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书评】央行数字货币快要来了,中国全方位数字化还会远吗?

【书评】央行数字货币快要来了,中国全方位数字化还会远吗?
2020年05月29日 17:47 新浪网 作者 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1900字,读完共需2分钟

  作者尤莳芸,本文刊于5月27日《周末画报》,原标题为《数字中国未来有何趋势?》

  “快要告别纸币了,央行数字货币MO呼之欲出!”最近,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率先在深圳、苏州试水。2020年将成为全球央行数字货币之年,而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落地数字货币的国家,这也是中国建设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里程碑。数字货币发行成本低,交易便捷又具有透明性,极大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力......其好处数不胜数。

【书评】央行数字货币快要来了,中国全方位数字化还会远吗?本文在《周末画报》的版面截图

  数字货币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一方面反映了货币体系的重大变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数字技术、区块链、智能革命的突飞猛进。

  所谓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和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者把语音、文字和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可用于传输与处理。实际上,数字计算机从出现之日起,人类已进入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革命解放的是大脑,除了纳米、超材料、云计算、机器人服务、数字化家庭、智慧城市等等,数字货币也是其中一项。全球抗击疫情过程中,以大数据、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越来越亮眼。

  数字时代正加速到来,而数字经济是指人们通过大数据的识别-选择-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形态。

  作者提出的“数感力”强调了人们对数字变化的感知能力,这是赢得未来的关键。社会的数字融合和人的数字化是发展新动能的核聚变和核裂变过程。数字化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不变趋势。2019年是中国数字建设飞跃发展的一年,而随着5G网络的普及,中国有望成为首个进入全数字化时代的国家。要知道,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在2018年已达31.3万亿元,位居全球笫二。加上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神速,数字化消费在人数和规模两方面领跑全球,如中国网购规模是美国的2.2倍。

  人类社会已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进入数字时代,智能浪潮让人类不必事事躬亲,从生活习惯到全球互动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君不见在银行柜台现在只留下一两个办业务窗口,其余均由机器代劳了。而3D打印、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远程教育、网上购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等催生新产业,人们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数字革命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

  值得重视的是,数字化的形成与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有密切关系。从1G到5G,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均说明了数字是第一步,信息是第二步。中国政府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使数字中国得以崛起。而中国的制度优势与组织学习能力契合了信息技术革命的要求,所以数字化进程迅速。当然,美国人也十分重视数字驱动。当年奥巴马竞选总统团队就利用大数据深入分析了如何筹措资金、如何进行拉票等问题,令对手望尘莫及。

  为了建设数字中国,必须从如下四方面继续发力:一是推进数字供给侧改革,引领数字品质革命。比如进一步推进城乡宽带覆盖,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二是化解数字中国治理系统的风险、社会公平问题和政府利益冲突。三是注重均衡,促进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的发展。四是持续稳定的政府领导力,是数字中国发展的关键。即使是人工智能,也只有获得数字数据之后才可以高效地利用数据创造更大价值。恰如普京所说:“无论谁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导者都将成为世界主宰。”

  中国已率先进入“永远在线”电子商务时代,本土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强。电子商务市场在2017年已达4970亿元,在构筑数字丝绸之路上更是成绩斐然,也铺垫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一带一路”合作将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1%至2.2%,推动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上的贸易成本降低10.2%。数字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新亮点。

  中国数字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逐步加大。2018年已占GDP比重的34.8%,数字生产内容同步急速增加。世界各国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从中国数字化国际贸易中获利。

  2015年被认为是中国全面推动大数据发展的开端年。而未来,数字中国发展将呈现七大变化:一是数字内容消费将进一步与算法结合,产生更大效益。二是平台经济的作用将进一步突显。三是数字化商业模式将更为多元。四是共享经济模式将向更多行业渗透。五是虚拟现实技术对人们的感知方式和消费行为带来巨大冲击。六是将涌现新的数字服务中介行业。七是人们作为数字资源的价值将更加突显。

  智者顺时而谋,中国正在经历剧烈的数字化变革。应对未来大变局,把握数字革命刻不容缓。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