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智驾新规陆续在各城实施,官方出手规范宣传手法。
在智驾“踩刹车”30天后,有车企预售会疑连夜删除PPT内容,有11家汽车品牌联合发布智驾安全倡议,有品牌在智驾保险方面也惨遭影响。
智驾险惊现跳票潮
近日,小鹏汽车正式发布“小鹏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239元/年,NGP退出5秒内仍生效,其对于自己智驾技术的自信引起坊间热议。

不知道是否有人记得,去年2月极越汽车和平安产险合作推出“智驾保”,为辅助驾驶买单。
当时的CEO夏一平还表示:“以后谁要是不上保险,那可能就会被大家认为是对自己智驾能力没有信心。”不过那份“智驾保”并未公布细则,就和极越一样不了了之。

而今年2月底小米汽车也曾预告,4月将发布智驾险,并豪言“最高300万保障金额”。然而截至发稿的4月30日仍未见小米发布,究其原因,有部分是因为近期小米汽车处在风口浪尖,在宣传上需要保持低调。
前有友商趁热打铁,后有五一假期的临近,估计小米的智驾险将有极大的可能性会“跳票”。本应乘胜追击的时间节点,却因一场事故引起的行业降温,被友商捷足先登。
小鹏智驾险遭反转
虽然友商频繁放鸽,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小鹏拔得了头筹,在其“智驾险”发布后,不断有用户发现其细则并不简单。
首先,小鹏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需在小鹏官方渠道购买保险后购买,其他渠道不适用;其次,购险后必须三天之内追购,所以老车主必须得续保后才能买。

不少老车主在官方评论区大喊“背刺”。“新款G6(配置|询价)提车不到一个月,马上背刺。心寒。”有车主表示。
如此,不免让人想起P5(配置|询价)、P7(配置|询价)“背刺”老车主一事。在制定相关政策前,小鹏的确需要三思了。

就算买到了,其赔付条件也很多。比如,如果车险本身出现了拒赔的情况,那么这个服务也无法作为补充。
有意义,但不够好
本来,在官方下场“整治”智驾的时间节点间,公然发布智驾相关保险,表面上是惠及用户,但背后难以避免有蹭热度之嫌。在项目拍板前,也许小鹏想到必定会遭到多方质疑,此举风险其实很大。
希望更多需要推出智驾险的车企,在后期的具体实施细则上,能够真正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信心。不过,往好的方面想,智驾险的出现,促进了智能辅助驾驶行业的发展,也算是开了个好头。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