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头条 | 社会蕴藏的公民科普能量为何难以释放?

头条 | 社会蕴藏的公民科普能量为何难以释放?
2019年10月18日 17:36 新浪网 作者 中国科普网

  头条 | 社会蕴藏的公民科普能量为何难以释放?

  “实施创新主体科普责任评估是释放公民科普的巨大动能。”10月1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汤书昆教授在2019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科学素质促进:社会责任与实践”分论坛上,作如上表述。

  汤书昆介绍说,在我国,面向公众的科普事业一直以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及其管理的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科技学(协)会为主导,这一建制化体系确实对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起到了作用。

  作为科技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等“主体”,汇集了最丰富的科技资源和科普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因为缺少对“主体”履行科普社会责任的明确要求和评价制度,导致他们的科普责任履行处于自发、自觉、自由的奇怪状态。

  头条 | 社会蕴藏的公民科普能量为何难以释放?

  按照我国目前确立的2035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时间只有15年,而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亟需强有力、全覆盖的科普。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强度颠覆创新,又给公众带来了“紧紧跟上新时代”这样一个巨大的压力。

  面对这种情况,汤书昆认为,将科技创新主体科普社会责任履行纳入绩效考评是非常重要的举措,迫在眉睫。不如此,除了难以释放中国社会蕴藏的公民科普巨大能量之外,还难以高效支撑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和优质创新文化的要求。

  汤书昆表示,科普的全民动员迫切需要在理想建设、兴趣开发、责任明晰、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设计。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动力的源泉。尤其是培养科学素质,这是奠定科技创新的基础。

  正如米勒所说,科学素养应该是“个人具备阅、理解以及表达对科学事务的观点的能力。”

  那么,如何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公众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素养?

  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建设普惠、全域、共享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整合多样化科普资源。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精神与科学的社会运行,来获取知识,而对专家和科技团体言论及其行为的理性判断与理想对话,就是负责任的研究和创新。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正风教授表示,当代,科技发展需要社会治理,科技治理需要公众参与。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公众是治理网络的重要参与者。

  来源:中国科普网

  作者:胡利娟

  编辑:毛梦囡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