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搜狗CEO王小川:分类管理人工智能|两会专访

搜狗CEO王小川:分类管理人工智能|两会专访
2020年05月27日 14:40 新浪网 作者 江苏经济报

  本报记者 裴昱 北京报道

  相比于去年,资本层面的人工智能投资热潮正在回落,但这并不影响人工智能仍是投资风口的格局,尤其是在中国拥有几乎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工智能应用市场和场景的背景下。

  作为搜狗的CEO,王小川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他还清楚地意识到,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需要监管政策、公共治理手段的协调、创新,也正因如此,在本次全国两会期间,身为政协委员的他,明确建议政府和监管部门,对于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进行分类监管和管理。

  至于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涉及用户个人隐私情况的数据,王小川认为,“不能单纯理解为中国用户愿意拿个人隐私换便利,问题的关键在于合法和适度”。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研发问题。

  《中国经营报》: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如果从论文数量上、AI专利技术上看,中国人工智能的论文发表数量排在全球第一,但现实当中,中国人工智能的研发水平、应用数量等,都在不同方面,以不同的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比较大的差距,你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能力有限,还是因为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对人工智能的研发、发展、应用造成了一定限制?

  王小川: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是全球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在应用领域,但在基础研究方面与美国还有差距。我们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问题。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在产业应用方面较为领先,可以发挥应用带动基础研究的优势,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在产学研用的合作中,以应用见长的企业加入可以在资金、市场敏感度以及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形成有力的补充。

  《中国经营报》:在应用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现行的公共治理政策、治理手段实际上是产生冲突的,比如自动驾驶等。你认为,这是否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比较大的制约,进而影响到了人工智能的研发环节?毕竟应用是人工智能研发最大的助推因素之一。

  王小川:《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建立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在每一步中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相比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公众对风险的高度关注,关于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标准还较为滞后,行业发展也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规制。所以,我认为进行立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效引导及适当规范,对于促进行业长久发展和推动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具有迫切性。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通过分级、分类的方式,明确对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的管理,是否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制约、冲突等问题?

  王小川:应当通过立法实施分类监管,依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精准施策,防止技术滥用。以合成领域为例,通过立法形式,根据人工智能合成技术的使用场景、影响范围、可能的危害程度,鼓励各行业各领域主管部门加强研究、分类监管,打击非法利用,鼓励开发鉴别防伪技术,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营造健康有利的环境。在传媒、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注意防范特定风险,鼓励利用合成技术增加供给、提高效率、丰富形态,不断提高监管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例如,在证券行业中,《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证券账户非现场开户实施暂行办法》规定,自然人投资者申请开立证券账户,可以通过网上开户方式办理。但是,文件中并未明确开户过程中开户代理机构是否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合成技术核实投资者身份,因而不同地方和机构在执行时,受不同的政策解读和风险偏好的影响,对于应用合成技术的接受程度不一,使得新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推广应用面临障碍与风险。

  《中国经营报》:在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对于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保护问题,一直是社会各方非常关注并引发各种非议的问题。目前,我国对涉及使用个人信息的数据方面的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行为,是否有较为具体的分类、分级针对性管理措施?如何能够做到,既做到个人信息安全的防护,又能有效使之应用于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整个社会的、商业的运行效率?

  王小川:年两会中有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民法典》草案,其中,人格权独立成编并顺应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治理需求,我认为这进一步强化了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将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制基础,也有利于建立起协同有度的监管体系。这是目前我们看到国家对涉及使用个人信息的数据方面的行为,开始有了较为具体的针对性管理措施。在我看来,加强监管协同,形成科学有度的管理机制,在全社会建立统一的规则和意识,十分有必要。作为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我希望在具体的法律执行过程中,做到保护和发展兼顾,既维护好公民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又为数据开放共享和应用留出空间,为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人工智能,实际上是数据智能,这个智能来自于数据驱动,你在数据端学到什么,你就有什么样的智能了。因此,需要用户与企业之间建立一个信任契约,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对用户的个性化数据分析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当然,在这个过程里,企业端需要防止用户数据的泄露,在合法的情况下只收集必要的数据,也要对数据存储有必要的安全保障。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看待李彦宏之前所说的,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便利性的看法?

  王小川:互联网公司出于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会通过用户同意后上传一些个人信息,提供一些便利的服务,但这些便利不能单纯理解为中国用户愿意拿个人隐私换便利。问题的关键在于合法和适度。我很高兴地看到,5月25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在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围绕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也将从根本上解决着眼,为企业个人信息的利用和保护构建系统化、整体化的解决方案。

  《中国经营报》:此次疫情防控中,形成了大量的围绕公民行为的基础信息数据,这对于人工智能下一步的发展,是否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如何更加合理地将这些数据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

  王小川:疫情防控中,相关部门主动、及时开放疫情信息,为各类相关服务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更加合理地将这些数据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也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启发与机遇。比如,基于官方发布的确诊患者同程信息,互联网公司开发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同程查询”上线,用户通过时间和班次即可查询自己出行时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是否有确诊患者,以便主动配合相关管理机构进行信息申报,并辅助判断自己的健康状态。不仅支持出发和终点站检索,还覆盖到沿途省市,更有效提高查询准确性,节省了用户自行搜索和查询的时间。

  但这里要区分开公共数据和个人隐私,数据的使用也要经过必要的脱敏处理,要遵循必要性原则,以及安全存储和防止泄露的必要措施。

  《中国经营报》:5G技术的应用,其实并非简单的通讯,而是创造了很多新的技术应用的场景,你认为,在5G大规模商用的情况下,会产生哪些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新应用场景?

  王小川:5G到来之后,设备联网的成本会变得更低。另外,视频会变成更主流的沟通和协作的方式。在4G的时候拿手机可以看一些视频,5G来了之后,有可能实现远程医疗、远程驾驶,在异地就好像在跟前一样,能够实时了解情况,去做决策。无人驾驶的车,今天一个是依靠AI,从技术领域用机器取代人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在很多领域里,没有那么大的安全隐患场合里,比如说矿山就可以远程开车了,医生可以远程做诊断了,大家可以更好地跨越时间空间,如何见面,时空关系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前文本可以传来传去,以后像咱们这样的视频,或者特别需要高清度的视频都能够传递,这个事情的爆发优先于其他更深层次的5G的应用。

  《中国经营报》:中国的卫生医疗系统,较为薄弱的点,在于基层。这种薄弱,往往来自于专业能力的缺乏和信息鸿沟的存在,你认为,通过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是否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基层医疗水平相对薄弱的情况?这是否是人工智能下一阶段十分重要的一个应用场景?

  王小川: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和分布不均,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全国的医疗机构承担着每天2000万人次的医疗健康服务,而搜索公司承担着每天超过2亿次的医疗健康咨询。这说明有大量的医疗健康需求,是没有发生在医疗机构中的。今天的人工智能还远远取代不了人,但是机器可以通过对顶尖的人类专家的经验学习,成为基层家庭医生的助手,并在健康咨询、医学科普等方面给居民提供帮助。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导致贫困发生的多个原因中,因病致贫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中之难。按照现在的资源分配,每一个家庭医生要面对5000个人,是超负荷的,希望AI技术能更多地赋能基层卫生服务行业,比如数字家庭医生,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们强调需要让机器发出AI的能力去辅助。有的公司认为得医生者得天下,需要连接足够的医生。但是我们知道医疗资源就是最稀缺的瓶颈,即便你把医生都拿下来也不代表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大的供给。这种情况下,除了连接医生以外,需要能够用AI做到更大的供给。做基层市场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对于医疗需求的难度是最低的,另一个是,在北京或者医疗资源充分的地方可以到三甲医院去,但是现在AI的能力不足以取代三甲医院的医生。但是在基层,到乡村里面,对于他们来讲机器的能力可能远远超过他们了。这样的话,人群数量就会更大,不仅服务于几百万人,可能上千万、上亿人就会得到服务,AI技术能够增加供给也是我们自己的优势。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医疗系统的底层数据(比如诊断数据、病情病例数据)信息化、数字化联通,对于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领域,并与之结合方面,是否是基础性的前提?

  王小川:人工智能要靠你的算法,或者你的服务器,两个很重要的事情,一个是数据,如果没有数据的驱动,人工智能是训练不好的,第二个是得有行业领域知识的掌握。这种情况下,所谓独立的AI公司如果它不是做底层,做芯片的,而是想做算法,脱离了对行业充分的了解,甚至没有跟行业充分地合作,最后很难实用。前几年在投资领域有很多投AI就是因为它有算法,就成立一个公司,现在看来远远不够,这个公司一定要跟行业的数据和行业的经验充分地结合。

  《中国经营报》:目前,我国医疗系统的底层数据并未实现顺畅的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否推动这一基础性问题的解决?你认为,推进底层数据的数字化联通,对于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有哪些意义和具体作用?

  王小川:人工智能是生长在5G之上的,需要依靠5G的发展而产生数据,进而才有数据智能。先有信息化,信息化产生了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继而智能化紧随其后。而人工智能的发展还需要领域知识。以医疗为例,现阶段AI进入医疗领域核心需要的是领域知识,因为如果不在该领域有充分知识学习的话,AI能力发展很慢。所以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和医生群体之间建立更好的互动,另一方面,希望医疗体系能建立信任关系,让机器能承担部分作用,比如数字化家庭医生或者帮助家庭医生承担数字化工作。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当前应用于基层医疗水平提升领域,有哪些最务实,最成熟,可以立即开展、短期收效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王小川:在疫情中出现了AI自查机器人的网络自检服务。我们自己也推出了这样的服务,它利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学习国家卫健委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导普通人科学抗疫,提供了数千万次的服务。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对自己的基本健康状况做咨询了解。这其中蕴含着用户行为的新习惯和新变化。一方面,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的服务有机会从医疗机构走向居家;另一方面相对于治疗,疾病预防可以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深度健康服务来实现,更为前置地落实预防为主、医防结合的方针。

  近年来,搜狗通过人工智能全面升级业务,以问答能力升级搜索平台,将搜狗搜索从传统的提供信息升级为提供知识;同时,在信息当中产生收集和计算的能力,我们将这一通用的能力拓展至专业的医疗领域,此前推出了把问答聚焦在医疗领域的“搜狗明医”,近期又推出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个性化定制的AI营养助手等,都是为用户提供医疗健康咨询的服务。未来,我还期待会有家用医疗级别的AI硬件,比如家庭医生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通过对血糖、血氧等生理指标进行信息采集,与软件进行联动,同时与医院进行连接,为老百姓健康咨询、分诊转诊等方面的赋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在相关的公共配套政策领域,有哪些方面,可以为人工智能+医疗,提供保障和支持?

  王小川:首先,要鼓励各类机构依据农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设备情况、家庭医生人力精力及诊疗水平等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应基层农村需求、服务家庭医生需要的人工智能产品。在提供产品的同时,强化后续服务支持,让产品和服务长期落地,真正实现对家庭医生的赋能。

  其次,建议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将此类互联网工具融入到家庭医生的主要工作流程中,并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让家庭医生和居民真正接受人工智能产品,并享受其带来的预防保健提升成果。

  最后,建议逐步改革现行考核和结算方式,纳入居民满意度、家庭医生续签率、慢性病患病率、县外就诊率等结果作为考核和结算依据。同时,将短、中、长期的考核相结合,并设置不同类型的考核指标,如在短期内重点关注满意度和信任度等结果指标,在中长期重点考核疾病控制率等。通过关注结果的考核结算方式,引导家庭医生在服务过程中主动提高效率、提升品质。另外,将人工智能产品提供商纳入效果考核范畴,结算方式与效果考核挂钩。

  (编辑:郝成 校对:张国刚)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王小川人工智能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