力遍及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

  行通济

  

  

  无闭翳!

  1

  “通济”粤乐社

  

  

  通济桥位于佛山市禅城区金鱼街,横跨洛水涌。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通济桥只是一座普通的石桥,桥长32米,宽9.9米,桥不大,行人并不多。

  一帮粤剧发烧友却是通济桥的常客,每周都有好几天在桥边的亭子里聚会,吹拉弹唱。

  

  行通济

  

  

  无闭翳

  2

  通济桥的变迁

  在粤剧“发烧友”陪伴通济桥的同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学院教授陈恩维也在盯着通济桥,他用了长达十年的时间研究“行通济”。

  

  ///“一开始我很好奇,也不太理解,通济桥并不长,不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每年会有几十万人,自发地、有序地坚持‘行通济’?带着这种好奇心,我开始了研究。”///

  根据陈恩维的研究,通济桥的前身是一座木桥。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有一霍姓书生要渡河赶考,艄公当时带病帮他渡过了河。书生非常感动,考取功名后就返乡修了一座木桥。

  

  ///“二十多年后,木桥被冲毁。一位叫李待问的乡人在同一个地方重修了一座木石结构的桥梁,奠定了通济桥现有的格局。桥亭里面有乡规民约,老百姓坐在那里聊天喝茶,来往客商也可以歇歇脚。”///

  

  陈恩维教授

  

  2001年,佛山市政府对通济桥进行了重建

  古时的佛山,四面环水,“玉带环腰”。通济桥镇守着佛山西南的门户。通,就是连通。济,就是渡的意思。此桥取名“通济”,是取“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

  行通济

  

  

  无闭翳

  3

  “九出十三归”

  

  通济桥桥面,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

  所谓“九出十三归”,正是古时佛山当铺行业的行规,意思是给九元出去,能得到十三元的收入。

  陈恩维介绍,那时佛山是一个手工业城市,很多人做生意时需要融资,当时当铺的这个利率是较为合理的,他认为,通济桥的桥头9级、桥尾13级这个特殊设计,正好暗合了古时佛山的“财富密码”。

  

  佛山城市展览馆精细复原了通济桥原貌

  行通济

  

  

  无闭翳

  4

  “行通济”习俗

  “行通济”大约起源于明末,在发展当中不断增加民俗细节,定型于清朝道光时期。

  

  通济桥牌楼上有一副对联。上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下联: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这句对联生动地记录了当年人们行通济的盛况。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数十万人扶老携幼,呼朋唤友,带着风车、风铃、生菜,一路喧哗,但又有序地走过通济桥。“行通济,无闭翳”,“闭翳”指的是忧愁、衰气。人们到通济桥上走一走,祈愿忧愁和衰气一扫而空,好运接踵而来。“行通济”成了民间对美好生活向往、祈福的象征。

  2001年,佛山市政府对通济桥进行了重建,全力支持这一民俗文化活动的保护、发展和创新。2007年,“行通济”习俗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当地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盛事,也逐渐被赋予新的时代色彩和文化内涵,如将“行通济”与爱心慈善活动结合;又比如,在“行通济”活动中,加入花灯等民间工艺品和当地特色美食文化等内容。

  行通济

  

  

  无闭翳

  5

  “行通济”的发展与保护

  

  佛山市博物馆副馆长、

  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 关宏

  ///“‘行通济,无闭翳’本身就含有佛山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核。我认为要立足于佛山本地的非遗项目,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通过“非遗+”的形式,进行传承、发展和创新。现场活动有彩灯、丝绸等民间手工艺的展示,体现工匠精神;美食也是佛山的文化名片之一,可以助力‘行通济’的发展和传播。

  总之,通过‘非遗+’的方式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多个项目融合发展,既能保护传统,又能提升与城市文化的结合度。”///

  

  2020年起,由佛山市文明办、佛山市委网信办指导的“温爱佛山·网上行通济”活动在春节期间上线。网友们通过360°全景影像身临其境,许下美好愿望,并生成专属海报与亲朋好友分享。

  

  网上“行通济”

  网上行通济

  

  

  一样无闭翳!

  

  连续两年的“网上行通济”活动,分别有超过130万和170万人次参与。网上“行通济”,为这项民俗文化活动的推广、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

  【本文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采编王晓菁  庞祎玢  郭晓洁|

  主播木子(普通话)  周咏(粤语)|

  录音刘荣钦|

  合成高恺然  彭伟|

  摄像杨斌  陈昭睿  何宝祥|

  视频制作陈昭睿|

  新媒体撰稿庞祎玢|

  版式编辑庞祎玢  吴俏|

  监制王晓菁|

  编审熊启涵|

  总策划周炜|

  总监制吴国庆|

  音频统筹鄞映霞|

  视频统筹张靖华  薛晖|

  新媒体统筹张蔚妍  吴俏|

  版头文案吕琳  谢倍伟|

  音频版头制作谢倍伟|

  视频版头制作声创融媒工作室|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