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思想境界越往上走,越是没感情?

思想境界越往上走,越是没感情?
2024年03月02日 15:51 新浪网 作者 张昊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因为真正的慈悲是让该发生的事情发生,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这个人、这件事该是什么样子,那就顺应它成为那个样子,不要妄图去改变事情原本的轨迹。

  而真正意义上的共情,并不是说你看到一个可怜的人,你就要去心疼他,跟着他一起哭,一起悲,而是你看到他可怜,你能知道他今天这个样子是由于哪些原因造成的,他这种可怜是属于哪个维度的可怜。

  你能非常具有逻辑性地把他所处可怜状态的前因后果分析出来,然后彻彻底底地理解他的状态,这才叫真正的有感情和共情。

  而能做到这种地步的人,一定是自己经历了许多事,也逐一地去解决了,独自从黑暗走向黎明。

  这种人是不可能表现出对弱者的那种极度同情心态的,因为他自己曾经也站在那个弱者的位置上,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场景历历在目,但是他想办法站起来了,起来之后,再回头看时,才明白前因后果。

  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或强或弱,或喜或悲,而每个阶段中的对错得失永远只有在下一个阶段中角色变换之后才能明白,才能去接近于道(规律)。

  越接近道(规律)的时候,你就能看见事物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瓦解的,用道眼去看世界,看到的皆是规律,一切如是自然。

  这便是老子所谓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然而,还有就是认知的提升不会降低情感感受,而只是看清了“感情”的虚伪性。

  当一个人的认知潜力较大,支撑的解析和认识处于事务的表象时,社会化本身在这个人的视角中,有很多极为重要的部分,且他交往的人,往往具备了混合的多种角色,这样的话,所有的社会化交往都带有交情的部分,也就是本题目所说的“感情”。

  这时候,当事人无力也没有意识,去将社交对象的角色进行分离,那么在几乎所有社交言行的过程中,都难免受到“交情”的影响,看上去就“有人情味”。

  在当事人潜意识里,这种混淆的角色认识,有一种纯真的思想钢印,即只要涉及到“人情味”,社交对象不会对当事人进行主观的加害,并且会给予主观的增益。

  这种认识,是一种认知混沌下的常见状态,它本身置信度很低,但由于自利效应,当事人相信自己是善良可信的,且在他人眼里是善良可信的,并且在应然中,默认自己会这样对待有“感情”的他人(因而也默认他人会这样对待自己)。

  但在实然上,等到对方需要一头牛,而当事人真有一头牛的时候,当事人往往不会把牛给予对方,此时他的情绪回路,会大概率的寻找一个不能给牛的正当性借口。

  有“感情”的对方,看到当事人需要牛的时候也是如此。

  更加滑稽的是,如果双方中,小概率的,由于超我的支撑和道德感的驱动,有人给出了一头牛,那么,给出牛的一方又大概率的会后悔(因为无法获得期望的回报)。

  以上的分析只是想要说明,当认知潜力较大的时候,所谓的“感情”、“交情”在脑子中、嘴皮子和小事上应然的时候,看上去是很重要且珍贵的;但当实然到来的时候,这些“感情”大概率无法真的变成一种结盟与长期互助的纽带,反而有可能劣币驱逐良币,使真的“重感情”(实然愿意先损失巨大利益)的一方被坑杀。

  那么,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会发现,整天嚷嚷着重感情的人,在实然上,大概率有两种可能,一种,他的情感感受和感情重视只是一种人设,而不是真的要去履行的;第二种,就是他运气很好,还没被踹进深坑。

  所以,当一个人的认知提升(也就是本题目的思想境界往上走)到某个阈值时,他会发现这个情况,并且把很多应然的“感情”表演看穿,而懒于回应。

  同样的,这个人也会发现那些真正实然中,如钻石一样珍贵的友情、盟友和亲情,并且热忱的拥抱这种真实的利他与结盟。

  最后,想到一句话,人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江苏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