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扶贫故事|一面“感恩墙”话不完帮扶情

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扶贫故事|一面“感恩墙”话不完帮扶情
2020年12月04日 08:54 新浪网 作者 湘湘xv
图为万山区大坪乡清塘村感恩墙

  位于铜仁市万山区大坪乡一个大山深处的脱贫村—清塘村,在该村的干溪组有一面特别的感恩墙,墙上“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上面还有该村的部分组别、地名以及大大小小90多名干部群众的名字。

  说起这面感恩墙的故事还得从2017年说起。

  2017年,按照组织安排,万山区纪委监委开始定点帮扶清塘村,几年来,区纪委监委共选派7名干部负责结对帮扶该村36户贫困户。

  “簸箕大个天,爬坡帽子都掉。”清塘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共有28个村民组,从铜仁城区出发驱车一路颠簸需要70分钟路程才能到达,其中还有5个组处于地质灾害区,均被纳入了整组搬迁的范围。

  区纪委监委的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不仅要落实帮扶责任帮助贫困户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脱贫退出,还要动员群众搬迁至安置点,3年来,干部们认真负责地做了一件件实事、好事,动员村民陆续搬离村子,在城里安了家,过上了幸福生活,并留下了这面感恩墙。

  “这一面‘感恩墙’,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个鲜活的帮扶故事,讲述着我们村脱贫攻坚以来发生的一点一滴变化。”清塘村村支书吴玉昌介绍道。

  帮扶工作最开始,很多村民都不愿搬离这个土生土长大半辈子的地方,区纪委监委干部杨超帮扶的杨通成就是其中一个。

  “金窝银窝就是比不上我们这山窝窝,这里好山好水的,我年纪大了,说什么我也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当杨超第一次上门做工作时,干溪组69岁村民杨通成态度强硬表示自己坚决不搬。

  后来恰逢下大暴雨,杨超亲自开车上门接杨通成去村委会的临时住所住两天,待雨稍缓后,杨超又驱车把杨伯一家子送回家,并千叮万嘱一旦有暴雨的紧急情况就要听从乡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转移到村委会暂住。

  “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劝这一家子搬离灾害隐患区。”杨超琢磨着杨伯的儿子比较好沟通,便准备以此为突破口说服杨伯一家搬迁。

  “杨同志,我老爸就是有点倔,我是想搬出去,老人家担心我去城头,养活不了这一家人,在家里好歹不会愁温饱问题,我在周边打下零工再补贴下家用,日子也能勉强的过下去。”杨建军对帮扶干部杨超的来访道出了事情原委。

  “建军哥,你放心,你顾虑的事我早就想到了,就业、娃娃读书、你爸养老等问题我们都有相关政策。”在杨超的多次劝说下,杨建军先在铜仁市区内找了份工作,看到村里很多寨邻都陆续进城了,日子还过得有声有色的,随后在杨建军和杨超合力说服下,杨伯终于松口,一家子这才搬进了城。

  搬迁后,杨建军跟寨邻学上了一门技术活做室内装修,月收入达3500以上,妻子也找了份零工,子女都在搬迁点就近读书,年均收入突破了12000元,生活环境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了。

  其他的区纪委监委干部和杨超一样脚踏实地干好帮扶工作,群众对他们啧啧称赞。

  后来,村子里的群众为感谢干部的真心付出,自发组织了一场名为“群众感恩会”的干群连心活动,并邀请了村里的帮扶干部参与。

  “小杨,多的话我不说啦,我就把自己的名字直接写在感恩墙上。”感恩会上,杨通成拉着杨超的手笑呵呵地说道。

  “清塘脚下是我家,挖去穷根瓜果大,党的恩情深似海......”一个个帮扶干部的和群众在感恩墙上落下自己的名字。

  大家越写越有劲,越写越有看头,干群合力战贫困的斗志越发的强烈,铆足干劲奔小康的殷切期望越来越浓郁,最终收集到了90多名干部群众的名字。

  如今,这里很多搬迁户都住进了新居,在城里安了家,实现就近就业,逐渐稳定下来,日子越过越好。但村子里的感恩墙依旧如此显目,在肉眼看得见的脱贫巨变之下,隐藏着的更是截然不同的精神之变,村民们精神焕发,在奔小康的路上你追我赶、争先恐后。

  脱贫收官在即,干群同心,小康之路,在脚下!(万山区纪委监委 史毅)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贵州省扶贫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