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清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

清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
2019年06月03日 11:18 新浪网 作者 唐龙陶瓷定制

  青花瓷经过元、明两代约300年的不断发展,为清代瓷业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顶峰。尤其康熙时期开始,各项制瓷工艺趋于成熟,新的瓷器品种大量涌现,可谓百花齐放。绘画风格也与前后时期有所不同,主要是以画风景花草为主。在绘画艺术上不论是画人物山水,或是花鸟图案都是尽善尽美,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分水技术,使画面更加立体,并显得壮观。青花瓷器的成功,离不开画师们一代代的努力和付出,笔笔精心几十载,画白须发花还开。点线交错青山染,窑开千色蓝不衰。

  清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

  明万历青花福寿纹碗

  康熙的青花绘画成就是在总结了明末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及清顺治的绘画经验之上成功的。明万历时期的官窑走向衰落,民窑瓷器却得以长足发展,绘画风格发生了明显转变,从官窑的图案画转向以向往的田园生活,以人物山水画片为主。绘画用的钴矿料也发生了变化,据业内专业分析,这时期主要使用浙江产的浙料以及云南所产的珠明料为主,此料钴含量高,再加上成熟的提纯技术,为画面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传世的器物中可以看到,釉质青白而透润、纹饰清晰淡雅、分水浓淡有序,大大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到了康熙时期继续沿用此画法。由于新式窑型的使用,使成瓷温度更高,瓷胎可以更薄更硬,钴料发色更加纯正,釉与胎结合更加紧密,达到薄而透的效果,人称“贴骨釉”或“紧皮亮釉”,使青花在釉色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青翠飘逸、清爽透彻,人们将这一时期烧制的最好的青花发色,称为“翠毛蓝”。

  随着青花的发展,画师们对钴料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料性必须要与胎釉画面相结合,才能生产出好的瓷器。如明代永宣时期所画的人物画,由于钴料的淘炼工艺不佳,在绘画时线条粗,并伴有料渣,成瓷后影响画面的美观,且画面只在一个平面内,立体效果较差;明代嘉万时期人物画大量增多,但人物表情呆板,衣纹的分水较为僵硬、与整个画面脱节,无法准确表现人物的状态;而康熙时期所画的人物,虽然人物开脸并不符合如今的审美,眼晴较小但有神,表情却也非常丰富,尤其是衣纹通过分水法的处理,显得层次明显动感十足,能够较清晰地表达出人物状态与心态。

  清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

  今景德镇仿雍正缠枝葫芦纹橄榄瓶

  清末、民国仿康熙青花山水器物的一个特点,就是分水不自然,没有立体感,并且笔尖触到坯胎留下了痕迹,说明仿古者功底不到。在分析鉴别青花瓷器的年代时,研究分水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清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

  清雍正青花缠枝莲双羊耳尊

  清雍正、乾隆时期钴料使用发生了变化,选用的矿料含铁比重加大,若以康熙时期的绘画方式进行绘制,则青花发青黑而不青翠,再加之皇帝对瓷器烧制要求更加苛刻,所以便回到了以图案为主的路线,并且在沿用永宣的绘画方法同时又有所改进,更加广泛地使用了大面积点工的方法。为了突出花纹的立体效果,在先完成花卉的边沿处,用笔点出像小米大小的点状,然后再进行分水,因而增加图案的立体效果,在清代官窑器物广泛使用,而粉彩、斗彩品种中也有出现,此法一直沿用至今。但这时期的民窑器画人物、山水一直还用分水技术,但效果就无法与康熙朝相比。

  清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

  清雍正青花福海寿山福从天降笔筒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