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范恒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安徽的机遇与选择

范恒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安徽的机遇与选择
2020年11月17日 09:58 新浪网 作者 陆家嘴金融网

  2020年9月12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论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论坛”在安徽合肥举行。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教授受邀参加会议并作了题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安徽的机遇与选择》的主旨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

  十八大以后,按照“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的指向,国家陆续推出了一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代表了区域战略演进的一个新高度。这是在国家层面第三次为长三角地区进行战略谋划,也是最高层次的一次谋划。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给长三角各省市赋予了艰巨繁重的使命,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安徽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规划范围,并有合肥、芜湖等八个城市作为中心区,地域面积为长三角各省份之首。综合的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给安徽发展创造了众多的有利机会,把握得好,安徽很可能是一体化战略实施中最大的赢家。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安徽至少能够获得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机遇。一是发展落差的机遇。相对其它三省市,安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部分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发展落差往往是发展空间”。在一体化发展环境下,落差不仅意味着自身庞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能量,也意味着实现跨越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区域间开展深度合作的坚实保障。这能够使安徽在内举外推中体现出加速度效应,较快的补齐短板,实现地区平衡协调发展。二是制度创联的机遇。一方面,安徽可以借助一体化对标学习长三角的先进地区,通过创新积极对接高水平的政府管理体制和高标准的市场规则体系,全面打造处于领先优势的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安徽能够利用一体化,通过制度创新对接而分享区域内最好最优的发展改革成果,例如分享区域内最好最优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文化服务等。三是步调协同的机遇。一体化带来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分工不仅能够通过克服恶性竞争而减少或降低相对落后地区受到的损害,而且能够通过错位发展和资源要素更大范围的利用、更合理的配置做强做大比较优势。步调协同还能够使相对落后地区获得更为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区域帮扶。

  安徽应充分运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机遇,科学谋划、巧用功力、优化操作,力争后来居上,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跟上队,走在前。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应特别把握好这样五个方面:

  (一)在目标任务考量方面,既要亮色、又要底色。安徽应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编制,系统提出自身的发展定位、目标取向和任务要求。各个方面都应具有特色,充分展现亮点,体现追赶特质,以全面激发社会动能。但同时要坚守基本要求,特别是把握好两点:一是打好绿色发展底色,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对于相对落后地区来说,追求跨越式发展容易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会不自觉的施行资源要素驱动。安徽名山大川众多且秀丽多姿,是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应坚定不移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借助一体化的共保联治机制,进一步转变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要着力探索多元化的横向生态和资源补偿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二是打好人民生活底色,不断改善发展民生。一体化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的实现GDP增长、简单的提升地区形象,而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思想明晰、意志坚定。要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提升作为衡量一体化进展与成效的根本标准,并体现在各项工作的规划与考核中。要让普通群众在一体化发展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所有人的共同富裕。

  (二)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既要对标、又要创标。发展环境状况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状况。当前地区间围绕发展展开的竞争,很大程度上直接表现为优化发展环境的竞争,而发展环境优化的核心是体制机制的优化。长三角地区要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就必须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增强创新策源能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长三角各地区要“合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安徽应把握这个机遇,围绕提高发展环境的舒适度,在推进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体制机制方面狠下功夫,力争走在前列。在这方面,要坚持对标与创标相结合,把体制机制创新放置在国际最优、国内最好做法的对照之下、放在严谨科学可量化的指标体系的严格考核之下、放置在社会各个层面的严厉监督与评判之下。一方面,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外部的一切优良做法,符合区域实际的应当移植照搬;另一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自觉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具有领先性和推广性的独创成果。对相对落后地区来说,需要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往往会更多,因而先行先试的空间也往往会更大。体制机制创新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要紧扣“公信”和“放活”两个关键词做文章,即实现政府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保持政策法规的稳定性和透明性;实施最必要的政府管理,最大限度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要把握科学的路径,坚持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落脚于理顺深层的体制机制。通过解决社会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切实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同时通过制度优化达到“釜底抽薪”,扎实巩固改革成果。

  (三)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既要错位、又要领位。产业发展直接体现为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必然是各个地区谋划建设的重点。长三角区域在产业发展上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同质竞争较为严重、协同性有待提升。而目前一个突出的倾向是,各地区都在争先恐后一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未来产业。在资源要素供给有限,各地发展条件和环境迥异的情况下,这种一窝蜂挤独木桥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到各地区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全国整体的发展。长三角区域应切实把握一体化发展的机遇,推动产业体系统筹规划和协同安排。安徽要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以优化提升为方向,构建具有特色和增值潜能的产业体系。要把握两点:第一,积极拓展优势产业。要与其它三地和周边地区适当错位,进一步发展目前已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注重发展容易被一般地区忽视的“融”经济、“混”产业或“结合部”产业;积极发展其它地区难以发展的产业。在这方面需要明确认识是,产业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传统与现代之分、需要与不需要之分。用现代科技为传统产业赋能,传统产业也能成为高科技产业,而在各地都追逐现代产业的情况下,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很可能是相对落后地区避开竞争、大展其能从而实现加快发展的一个机会。第二,量力而力领先发展未来产业。根据现有基础和自身动员资源要素的能力,有选择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发展若干现代产业和未来产业,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培育发展、加快形成规模,以占居高位、实现引领。

  (四)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既要除异、又要立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使命,不仅能显著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品质,也能给长三角发展带来具大的生产能量。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缩小差异,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统同。但同时要因地施策,走具有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相比较而言,长三角区域中安徽的城乡地区差距最大,因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也最为繁重。安徽在承接长三角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整体利好的同时,应把除异与立异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缩小城乡地区差别。一方面,要加快城乡统、同的步伐,做到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治理,实现城乡居民的同权同利,即真正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人生权利和发展机会,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城乡平等交换的机制;另一方面,要因区制宜、分类指导,承认客观差异,发展特色经济,不搞一律化、一刀切,不搞千城一面、千区一色,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五)在操作手段运用方面,既要借台、又要筑台。国家战略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形成了非同一般的发展气势和运行位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长三角各地区聚集优势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要把这种优势落到实处,必须建立有效的载体。借势国家这个大战略平台,还应积极打造各式各样的适宜且务实的功能平台。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证明,经济发展走在前面的地区,无一不受惠于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联的功能平台的建设。安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约十年前国家出台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战略及相关平台的推动。安徽应进一步利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之机,积极打造一批旨在创新引领的高品质、大功力平台,使之成为先行区、试验田、支撑点和辐射源。

  作者:范恒山

  本文来源:老凤清声

  编辑:张舰月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